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秸秆焚烧导致湖北中东部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火点信息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12~13日湖北省中东部地区一次重度霾天气的成因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此次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北部大面积秸秆焚烧所形成污染气团受偏东北气流输送的影响,12日在湖北中东部形成了两条"带状"的能见度低值区,最低能见度仅为2.1 km。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气流由北向南影响湖北,主要作用于孝感—武汉—咸宁一带,3个地区细颗粒物(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了600μg/m3,且武汉和孝感的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在12日增加到0.76和0.77,并出现了0.96和0.93的最大值,随着污染气团的传输,其中PM2.5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SO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不显著,NO2质量浓度在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前1~3 h达到峰值,而CO是秸秆焚烧产生的主要污染气体,其质量浓度变化与PM2.5和PM1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7。风矢量和分析表明:6月12日湖北省中东部存在明显的东北来向气流输送,污染物的输送是该时段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6月13日湖北省东北边界处的输送气流已经明显减弱消失,东南部风矢量和异常偏小导致的污染物堆积是该地区污染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持续东风系统控制下污染扩散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PM2.5小时浓度数据和激光雷达资料,对2014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持续东风系统控制下两次截然不同的污染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扩散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陆温差变化造成两次过程垂直扩散条件显著不同。1月26日海温相对于陆地较高,东风气流为暖平流,海陆热力差异造成近地层垂直温度层结趋于不稳定,加速边界层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而3月10日过程则相反,海温相对于陆地较低,东风气流为冷平流,造成近地层垂直温度层结趋于稳定,抑制边界层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此外,激光雷达资料能够直观反映污染物垂直分布,对于了解污染过程的传输特征和形成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9年秋季南京地区一次持续性灰霾天气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高岑  王体健  吴建军  费启  曹璐 《气象科学》2012,32(3):246-252
2009年10月14—27日,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的灰霾天气过程。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结合焚烧点监测、后向气流轨迹模拟,分析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浓度演变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产生持续灰霾天气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该次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能见度低于10 km,空气污染指数最大时达到195。地面PM2.5质量浓度有显著增长,在26日达到最大值为0.782 mg/m3。NO2质量浓度日均值在24日和27日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含量分别为0.094和0.099 mg/m3,对应NOx质量浓度分别为0.105和0.108 mg/m3。SO2质量浓度在22日达到峰值,最大值为0.161 mg/m3,平均值为0.083 mg/m3,低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分析显示:近半个月内南京地区天气形势稳定,处于持续温度偏高、干燥无雨的状态,非常有利于灰霾天气的发生。卫星监测发现24、25、26日江淮之间中部均有火点,其中24日有50个着火点,25日增加为85个,26日减少为38个,表明有秸秆焚烧现象存在。从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来看,在秸秆焚烧最为严重的3 d内,南京地区主要受到来自东到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有利于秸秆焚烧形成的污染物经气流输送影响南京,造成严重灰霾天气。  相似文献   

4.
赤峰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赤峰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天气形势分析。该次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是赤峰地区最常见的4种雷暴类型之一:西北气流型。应用探空资料和物理量分析场资料,分析产生该过程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田莉  李得勤  王扬锋  段云霞  刘硕 《气象》2020,46(6):837-849
利用环境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和0.125°×0.125°的EC再分析资料,结合MODIS遥感火点监测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5年11月8日和2016年11月5日的两次由于东北地区秸秆焚烧导致辽宁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气象扩散条件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来源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地面PM_(2.5)浓度均出现快速上升和下降,其中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污染强度较2016年11月5日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混合层高度较低,其上层的中性层结转变为逆温层结,抑制混合层高度的发展。同时低层冷平流不断侵入到暖平流下方,使得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维持时间较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过程更长,低层下沉运动和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增强使得辽宁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累积。而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西部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针对2016年12月29日—2017年1月6日山西省太原市内发生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通过分析常规天气条件,SO2、PM2.5和PM10的排放清单以及后向轨迹模式,探讨本次重污染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污染事件持续时间长,重度染污持续将近5 d,多种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细粒子是污染过程的主要贡献;太原市处于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为冷高压持续稳定,近地面风速小、风力弱地面形势下,形成了大范围、长时间的静稳天气;在污染期间太原地区主要受到来自西北和西部共四种气流输送类型的控制,其中来自西北的气流输送轨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明显小于其他三条轨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输送轨迹的输送高度可能是造成轨迹对应污染物浓度之间差异的一个原因,结合污染物排放源分布发现这次污染事件的形成受本地源和长/近距离输送的共同影响,其中本地源的贡献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2017年6月13—14日玉树地区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上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玉树地区处在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且存在明显切变,同时北部高空槽东移南压,南北系统交汇比较明显的地区在玉树南部地区。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玉树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区,且其值在72~80℃之间,并存在高能舌,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为此次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次由秸秆焚烧引起的霾天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红  邱明燕  黄勇 《气象》2008,34(11):96-100
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有着负面的影响,并且会增加霾天气的发生几率.霾是一种由于大量尘粒子、烟粒子或盐粒子的存在使空气变混浊,进一步导致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结合2007年6月10日郑州市出现的一次严重霾天气,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高空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地形高度资料,从焚烧点遥感监测、污染物轨迹、地形和气象条件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机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烟粒子、东南气流对粒子的输送以及大气层结中连续几天出现的逆温和"郑州弯"特殊的地形是造成这次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卫星云图、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地区3.28-3.29发生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图中,中高纬度的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低纬度南支槽发展旺盛,玉树州处在冷暖气流汇合时,易触发强降雪天气过程;高低空散度、涡度场配置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降水天气过程的出现;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地区,降水中心在水汽辐合最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株潭地区地面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MODIS火点监测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10月1718日长株潭地区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的空气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此次严重霾天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地区秸秆焚烧产生的颗粒物,经高空偏东北气流引导输送到长株潭地区,是这次大范围烟霾天气的主要来源。长株潭地区西部高空槽区宽广,槽前西南气流较为强盛,地面受均压场控制,水平风速弱,为严重霾污染天气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中低层逆温和大气底层湿度的增加,使污染物粒子不断累积;近地面连续静(小)风和风向的频繁转变,不利于污染物粒子的水平扩散;中下层弱的下沉气流、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累积,为此次重度霾污染天气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大气污染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介绍中国科学院 “九五”重大科研项目 “大气污染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同时对已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与气象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世同  邓晓莹 《气象》1994,20(4):44-46
通过对高血压病与气象关系的分析表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均对高血压病产生影响。患病高峰期与气候月际变化最大期相吻合,说明高血压病发病与气象有关,即气象因子是高血压病的一个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山地生态气候研究工作的实践,分析本站气压对测湿精度的影响,并介绍一种用平均本站气压作空气湿度订正的方法,由此可以提高湿度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4.
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给出了区域尺度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的基本物理构架, 重点介绍了欧拉型输送/沉降模式对各种物理 (沉降、输送)、化学 (气相化学与液相化学) 过程、初值与边界条件等问题的处理/简化; 利用本模型作了一周的预报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说明, 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全国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物随时间的演变态势; 最后, 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冬季持续污染过程的气象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2004-2008年郑州市环境监测站所监测的SO2、NO2、PM10日平均浓度资料及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郑州市近5a的空气质量状况与特征,并以2006年12月份的2次持续性污染过程为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郑州市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节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冬季均压场中持续多日风速小、近地面层出现逆温层是造成郑州市出现持续污染事件的主要气象条件,持续性污染过程往往因受冷空气的影响而结束。  相似文献   

16.
忻州市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环保监测部门大气质量监测点污染物的自动采样数据,根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输入城市中各监测点的污染物指数后,就可以较为及时准确地预报出未来空气质量,计算结论与环保部门会商后通过电视等多种媒体面向社会公众服务。污染指数的预报准确率达76%。  相似文献   

17.
从南宁、桂林、北海三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到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日均浓度数据计算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得出:2003年三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整体为 级"优"或 级"良",达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城市环境规定的标准,特别是桂林市的空气质量最好。对各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值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相关性非常好,其中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降雨量、风速、0厘米地温等要素呈反相关。各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值与地面风速相关也非常好。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hourly data of Air Pollution Index (API) by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HKEPD) during the 6 years of 2000 - 2005 and NCEP / NCAR reanalysis data of 2.5° × 2.5° wind and pressure fiel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I in Hong Kong area and the impacts of typical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air pollution in Hong Kong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API exhibits obvious seasonal variability as the number of air pollution days increases by the year. For most of the local monitoring stations, it is the most from January to March, a little les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and the least from April to June. (2) There are four typical types of weather situation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air pollution in Hong Kong: tropical cyclones, continental cold highs, transformed highs that have moved out to sea and low pressure troughs.  相似文献   

19.
香港地区空气污染的典型天气背景形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香港地区2000~2005年共6年每小时一次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和NCEP/NCAR 2.5 °×2.5 °风场、气压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香港地区空气污染指数特征以及典型天气形势对香港地区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年,香港地区空气污染日逐年增加,空气污染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部分监测站空气污染日出现次数最多的是1~3月,其次是7~9月,出现次数最少是在4~6月;造成香港地区空气污染典型的天气形势有热带气旋型、大陆冷高压型、入海变性高压型和低压槽型四类.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气质量周报及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深化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新举措, 它的公布有利于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力度和成效以及生产激动经营者的环境行为实施公众监督;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进而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文明程度; 有利于推动我国环保工作与国际接轨, 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形象。但周报仅仅是日报和预报的基础,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空气质量日报和空气污染预测预报也将逐步向公众公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