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在由以河外星系为定标的恒星自行与恒星星表自行相比较求解岁差常数改正的方法中,同时考虑章动常数误差的影响,进而在求解岁差常数采用值的改正值的同时确定章动常数采用值的改正值。  相似文献   

2.
地球动力学扁率及其与岁差章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一飞 《天文学进展》2000,18(4):283-292
由岁差常数求得的日月岁差是天文学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和地球动力学扁率相联系。地球动力学扁率在章动理论的计算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介绍了由不同的观测方法和模型给出的地球动力扁率值,并讨论了它也岁差的关系和对章动计算的影响。在刚体地球章动振幅的计算中,地球动力学扁率值起着尺度因子的作用,要改善刚体地球章动振幅的计算,需要修改目前的黄经总岁差值。非刚体地球章动的转换函数中所采用的简正模和常数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地球动力学扁率值。在IAU1980章动理论中,计算刚体地球章动振幅所使用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值计算转换函数中简正模频率和常数所使用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值并不一致。随着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地球动力学扁率值的不一致将影响章动振幅的计算。在建立刚体地球章地动理论中,如何解释地球动力学扁率值的差异,如何选取地球动力学扁率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章动序列的不准确引起春分点和黄赤交角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射电源的赤经、赤纬。利用IRIS网五天一组的VLBI观测资料,我们解算了定组观测的13颗射电源的赤经、赤纬,从射电源的位置残差解算出黄经章动和交角章动的改正,并估算了章动周年项(365.3天)和半年项(182.6天)的系数改正及自由核章动的振幅。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天津、北京、上海和武汉四个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纬度变化中的周年Z项,分析了十几年中周年Z项的变化规律和稳定情况,并利用这些资料计算了主章动项、半年章动项和周年章动项的振幅,以期在提高地极坐标精度方面以及理论方面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79年8月至1996年1月之间由MarkⅢVLBI时延资料得到的IAU1980章动模型在经度(δψ)和交角(δε)方向的偏移序列,得到了对IAU1980章动模型中主项系数的改正,并检测了自由地核章动。计算步骤依照常规资料处理方法设计,并采用了一些分析技巧以便充分利用资料的整个时段和减小端部效应对参数解的影响。对拟合残差序列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地核章动是统计显著的,但其参数尤其是其振幅可能具有时变性质,表现为在经度和交角方向自1986至1995年的持续减弱。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79年8月至1996年1月之间由MarkⅢ VLBI时延资料得到的IAU1980间动模型在经度(δψ)和交角(δψ)方向的偏移序列,得到了对IAU1980章动模型中主项系数的改正,并检测了自由地核章动。计算步骤依照常规资料处理方法设计,并采用了一些分析技巧以便充分利用资料的整个时段和减小端部效应对参数解的影响。对拟合残差序列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地核章动是统计显著的,但其参数尤其是其振幅  相似文献   

7.
刚体地球章动序列和非刚体地球章动的转换函数都和地球动力学扁率有关。IAU1980章动理论中采用了一个不一致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值,从而影响了章动振幅的计算。本文介绍了章动序列计算中地球动力学扁率的取值。由地球模型1066A或PREM得到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值比由岁差观测得到的约小1%,并且不可靠。当考虑体静力学平衡被破坏时新的地球物理模型,可得到与岁差常数相一致的地球动力学扁率值。地球动力学扁率值H=0.  相似文献   

8.
本文列举了最近以来,光学天文、VLBI和LLR等技术对主章动常数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1982年通过的1980 IAU章动理论应予以修正。文中强调了现代天文实测工作应该在地球模型和章动理论的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还讨论了在实际进行主章动常数测量工作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ILS第Ⅵ纲要和第Ⅶ纲要43对共同星对1955—1977年的观测资料,将观测资料归算到这些共同星对的均匀系统,求得主章动常数的黄经分量为6850,交角分量为9212。  相似文献   

10.
以JPL提供的太阳系天体数值历表DE200/LE200和美国海军天文台提供的岁差、章动改正程序为出发点,本文介绍为计算大行星、月球掩源(恒星或射电源)而进行的被掩源初选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该法本文给出了1995-2050年各大行星及月球可能掩的FK5星。  相似文献   

11.
岁差模型研究的新进展——P03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敬 《天文学进展》2008,26(2):155-174
简述了岁差P03模型提出的背景情况;指出IAU1976岁差模型的缺陷, IAU 2000A岁差和章动模型中虽有改进但仍不完善;对IAU2006岁差模型(即Capitaine提出的P03模型)作了介绍,并将其与其他岁差模型L77、B03和F03进行了比较;述及GCRS至ITRS的2种表达方法,基于春分点的岁差和章动旋转角方法和运动参考架CIO的X、Y、s的方法;给出了CIP和CIO位置确定的各种方法以及其精度;最后叙述了20世纪IAU采用的岁差一章动模型和IAU天文常数工作组的有关情况,给出了在惯性参考架中"非旋转原点"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夏一飞  萧耐园 《天文学报》2000,41(3):300-305
讨论了非刚体地球受迫章动奥波策项与简正模表达式中倾斜模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球历书极章动中倾斜振项对应于角动量极的章动,在球历书极章动与角动量极的章动奥波策项之和。同时还给出了岁差速率与自转极的章动奥波策项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映射函数对天文大气折射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豪健 《天文学报》1998,39(2):113-121
本文利用大气折射积分母函数方法,分别给出在射电波段和光学波段上天文大气折射改正的映射函数,并完整地考虑了天文学和空间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和地球物理因素引入的改正.本文还利用探空气球的资料分析了新天文大气折射改正公式的实际精度;计算结果证明:它在2°高度角时达到5”左右,而在5°高度角时约为1”.我们认为:限制计算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真实地球大气分布与理论大气模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开始,天计算中采用FK5基本星表和新天常数,这些变动直接影响了经典光学仪器观测确定的地极坐标。本论述基本星表和天常数变动后,对1953-1961年期间中国地极坐标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星表系统差对地极坐标最大影响约0.″02,章动系列变动的最大影响约为0.″02,光行差常数变动的最大影响为0.″1。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天球参考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动序列计算和地球定向参数测定需要一个中间的天球参考极作参照,1984年,采用IAU1980章动理论,选取天球历书极作为参考极,利用改善岁差章动模型和由天文测地新技术确定地球定向参数实现的天球历书极,其精度可达0.1mas,随着理论和观测精度的提高,在微角秒量级下,章动和极移模型中周日和半周日成分分应被考虑,地球定向参数的高频成分已被测定,因此天球历书极的原先定义不再适用,需要更改,叙述了不同天球参考极的概念,天球历书极的定义,评述了天球历书极目前实现及其缺陷,介绍了新的天球参考极-天球中间极的定义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1970—1980年间的纬度观测资料,统一使用IAU1964系统天文常数,按直角坐标法计算全部星对的视赤纬,用统一的公式进行了全部观测结果的归算处理。本文给出全部星对的赤纬及自行改正以及纬度观测结果的每组月平均值。  相似文献   

18.
刚体地球章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天衣 《天文学进展》1996,14(2):114-120
介绍和比较最新的刚体地球章动理论,重点评述可能成为未来IAU章动系列基础的KS90理论,它考虑了力学因素,采用的历表和常数系统,对现行K77理论的改进,同时也指出了KS90应作了微小修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利用已有观测资料计算卫星的轨道偏差,对以后的观测作实时改正,计算结果表明预报精度已可达到500毫微秒。另外,考虑到白天进行测距的要求,用二次函进行实时内插,以设置更加精确的距离门。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1900年以来LAU采用天文常数系统的简况,以及一些天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描述了以前每次改变天文常数系统的主要因为.介绍了1991年以来IAU在天文常数方面的工作:包括IAU天文常数工作组和天文常数最佳估计值的情况.叙述了IAU 2009年天文常数系统替代IAU 1976天文常数系统的因为:随着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获得新的天文常数测定值;1991年以来在相对论框架下BCRS和GCRS的使用;P03岁差模型和MHB2000章动模型的采用.比较了IAU2009和1976天文常数系统的差异.最后介绍中国在天文常数方面工作的情况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