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每年雨季结束后,我省便进入少雨的盛夏季节,气温逐渐增高,由于我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盛夏天气特别睛热,7~8月平均气温均在29.6℃左右,极端最高气温经常可达38~39℃,有的年份可达40℃以上.炎热的高温天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对盛夏高温天气作进一步分析,寻找成因,研究相应的预报方法是很有社会、经济效益的.1 南昌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盛夏江西省经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南昌地处鄱阳湖盆地距海较远又处于武夷山和南岭的背风地位,接受太阳辐射多,热量不易与外界交换,所以盛夏天气特别睛热.由于南昌市酷热时段在7、8月,下面对7、8月进行气候特征分析.1.1 极端最高气温从1951~1995年极端最高气温曲线图(图1)可以看出,南昌7~8月极端最高气温最低在36.4℃以上,平均达38.2℃以上,1961年最高达40.6℃.  相似文献   

2.
中署多发生在闷热的夏季,当气温超过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此时身体只能靠出汗来散热,如果外界湿度过大或湿热高温,汗液的蒸发就会受到影响,人的体温调节装置就不能完成调节功能(一般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在38℃、相对湿度50%;气温在30~31℃、  相似文献   

3.
当气温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通畅,反之则感到闷热。中国气象局将长城以南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称高温天气。本文将气温35~36.9℃的天气作为炎热天气,≥37℃为酷热天气,高温天气持续3天以上称为热浪。根据上述指标对湛江市区1975~1997年各月的高温与热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湛江市区出现高温和热浪的天气特点和形势特征,供预报时参考。1高温与热浪天气及其分析1.1高温天气的统计分析高温天气一般开始于5月,结束于9月,以6~8月出现较多,其中又以7月为最多。炎热天气平均每年7天,最少是1985年,只有2天,最多是1977…  相似文献   

4.
2000年7~9月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兼有,利大于弊。7月初开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出现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平均气温普遍在30℃以上,最高气温达36~38℃,婺源、贵溪、瑞昌等地最高气温在39℃以上。与此同时,7月1~25日,我省中北部降水量仅1~92mm,大部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持续高温少雨,使少数早稻(迟熟品种)灌浆期缩短,导致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加,对早稻产量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降水持续偏少,全省伏旱面积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7月26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630万hm2,占全省耕地总…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且平均气温≥25℃,当天08时气温≥22℃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且平均气温≥30℃,08时气温≥27℃,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可在上午发布≥40℃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6.
今秋8月27日~9月10日,热浪再次袭击江南,秋热超过酷暑,形成明显的“秋老虎”天气。据统计,自8月27日始,南方大部地区连续出现35~40℃的高温天气,打破了当地有气象纪录以来同期最高气温。今年“秋老虎”天气来势凶猛,从长江东头一直热到西头。东海之滨的上海,9月1日至7日,竟出现6天35℃以上高温天气,9月7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 ℃且平均气温≥25 ℃,当天08时气温≥22 ℃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 ℃且平均气温≥30 ℃,08时气温≥27 ℃,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 ℃,可在上午发布≥40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8.
中暑多发生在闷热的夏季,当气温超过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此时身体只能靠出汗来散热,如果外界湿度过大或湿热高温,汗液的蒸发就会受到影响,人的体温调节装置就不能完成调节功能(一般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在38℃、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9.
我县的气候对冬小麦的生产基本上是有利的。但从冬小麦生育各阶段所要求的最适条件来衡量,也还存在一些矛盾。一、温度冬小麦是一种秋播作物,整个生育期经过秋冬春夏四个季节。整个生育期间的气温变化的总的划律是:由热到冷,再由冷到热。冬小麦的整个生育过程,气温在20℃以内为宜,分蘖时期耐低温(-30℃以上),拔节期怕霜冻(-2℃),灌浆期,成熟期怕高温(30℃以上),根据凤翔气温资料,当地气温历年平均为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a)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6月下旬最多;b)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C)1984年-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2008年,30年间高温站次以153站次,10a的趋势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d)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地膜西瓜在封丘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膜西瓜 3月底至 4月初播种 ,4月中、下旬瓜苗长出两片真叶时需破膜放风 ,不然遇高温天气会造成烧苗。若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破膜后的西瓜又可能遭受霜冻危害。通过对地膜内、外温度观测统计分析 ,找出了西瓜受害的农业气象指标 :在放风之前 ,日最高气温达到 30℃时 ,膜内温度可达 5 0℃以上 ,可发生烧苗 ;在放风之后 ,当日最低气温低于 3℃时 ,膜内温度可达 0℃以下 ,可发生冻害。根据烧苗和冻害气温指标 ,普查我县 1971~ 2 0 0 0年气象资料 ,30年中 4月中、下旬达到烧苗气温指标的有 7年 ,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临沂1951—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1997—2011年实况天气图资料,研究了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制作,结果表明:(1)临沂35ºC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最晚结束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40%,34.5%和19%;高温日数50年代—80年代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80年代至今又开始逐渐增多。(2)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37℃以上的高温天气多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产生;临沂高温预警信号主要为黄色和橙色预警,红色高温天气仅出现过两次。(3)850hPa≧20ºC是高温黄色预警的主要指标;橙色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根据影响系统区别对待,副热带高压影响时可以更多参考前一日的最高气温和副热带高压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影响、前一日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1994年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出现四次最高气温≥35℃以上的酷热期,其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居建国以后第五位,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梅雨不明显,时间短,整个夏季降雨以过程性和阵性为主,干旱呈阶段性发展,局部地方有洪涝,总雨量大部地区偏少,部分县市出现大风灾害,天气气候对工农业生产比较有利。 1 四次高温酷热期,气温比常年同期高 由于今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先后共出现四次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酷热天气。其时间分别是6月28日~7月11日,7月20日~23日,8月 1~6日,8月9~23日。极端最高气温鄂西南长江河谷地区在8月3~4日达到42℃,其他地区在7月3日出现39~40℃。≥35℃的高温日数鄂西南40天左右,武汉市、鄂东北、鄂东南在35天左  相似文献   

14.
铜川气温气候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铜川3站40a实测气温资料,结果表明:铜川3站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变化平稳,90年代初到2003年明显变暖,北部山区增暖显著;全市没有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北部最高气温仅有33.5℃,夏季北部凉爽,冬季中部严寒;地理地形原因导致北部山区在有冷空气活动时提前1d降温,且降温幅度大于中南部,气团稳定控制时北部的最低气温高于中部;日较差3—6月偏大、9月最小;气候季节呈现冬季长,其他季节偏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温热浪频发对经济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全球经济、社会和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1-2]。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称2017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260亿美元,几乎是2016年的3倍[3]。高温热浪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同区域的高温热浪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世界气象组织(WMO)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气温在32℃以上且维持3 d以上的天气过程[4]。中国气象局将日最高气温在35℃及以上且维持3 d以上的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5]。  相似文献   

16.
引言人类从事户外活动,受各种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随着季节更叠交替,人们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但人体对外界冷热的感受状况(闷热、炎热、热、舒适、冷、寒冷等)不能仅凭气温的高低或单一的气象要素来评价。例如:在空气相对湿度为40%~55%、平均风速≥3m/s,即使在气温35℃的环境中,也不会感到很热。但是同样的温度环境下,若空气相对湿度>70%,风速很小,人也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甚至出现中暑现象;同样的道理,在低温环境下,不同的湿度和风速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寒冷感受。  本文通过分析榆次1972~1999年各月(旬)的平均最…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年7月12日、8月13日、8月29日3个高温日的Landsat OLI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空间回归法评估了上海市高温日的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气温分区、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3个方面综合分析了3个温区(低温区、中温区和高温区)的热环境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土地利用数据,着重研究了高温区(日最高气温≥38℃)的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地表温度、归一化水汽指数和太阳辐射,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较好的预测上海市高温日的日最高气温(RMSE=1.75℃,R~2=0.92),可获得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城市热环境具有非均衡性、多样性和破碎性,且相似的温区斑块具有空间聚集性,上海市低温区(日最高气温35℃)主要分布在水域和上海南部地区,高温区(日最高气温≥38℃)主要分布在城市或郊区居民区。城市用地将增强城市热环境,水域和植被有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今后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及增加绿化面积等措施减缓极端高温天气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区域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对2016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76个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587次,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西部和中部、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和北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东部以及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高温集中发生在7、8月份,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各站每日高温持续时间较长,持续6h的最多,最多的一天中可以持续15h。7月上旬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突出表现为单日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站多,单站持续高温时间长,单日超过37℃或40℃高温站次多;14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9个站连续高温日数平历史极值。高温发生时地面减压,地面风速多在4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19.
文章使用常规观测气象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内蒙古地区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10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754次,全区各盟市均有高温天气出现,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乌海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东北部、兴安盟东部等地;高温天气集中发生在6、7月份,7月最多;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分析高温站次超过20次的日期,大部分均为全区性的高温天气;极端高温事件比较频发,而且出现时间早、强度大,5月18日东部地区就有20站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东部区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18日;高温发生时高空对应高压(脊),低层处于暖区,地面减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6月7—8日平顶山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尤其是8日平顶山地区7个站的自动观测站的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这次极端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700hPa上的暖脊和地面的暖低压,7—8日平顶山地区天空晴朗,辐射升温对高温天气的出现比较有利;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表明,出现高温天气时平顶山地区上空空气干燥并且有强烈的下沉运动和明显的暖平流,下沉增温和平流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