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94万hm~2,缓冲区面积1.12万hm~2,实验区面积8.24万hm~2。1990年东营市政府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于1990年 ,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 3月 ,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 -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首批 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 ;1997年 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 ,成为首批 18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 ;1998年湿地国际组织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版图、资源及科研、管理情况并入因特网 ,纳入国际监督范围。 一、自然保护区现状1 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处 ,北临渤海 ,东靠莱洲湾 ,介于东北亚内陆与江淮平原之…  相似文献   

3.
<正>在黄河三角洲上,在黄河入海口的南岸出现了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她在春潮涌动的黄河三角洲上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强劲的春风里和温暖的阳光下,激起万道碧波,在黄河与渤海的双重映衬下,美丽怡人,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任美锷 《地理学报》1993,48(5):385-393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过去30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率远大于全球或全国海平面上升率(约1.5mm/a)。下一世纪,根据IPCC的最佳估计,至203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cm。我国三大三角洲,根据目前地面沉降情况、发展趋势及政府的控制措施,估计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量老黄河三角洲(天津地区)为60cm,现代黄河三角洲(山东省东营市地区)为30—35cm,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为30—40cm,珠江三角洲20—25cm,以上估计数可供沿海有关决策部门制订今后长远发展规划及拟订政策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汉古黄河三角洲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元芳 《地理学报》1994,49(6):543-550
根据历史文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调查以及卫星影象图等分析,探讨了西汉时期黄河河口位置、三角洲范围及其沉积特征。指出西汉古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近代黄河三角洲相似,每年进入主河口的泥沙达2.7×l08t左右。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10月1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山东省林业局及东营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的中国.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节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9,(5):F0003-F0003
东营土壤盐碱度高,造林绿化难度很大,全市林木覆盖率仅为11.6%。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说:“如果单打一地搞植树造林,树难活,林难成。搞好‘三网’绿化,是黄河三角洲走生态高效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设施已初具规模,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还比较落后。为此,在充分认识该地区在建立交通运输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确立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从系统整体上全面、协调、综合发展,以促进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指1855年以来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莱州湾和渤海湾之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的,面积不断增加,形成了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河口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94万公顷,缓冲区1.12万公顷,试验区8.24万公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中的陆域水沙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63-170
黄河三角洲发育是河口区河流动力及陆域物质通量与海洋动力及海域物质通量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造陆速率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对比关系。当上述两方面处于平衡时 ,三角洲造陆处于临界状态 ,即净造陆速率为零 ,与之相联系的入海泥沙量和径流量可视为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临界水沙条件。运用经验统计方法估算出 :当入海年沙量Qs为 2 78亿t/a、入海年水量Qw为 76 7亿m3时 ,或者当关系式 3 1934Qs+ 0 0 85 6Qw=17 94得到满足时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黄河流域的环境管理中 ,应将上述两项临界值作为约束条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量的内涵应予以扩展 ,维持三角洲造陆平衡所必须的入海径流量 ,应作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用水量。  相似文献   

11.
许学工 《地理研究》1994,13(1):119-119
本文从地域结构分析人手,对黄河三角洲的结构特点,潜力及限制,发展战略,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策略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言。通过对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讨论了黄河三角洲研究的意义,并确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黄河三角洲的结构特点。并指出本区开发潜力很大,但目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文化结构已构成深入发展的限制因素。第三章:重点研究了本区主要开发项目的潜力和重大限制条件。第四章:讨论了本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宜实行从二元结构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建成石油能源、化工和农牧渔业基地;把东营市建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油洲加绿洲”现代化城市。第五章:黄河三角洲的结构优化与持续发展,并进行了总体结构和开发活动的时序优化研究。第六章:提出了对黄河三角洲发展前景的展望和对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的思考。“地理信息系统──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研究的技术支持”作为附录放在正文之后。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结构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三角洲的建造是流域系统内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有机部分。对以多沙特性著称的黄河来说,这个地质作用尤其显著,每年几乎有五分之三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区,致使三角洲迅速地向渤海大陆架推进。 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以来发育起来的堆积地貌,其范围西起宁海,西北至套尔河口,东南达淄脉沟口,呈扇状向渤海倾伏,面积5,450平方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以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以山东省东营市6个代表性湿地旅游区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4方面,建立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6个湿地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这6个湿地旅游区都具有开发潜力,适合湿地旅游开发,其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黄河三角洲主体东营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综合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原则与目标 ;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土地持续利用约束分析 ;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提高森林覆盖率 ,适当集中布局农村居民点、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适度开发滩涂地、荒草地和盐碱地等土地持续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5.
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国胜  王海龙  董超 《地理学报》2005,60(5):707-716
以利津站代表的黄河入海径流和泥沙数据驱动ECOMSED模型,对黄河入海泥沙悬移输运过程的逐月时空变化、输送通量以及海底沉积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忽略再悬浮作用条件下,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这种变化具有年际相似性。黄河泥沙入渤海后总体朝向辽东湾西侧海岸扩散,而主要沉降区域是黄河口附近,且随着距离的增大,沉积通量迅速降低。模拟沉积速率一般在0.5~0.1 mm/年左右,与实际调查结果非常接近。海底地形等高线向渤海海盆西部、渤海湾南部,以及渤海海峡方向突出,也反映了泥沙通量的输送方向。从黄河入海泥沙悬移扩散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海底沉积效应来看,渤海海域泥沙悬移输运过程受潮汐动力、余流和和底层流场等因子的制约。除了黄河河口地区以外,各月悬浮泥沙高浓度区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潮流能量最强的海域,潮流水平动能的大小与悬沙浓度大小分布基本一致。泥沙悬移输运方向与模拟获得的渤海三维风驱-潮致Lagrange余流的方向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泥沙扩散的方向和强度明显受余流方向和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和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原始性、脆弱性和作为珍稀濒危鸟类重要栖息地的作用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着眼于当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问题及变化趋势,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阐明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基本框架和关键技术,明确了下一步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主要任务,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汪祺 《中国地名》2014,(7):33-34
玄武,是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且法力无边的神兽之一,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神兽。玄武,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相通。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询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以1976年、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形图及野外验证点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信息;利用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类型转移矩阵、人类干扰强度指数和景观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研究区不同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与强度及时空演变等特征,并探讨研究区主要人类干扰活动用地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1976~2015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天然生态用地和围而未用地面积减少且波动变化;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为渔业与养殖业、盐业及居工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围而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强度系数较高的盐业和居工建设用地,导致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加;渔业与养殖业和居工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位于东营市和垦利区,农业用地空间格局变化没有明显的消长极,盐业用地的增长极位于寿光市,生态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围而未用地的消长极位于垦利区和昌邑市;受输沙量与径流量等自然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生态用地面积减少;在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研究区人类干扰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地下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作为三角洲地区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整合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以及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存在 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surfer 软件绘制的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显示地下水埋深的分布规律为沿黄河河道附近 地下水埋深较深, 滨海以及河间洼地为地下水浅埋区。在SPSS11.5 统计分析软件的帮助下, 采用偏相关分析( Partial 过程) 方法从地下水埋深多年和年内变化两个方面研究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块地下水埋深和降水量、黄河径流量 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多个驱动因子的控制, 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 地理位置影响程度不同, 且多年地下水埋深的序列规律性较差, 地下水埋深多年动态和年内动态变化复杂且均不 受径流量和降水量影响。东营市引黄灌溉、引黄蓄水( 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等) 、大型引排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可能是 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为今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三角洲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杨劲松  姚荣江 《地理科学》2007,27(3):348-353
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盐分、pH与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分较高且呈一定的碱化趋势;盐分与含水量为中等变异强度,pH为弱变异强度。受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盐分、pH与含水量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分维数与Moran′s I系数分析均表明,盐分、pH与含水量的空间依赖性小,随机性因素是引起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原因。Kriging插值与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分和pH的分布存在着空间负相关性,且盐分与pH、含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盐分过高是导致pH降低的重要因素,含水量可为判断旱季表层土壤盐分高低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