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1,(2):63-63
湖北省襄阳市9日召开市更名工作会议,宣布从即日起,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同时,襄阳市下辖的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更名为襄阳市后,行政区划不变。襄阳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相似文献   

2.
黄河文化齐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中国国家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2000年撤地设市,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80万,现辖滨城区、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内最大的行政区。滨州历史文化悠久,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分析了智慧城市及其核心理念,结合襄阳市政府提出“四个襄阳”的实际情况,从制造体系、产业链、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电力、城市管理系统以及污染管理系统等方面构建了“智慧襄阳”的体系框架,并提出了“智慧襄阳”的实现策略,为解决襄阳发展规模不够、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进引力模型和地缘系数,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行政治、经济增长极的引力,探究潜在增长极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在发展城市中心性分布不均,湖南、湖北、江西省分别呈“高值均衡化”“双核心化”“单核心化”特征。2)绝对地缘系数区域差异显著,湖南、江西两省具有“中心低、四周高”的特点,3个城市子群内部联系更多,存在省域行政切割现象;最佳地缘系数呈“双峰”型,受城市地缘政治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发展情况稍好于受经济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3)潜在增长城市“边缘性”特征明显,集中于城市群周边,重心在西南方。结合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株洲、襄阳和九江3个一级增长极以及衡阳、宜昌和新余3个二级潜在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昆山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它东邻上海,西依苏州,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历史悠久,物产丰饶,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面积921平方公里,人口61万。昆山过去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差,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积极抢抓机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  相似文献   

6.
城市收缩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流空间”效应导致城市相对收缩日益加剧。收缩型中小城市转型已上升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视野。然而,目前对有关城市相对收缩的认识明显不足。论文选取中小城市密集的典型地区——湖北省为案例区,构建城市相对收缩识别框架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开展城市相对收缩格局动态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6—2015年,湖北全省36个城市中有27个出现了相对收缩,其中,强相对收缩城市18个。相对收缩城市占比总体呈“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流空间”效应对湖北省中小城市收缩的影响显著。②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除武汉市持续强相对扩张、襄阳市持续弱相对扩张外,相对收缩城市从21个增长到24个。③ 湖北省城市发展战略在推动鄂西地区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效果。但是,对于武汉城市圈及其外围150 km圈层区域而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效果不理想。④ 产业空间规模扩大及城市建设维护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控制城市相对收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最后,从推动湖北省城市协调发展、加强中小城市收缩管控方面探讨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奎屯,一座崛起在中国西北部的新兴工商业城市,一颗璀璨夺目的西部明珠。近年来,以其超常规加速度发展,一跃成为新疆北部交通、商贸、邮电、金融、信息和娱乐休闲区域中心,成为文化发达、功能齐全、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奎屯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东距乌鲁木齐市253公里,南邻国家级石化基地独山子,西连乌苏市,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发展带的中心,被经济学家誉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全市总面积1109平方公里,户政管辖人口26万,市区人口11万,有汉、哈、维等2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3%。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胜生  周军  张涛 《地理学报》2011,66(8):1101-1110
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但其支点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空间结构的战略性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表明:联结武汉、宜昌、襄阳、荆门、十堰、恩施5 个极核城市所构成的“A型点轴结构”是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空间数据分析证明:“A型点轴结构”的轴线沿线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A型点轴结构”中极核城市之间的梯度差异反映了整个湖北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应用“A型点轴结构”来统筹湖北未来的区域发展,其空间意象具有鲜明的“星座”、“脊梁”、“巨梯”和“飞箭”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成  王茂军  柴箐 《地理学报》2015,70(12):1953-1972
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是城市节点的两个重要网络结构特征,现有研究往往缺乏对二者联系和差别的足够重视。从拓扑结构角度,解析城市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的基本内涵,基于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分别表征城市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存在的不足,引入递推中心性和递推权力的概念,利用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链接配套关系数据构建城市关联网络,讨论网络节点分布、链接关系等拓扑结构特征,识别各项中心性和权力指标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① 汽车零部件供需链接的城市网络具备低密度、多中心、“富人俱乐部”的特征;② 上海、长春、北京、重庆、十堰为最高等级的网络中心城市,分别锁定中国6大汽车产业带的对应地区;③ 长三角、京津地区、山东、广西、湖北三省及川渝地区为6大网络权力城市集中区,长三角地区网络权力最为突出;④ 递推中心性、递推权力在测度城市网络中心性和网络权力方面,具有更高的区分性和精准度;⑤ 城市网络存在由“高中心性—高权力”的核心城市到“低中心性—低权力”的裙带城市的一维分布特征,这与空间距离阻尼对城市链接有无的影响程度的衰减有关;同时也存在二者关系非匹配的“高中心性—低权力”的中心集束城市和“低中心性—高权力”的权力门户城市。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26日,经过国务院批准,襄樊更名为襄阳。襄樊改名了有人说是改名,也有人说是复名。不管怎么样,最近几年,类似城市更名、复名的事件太多太多,如徽州更名为黄山、大庸更名为张家界、淮阴更名为淮安等等。还有一些城市也在酝酿改名。城市更名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究竟改何名?如何改?改了之后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与城市的品牌建设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水流域下的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为:二级演变为三级,再演变为四级.在其流域背景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南阳首位城市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南阳-襄阳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三国至隋唐时期)、襄阳-武汉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唐至南宋时期)、武汉首位城市的确立阶段(元代以后).由于受地形因素、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汉水流域城镇密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呈现出由较均衡至不均衡再到较为均衡的过程.汉水流域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于汉水及其支流两旁.流域内中心城市的分布也发生了由南阳到襄阳,再由襄阳到武汉的变迁;双核结构在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水文学     
目前,地球上的城市而积约100万km~2,占地球表面的1%弱。考虑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水文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面积所占的比重超过10%。例如,在莫斯科地区,城区和工业区占该地区面积的15%。现在,城市人口约为1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15~20年以后,按现在的发展速度推算,地球上的人口将达60~70亿。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那时将有一半的人口——约30亿人居住在城市。苏联的人口为2.7亿,60%强的人住在城市。城市面积超过10万 km~2,其中3/4在欧洲部分。  相似文献   

13.
钟章奇  陆扬  刘志雄 《地理研究》2023,(4):1050-1069
当前为加快推动中心城市带动非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央政府相继批复了众多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政策(后文简称“规划政策”)。然而,这些规划政策的实施能否缩小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差距,这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基于2007—2019年全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讨规划政策的实施对中国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规划政策的实施能使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总体缩小约3%。从地理空间范围来看,规划政策实施能显著缩小距中心城市约0~102.4 km和167.3~443.5 km范围内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此外,规划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不同城市群内呈现出显著差异,而拥有资源禀赋优势的非中心城市可凭借规划政策的实施缩小其与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最终,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利于为相关决策者理清规划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以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包头稀土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9.56平方公里。近几年来,随着高新区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现已成为包头市乃至自治区以稀土为特色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较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到2004年底,稀土高新区注册企业达  相似文献   

15.
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 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口岸,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化热带海滨旅游城市, 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 总面积有1919.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49.3万。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早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9,(1):47-4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北海、钦州、防城港和首府南宁“三港一市”行政区域组成,陆地面积达4.25万平方公里,人口1255万人。今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北部湾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把4.25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划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地区,其中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占总面积的35%,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防止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压舱石”,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识别对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兰州市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来看,由城关区和西固区组成的“双中心”逐步向中心城区和郊区构成的“多中心集聚、轴向连片发展”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2)从集聚特征来看,兰州市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开发区、新城区、国家级新区是不同时期制造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可以说三代“新区”重塑了制造业的经济地理格局。(3)从驱动因子来看,政策因素、地价因素、交通因素以及集聚经济是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以国家级新区、开发区表征的政策因素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而以企业数量表征的集聚经济空间异质性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阶段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地理学报》2020,75(7):1539-1553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形态,并在不同区域表现出非均衡的空间差异。基于中国1981—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滑动T检验、K密度估计(KDE)和基尼系数等方法,识别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的关键节点,并揭示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形态经历了“面积低速扩张—人均用地收缩”(1981—1990年)、“面积中速扩张—人均用地低速上升”(1990—2000年)、“面积快速扩张—人均用地快速上升”(2000—2015年)3个转型阶段。② 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转型阶段,面积转型的空间格局演变缓慢,表现出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大聚集和中西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小分散格局,而人均用地转型空间格局呈由东部聚集向全国蔓延的演变趋势。③ 1990—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逐渐缩小后逐渐扩大的动态演变特征,人均用地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逐渐缩小后趋于稳定的演变特征。④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符合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相对应,空间格局演变揭示了国家发展战略由东部优先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的现实情况。研究在内容上弥补了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定量识别的不足,可为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管控工作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龙国英  易晓峰  黄瑛 《热带地理》2001,21(4):295-300
汕头市由于其优势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海运发达的港口城市,目前,其主要经济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占主导。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五”以后,汕头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由此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人才、政策的局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发展,使汕头市历史上具有的区域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结合汕头市实际发展状况和特点,建议本次规划把汕头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外向型,以区域生前性服务为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的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20.
郭艺  曹贤忠  曾刚 《地理研究》2023,(5):1326-1342
中国资源型城市多位于较偏远地区,而高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提升,拉近了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样本,在刻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时空格局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资源型城市高铁建设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与未开通高铁的资源型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但并没有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2)随着高铁开通线路的不断增加,在高铁网络中联系较广的资源型城市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3)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依“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而递增的特征。(4)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投资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对特殊类型地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