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活动星系半人马座A。在星系核心的前面是尘埃的盘面,一个醒目的暗带环绕着这个星系一其中年老的星族发出黄白色的柔和色彩;图中的蓝色结构是新生恒星组成的星团,燃烧般的橙色气体中点缀着许多尘埃纤维的剪影。  相似文献   

2.
卫星星系是研究星系形成的有力探针.近期的研究指出,中央星系是椭圆星系时,其卫星星系数目比旋涡星系多.为了探究这种差异,采用了新一代流体动力学模型(The Next Generation Illustris Simulations,简称TNG模拟)中TNG300-1的数据,选择了恒星质量范围为1010M⊙·h-1Mc1012M⊙·h-1的中央星系,同时根据星系的核球质量与星系的恒星质量的比值(B/T)将这个范围的中央星系划分为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使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当控制暗晕质量分布,使得不同形态的中央星系所处的暗晕的质量分布完全相同时,卫星星系分布存在新的差异,即旋涡星系的卫星星系数目更多.这一结论和观测结果相反,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旋涡星系的卫星星系包含更多的冷气体,使得旋涡星系的卫星星系恒星形成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用一个星系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综合三体模型,研究椭圆星系是否由盘星系合并而成。结果表明,主要取决于星系的盘面和星系运行轨道面的夹角。如果夹角不等于零,盘星系的相互作用是可能形成椭圆星系的,否则还是盘星系。  相似文献   

4.
使用了目前最大的棒旋星系样本之一,着重于研究旋涡星系中央的比恒星形成率(sSFR)和棒结构的关系。我们用1g sSFR=-11 a~(-1)作为星系宁静态和活跃态的分界,统计对比了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中央的sSFR,发现相对于非棒旋星系,棒旋星系处于中央宁静态的比重更大,而在中央活跃态其恒星形成活动更剧烈。为消除星系样本恒星质量差异对星系中央sSFR统计结果的影响,获得控制样本,使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具有相同的恒星质量分布。随后发现这两类星系在中央宁静态中的统计差异消失,而在中央活跃态棒旋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依旧相对剧烈,尤其体现在长棒星系中。这说明棒结构对旋涡星系中央的恒星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棒的长短相关。  相似文献   

5.
透镜状星系简介@许梅透镜状星系简介许梅编译透镜状星系(Lenticulargalaxy),因其外貌似透镜而得名,一般以S0表之。它们的性质介于旋涡星系与椭圆星系之间。看来,透镜状星系自成一类,既不是从旋涡星系变为椭圆星系的过渡阶段,反之亦不是。基本的特征和...  相似文献   

6.
基于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数据,采用van den Bosch等发展的自适应方法从星系样本中挑选出中央星系及其卫星星系,然后研究卫星星系速度弥散与中央星系/卫星星系属性的关系.和之前的研究一致,卫星星系平均速度弥散随着中央星系质量增大而增大,并且红中央星系所在星系群的速度弥散比蓝中央星系要大.发现平均而言,在红中央星系周围,卫星星系的速度弥散和其质量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但是在蓝中央星系周围,质量大的卫星星系速度弥散偏大,而红卫星星系的速度弥散要比蓝卫星星系偏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暗晕中,卫星星系速度弥散和卫星星系质量并不相关.有意思的是,如果红中央星系周围同时有红和蓝卫星星系,那么红卫星星系的速度要小,对其中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外还发现,若中央星系周围只有红或蓝(质量大或小)的卫星星系时,有红(或质量大)的卫星星系所在的暗晕的速度弥散要大于有蓝(或者质量小)的卫星星系的暗晕,这表明卫星星系属性对于暗晕质量测量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池谷—张彗星与仙女座星系@佩卡·帕维尼恩!芬兰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活动星系核 (Seyfert星系 )统一模型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果。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Seyfert1和 2型星系的差别不仅仅是视线方向上的不同 ,星系的环境、演化、星系核的活动等在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新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发现Seyfert 2型星系中宽线区存在和星系核的活动密切相关。在一些核活动较低的Seyfert 2型星系中 ,宽线区很可能不存在 ,即可能存在所谓的“真正”的Seyfert 2型星系。  相似文献   

9.
“星系对”研究的飞速进展,得益于光谱红移巡天和多波段图像观测。选择的星系对数目不断增多,数据准确度和完备性不断提高,促进了与星系对相关的课题研究。首先介绍了星系对的选择情况,包括目前已选择的星系对数目和选择判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改进和发展情况;讨论了数据的完备性对星系对选择和研究的影响,不同波段星系对选择的优缺点;其次概述了目前在星系对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是对星系对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类发现的星系已经多达上百亿个。为了研究它们,几十年来已经建立了多种分类系统,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当属哈勃分类。在这种分类中,星系按形状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这些星系中的绝大多数都相当宁静,物质活动的规模都较小,我们称之为正常星系。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模拟的兴起,星系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和它们在星系形态学、星系动力学及星系尺度上暗物质分布的研究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着重对星系的合并、星系的壳结构、SO星系极环和环状星系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就相信类星体处于星系的中央,我们的研究试图证实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类星体处在什么类型的星系中?它是在旋涡星系还是在椭圆星系中?当然,一种全新类型的星系也是可能的,但我们知道塞佛特星系核是在旋涡星系中,而射电星系是椭圆星系。 (2)类星体是否影响所在星系的特性? (3)所在星系是否影响类星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金属丰度与星系光度是星系的重要特征参量,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星系中恒星质量与金属成分的累积过程。评述了星系的光度-金属丰度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对近邻星系、中等红移星系(0.42)的研究结果.由于观测样本跨越较宽的宇宙学时标,可以由此来探讨这一关系的演化过程,从而帮助理解星系演化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观测中发现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与星系核球速度弥散或星系核球质量之间存在紧致关系。一般认为这类关系是由活动星系核反馈造成的,但是活动星系核反馈过程的微观物理实现并不清楚。甚至活动星系核反馈的提出者(Silk)也对其有效性提出质疑。利用星系的观测数据重新考虑了活动星系核的反馈过程,检验了活动星系核反馈的有效性。收集了一个包括29个星系的样本,通过样本星系的观测数据对它们的势场和由动量反馈而致的气体壳层在势场中的运动做了更准确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星系的动量反馈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位于英仙座中的NGC6052,距离我们2.3亿光年,是两个正在发生碰撞的星系。1784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最先发现了它们。它们看上去形状奇特,被当作是一个星系。现在知道,它是由两个星系组成,这两个星系正在发生碰撞。很久以前,在引力作用下,两个星系撞在一起,于是呈现出如今的混乱局面,恒星们在新的引力作用下重新调整轨道。虽然两个星系在碰撞,但是星系中的恒星间的碰撞很少发生,因为恒星相距都很远,星系中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最终,两个星系将完全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独的、稳定的星系。  相似文献   

16.
星暴和活动星系核之间的联系是活动星系研究领域最重要、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Seyfert星系由于距离较近、数目较多和相对低的核活动,已成为研究星暴和活动星系核之间联系的理想天体。综述了活动星系核中存在星暴的观测证据和Seyflert2型星系核区星暴活动的最新研究结果,着重讨论了存在两类Seyflert2型星系(一类是被遮挡的Seyfert1型星系,另一类是“真正”的Seyfert2型星系即不存在宽线区的Seyfert2型星系)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具有和不具有偏振宽线的Seyflert2型星系在红外、射电、光学和X射线光谱性质的差别,发现具有偏振宽线的Seyfert2型星系在本质上和Seyflert1型星系是同一类天体,差别只在于观测者视线方向的不同;而不具有偏振宽线的Seyfert2型星系是一些星系核活动较弱而星暴活动占主导的天体,这些星系从射电、红外、光学到硬X射线,都具有和星暴星系相似的性质。由于这些星系中核的吸积率将比Seyflert1型星系低近两个量级,因而它们很有可能是一些没有宽发射线区的Seyfert2型星系,即所谓的“真正”Seyflert2型星系。  相似文献   

17.
汪敏  孔旭 《天文学进展》2007,25(3):215-225
传统的哈勃星系形态分类法可以很好地对近邻的亮星系进行分类,但对低面亮度星系、矮椭球星系、矮旋涡星系以及高红移星系等都已无能为力。德沃古勒分类系统、叶凯士分类系统和范登伯分类系统是在哈勃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细化,利用光的中心聚集度或光度级等作为星系形态分类的参数。模型化分类系统试图定量地测量星系形态参数,但需要假定星系面亮度分布满足一定的形式,如r~(1/4)律、指数律等。最近几年,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非模型化分类系统,给出了若干个可以直接测量星系形态的结构参数,如:聚集度指数C、非对称指数A、簇聚指数S、基尼系数G及矩指数M_(20)。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星系的形成历史、恒星形成、与其他星系的相互作用、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并合活动等。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给出近邻星系的分类特性,还能用于测量高红移星系的形态。该文介绍了不同的星系形态分类方法,比较了各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最后介绍了基于非模型化分类系统的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处的宇宙非常巨大,大得超出人们的想象能力。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星系,星系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亮暗不一,颜色迥然。它们共同组成这个多姿多彩的宇宙。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和归纳,按形状将星系分为以下几类。其中一类星系看起来是一个椭圆形的弥漫天体,被称为椭圆星系(图1左上);而有些星系是盘状结构,它们有一个明亮的核心,并从核心向外伸展出两条或多条弯曲的旋臂,看起来象一个旋涡一样,所以叫旋涡星系(图1右上);有些旋涡星系的中心是一个明亮的棒状物,旋臂从棒的两端向外弯曲伸展出动,这类星系中棒旋星系(图1左下)。  相似文献   

19.
旋涡星系的颜色梯度反映了其星族构成沿径向的分布,包含了星系恒星形成历史的信息.因此,对旋涡星系颜色梯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部分旋涡星系存在负的颜色梯度,其主要原因是旋涡星系存在星族梯度.颜色梯度与星系的面亮度之间存在内禀的相关,表明质量面密度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确定的278个视向速度成员星系,讨论了Coma星系团的结构和中心区的次团结构.分析表明,Coma团内星系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形态分层和质量分层,早型星系同晚型星系相比,大质量星系与较小质量星系相比,前者的面分布明显地有向团中心集聚的倾向.按最大似然原理对星系的视向速度的分析表明,Coma团中心区可能存在着次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