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徐中民  龙爱华 《地理学报》2004,59(6):982-988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将水资源稀缺评价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根据计算的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指数,对2002年我国各省 (市) 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和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广西省由于相对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指数的相对排序得到了改善;河北、河南、贵州、云南省因相对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使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排序有所降低。同时探讨了社会适应性能力对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影响,并指出运用社会资源来适应水资源的稀缺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供应安全与水环境污染这两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认为,解决水资源领域面临的两大资源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尤其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简要说明我国地下水资源数量、分布与特征的前提下,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变农业结构实施节水灌溉是保障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根本、生态建设与地下水利用和保护并重等战略措施,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资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家泽  陈志恺 《地理学报》1990,45(2):210-219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约2810×10~9m~3,相当人均水量2730m~3,亩均水量1870m~3。人均、亩均水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组合不相适应。近年来对水的需求增长十分迅猛,水源开发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剖析,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地下水危机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干旱区地理》2004,27(3):437-441
我国北方地区大约70%的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用来灌溉农业。超采地下水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大战略性对策与措施:(1)发展节水型农业,持续高效利用水资源;(2)南水北调和区域管理是解决北方地下水危机的重要途径;(3)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4)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来解决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 言 我国目前进行的水资源评价,应当包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个部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工作,水利部门和地质部门正在紧张地进行,且有些已经获得了成果。目前做降水资源评价的还较少,而评价的方法还很不成熟。然而降水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地表水、地下水有密切关系,是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要参考条件。因此研究降水的区域分布、年际年内分配规律和降水资源的丰歉情况等,在当前是  相似文献   

7.
邓云侠 《地理教学》2010,(21):30-31
教材分析 “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联系了第二章“地形和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和“河流与湖泊”的知识。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点讲解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相应解决措施。本节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课,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材通过分布图、文字等资料,说明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旨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过度利用对流域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量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利用极化概念旨在定性分析水资源利用是否存在超采;依据ER指数、TW指数以及方差的偏离度构建水资源利用极化指数模型,用来量化水资源利用的超采程度。并以黄河七个二级流域区为例,分别计算了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超采量、极化指数。结果显示:201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44.9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6.21%;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8.4亿m~3,占地下水资源的58.74%。而且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极化严重,其中黄河兰州至头道拐流域、龙门至三门峡流域段极化度最高,极化指数分别为:19.88、11.81。龙羊峡以上以及头道拐至龙门段不存在极化现象。总体而言,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极化指数是7.95。水资源利用极化度的计算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口的增多,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之自然因素的作用,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无论是它的特征与内涵,还是它的功能与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和全面。"水资源不仅为维护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2003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