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剥蚀量恢复是古构造演化恢复的基础,对于恢复盆地沉积地层格架,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大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本文按照“同层多期”的思想识别了对塔北地区油气勘探举足轻重的中-下奥陶统顶面经历剥蚀的5个主要构造期,采用“地震地层综合法”,在精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计算了其在5个主要构造期的剥蚀量。通过分析剥蚀过程,认为中-下奥陶统顶面从加里东中期到喜山期剥蚀范围依次减小,剥蚀厚度在加里东中期最大剥蚀可达915 m,位于现在的英买1井附近。海西早期剥蚀最大厚度达892 m,位于现今两北地区北部一带;海西晚期最大剥蚀厚度位于现今的齐古1井附近,剥蚀量可达690 m;印支—燕山期最大剥蚀厚度可达546 m,位于现今阿北1井附近;喜山期对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影响已经不如前几期,最大剥蚀厚度仅338 m,位于现今的沙雅6井附近。就5期总剥蚀厚度而言,最大可达936 m,位于顺13井附近。油气运聚的总体趋势是在塔北地区北部不断抬升遭受广泛剥蚀的前提下,油气沿着以中-下奥陶统顶面为核心辐射出的立体复杂疏导体系向高部位的塔北隆起运移成藏。油气有利勘探区应在阿克库勒凸起和“两北”地区的古斜坡位置,正如塔北地区满深1井(沙雅县境内)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勘探实践所印证。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早期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下组合资源量计算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以及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盆地志留系的原始沉积范围和下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速率比值+古热流反演+古地质图"法恢复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志留系原始范围广,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现今川中和川西地区志留系缺失是加里东期剥蚀所致,而不是当时没有沉积。利用钻至下古生界的29口探井的分层数据和130口虚拟井的地震数据,恢复了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并与古地质图结合,约束了剥蚀量的平面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主要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古隆起区剥蚀量为700~1 200 m,川东和川南地区的剥蚀量一般为100~200 m,川北地区的剥蚀量为200~500 m。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从加里东中期到海西期,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及其引起的多期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岩溶缝洞系统非常发育。岩溶作用的发生,除地层的可溶性,主要依赖于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对岩石的溶解作用和侵蚀作用。因此,判断岩溶水的运动轨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利用第三代相干体技术,刻画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岩溶古水系,发现上奥陶统覆盖区下部依然有许多地表水系存在,并且大多与上奥陶统缺失区的古水系对接。根据现代岩溶理论,划分奥陶系岩溶层组,厘定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两种不同时期岩溶古水系的形成和消亡过程,这对恢复古岩溶发育环境,划分古岩溶发育阶段,揭示古岩溶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玲  沈杉平  张新海  邓晔 《新疆地质》2003,21(2):239-239
1 加里东中期岩溶存在的证据 1.1 地震解释提供的依据 区域二维地震剖面 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从满加尔坳陷至阿克库勒凸起,中上奥陶统逐层超覆于下奥陶统之上,说明其间存在间断和缺失.塔河油区三维连片及兰尕三维地震解释成果表明,本区南部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为超覆关系,说明其间存在间断和缺失. 1.2 地层古生物依据 塔中低凸和巴楚断隆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间存在明显间断,缺失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早期沉积,缺失至少8个牙形刺带,沉积间断延续30~50 Ma.在塔河油田南部的S69、LN16等井中发现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间至少缺失P…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加里东期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溶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储层,是海西早期与加里东期岩溶作用的结果。海西期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石炭系直接覆盖于中下奥陶统之上的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的岩溶储层主要是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地震剖面奥陶系反射波组底部上超、顶部削切特征,牙形剌化石带的缺失、志留系层序地层对比均证实奥陶系在加里东中期有过隆升剥蚀,说明塔河油田具备有加里东岩溶作用的地质条件,锶同位素特征证实了加里东期岩溶洞穴的存在。在上奥陶统覆盖区,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不整合面(T47和T27)下300 m之内,岩溶储层中,岩溶洞穴高度主要为0~30 m之间,最大可达75 m,显然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加里东期断裂控制了加里东岩溶储层的发育,由此预测了加里东期岩溶储层的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6.
钻探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分布明显地受断裂和裂缝控制。裂缝主要为构造开启缝,其次为钻井诱导缝,裂缝走向具有明显方向性,其形成与古构造应力场关系密切。利用大量中—下奥陶统钻井FMI资料进行裂缝识别、成因分类和走向统计分析,认为钻井诱导缝受现今构造应力场控制,构造开启缝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诱导缝优势走向为北东向,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构造开启缝优势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北北东向裂缝中可见充填缝,反映北北东向裂缝形成时间早于北东东向,其分别与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的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哈拉哈塘地区是近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增储上产最重要的地区,开展该区构造演化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哈拉哈塘地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通过不整合面分析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地震层拉平恢复了关键目的层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顶面在不同时期的古构造形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经历6 个构造演化阶段:早加里东期稳定碳酸盐岩台地阶段、中-晚加里东期南倾斜坡、早海西期西倾斜坡、晚海西-印支期被动凹陷期、燕山-早喜山期稳定沉降期、晚喜山期-现今构造反转定型期。哈拉哈塘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顶面从中加里东期开始,长期保持北高南低的斜坡形态,整体构造格局变化不大,只是构造轴线方向、构造高点稍有变化。晚喜山期以来,研究区发生构造反转,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顶面成为西倾鼻状构造。哈拉哈塘地区构造演化控制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中-晚加里东期古构造控制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发育,晚海西期古构造高部位与现今构造高部位叠合区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8.
塔中隆起奥陶系古岩溶储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中隆起奥陶纪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多期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中央潜山带、斜坡带、台缘坡折带3个勘探领域,发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奥陶纪碳酸盐岩古岩溶.本文以钻井、岩心资料为基础,系统总结了3个领域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中央潜山带构造改造强,奥陶系叠加了加里东、海西多期岩溶,岩溶作用强度大,但充填作用亦较强烈.斜坡带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地层层序保存较全,岩溶作用总体较弱,T74、T72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岩溶发育.台缘坡折带上奥陶统为礁滩复合体沉积,具有形成优质岩溶储层的沉积基础,发育风化壳岩溶和同生岩溶两种类型,形成了沿礁滩相地层广泛发育的岩溶储层,构造和沉积共同控制该勘探领域的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加里东运动的形变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盆缘地带形成较宽缓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上、下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构成具造山性质的加里东构造带,向盆地内部依次为和缓隆起,高角度断裂,中、下奥陶统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现代海洋学和古海洋学的最新理论,通过对中奥陶统沉积特征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认为中奥陶统的灰岩/泥岩交互沉积韵律层段是在风暴流和深海-半深海洋流的作用下形成的.中奥陶统主要为半深水陆棚沉积环境,并对其沉积相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加里东运动是发生于志留纪末期的一次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相应地在中国南部以广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称为广西运动。而志留系与泥盆系间的平行不整合,以及不整合前的古构造、古地理变迁是加里东运动在贵州的主要地层学效应。经过有关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地质工作者长期研究,认定加里东运动是贵州地质历史发展中的一次重要地质事件。本文在前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不同成因斜坡带特征与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和古斜坡控制油气富集已为勘探实践所证实。古生界广泛分布的斜坡带按其成因特点可分为3类:即地层形成期的沉积建造斜坡、构造变革改造期的侵蚀地貌斜坡和构造抬升翘倾作用形成的构造斜坡。不同类型的斜坡带发育了不同的油气成藏组合:沉积建造斜坡带发育了以礁滩体为主要储层、致密碳酸盐岩或上奥陶统泥岩为主要盖层的成藏组合;岩溶斜坡带发育了不同层系岩溶储层(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上奥陶统岩溶储层和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与不同层系泥岩盖层(上奥陶统泥岩盖层、志留系泥岩盖层和石炭系下泥岩段盖层)构成的成藏组合;地层超覆斜坡带在志留系和上泥盆统—石炭系形成了以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构造-地层(或岩性)圈闭为辅、泥岩段为盖层的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3.
陕西金粟山中奥陶统生物扰动构造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安玮  张忠涛 《地球科学》2002,27(6):703-710
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金粟山中奥陶统峰峰组八陡段与金粟山组第一段发现遗迹化石及其生物扰动构造.该地区中奥陶统含大量无法鉴定遗迹属种的生物扰动构造并产丰富的叠层石.分析、概括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分布及其特征, 采用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叠层石及沉积学研究对各组段古环境进行了解释, 进而认为: 中奥陶世自峰峰组八陡段到金粟山组第一段沉积期, 本区经历了3次由叠层石发育的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浅海低能环境的古地理演变, 即海平面发生了3次较大的升降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地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硅质岩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奥陶统硅质岩为生物化学作用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海环境;中、上奥陶统下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显示热液成因,沉积于洋脊环境;中、上奥陶统上部硅质岩指示生物化学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上述特征表明老虎山地区在早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所含硅质岩和陆缘碎屑岩为大陆斜坡相浊流沉积。中、晚奥陶世柴达木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在弧后产生离散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弧后盆地,硅质岩及其共生的枕状玄武岩和浊积岩应属于扩张弧后盆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详细的钻井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内部和顶部发育多幕次的加里东期岩溶作用,主要表现在奥陶系内部牙形石带缺失、钻井放空和泥浆漏失、地震剖面上奥陶统反射波组底部上超和顶部削截,以及溶洞充填方解石的Sr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加里东期岩溶储层主要受不整合面、断裂、岩性和古地貌等因素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断控和层控特征。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和滩相储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和塔河西南部、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南部奥陶纪露头勘察结果,尤其是中奥陶统平凉组页岩在盆地的西部及南部普遍存在,结合地表露头及盆内钻孔资料,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早古生代奥陶纪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特点,分析了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受中央古隆起形成和祁连海向东逐渐海侵影响,马家沟组一期到五期,地形坡度较缓,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格局由祁连海向盆地内部分别发育开阔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到蒸发台地相沉积。马家沟组六期和平凉期以及其上的上奥陶统沉积时期,主要为开阔海台地、斜坡相和深水盆地相沉积,在台地向斜坡的转换部位发育一些生物碎屑灰岩及由珊瑚组成的生物礁滩相沉积,斜坡部位发育平凉组笔石页岩斜坡相沉积,构成了华北盆地边缘中—上奥陶统一套特殊的局部天然气勘探组合。鄂尔多斯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实际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详细的钻井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内部和顶部发育多幕次的加里东期岩溶作用,主要表现在奥陶系内部牙形石带缺失、钻井放空和泥浆漏失、地震剖面上奥陶统反射波组底部上超和项部削截,以及溶洞充填方解石的Sr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加里东期岩溶储层主要受不整合面、断裂、岩性和古地貌等因素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断控和层控特征.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和滩相储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和塔河西南部、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8.
详细的钻井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内部和顶部发育多幕次的加里东期岩溶作用,主要表现在奥陶系内部牙形石带缺失、钻井放空和泥浆漏失、地震剖面上奥陶统反射波组底部上超和项部削截,以及溶洞充填方解石的Sr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加里东期岩溶储层主要受不整合面、断裂、岩性和古地貌等因素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断控和层控特征.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和滩相储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和塔河西南部、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及多年积累的古生物地层资料,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包括2个群及以笔石带为据的9个组。强调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是该区及整个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层序和盆地原型分界。代表 SaukⅢ上部的下奥陶统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扬子地区表现为被动边缘上的以台地相碳酸盐岩占优势的伸展盆地沉积,其顶部风化壳是本区及塔里木大油(气)田的主力储层。以 Tippecanoe(O_2—D_(?))层序和以中—上奥陶统为主的地层,是鄂尔多斯和塔里木最有价值的有效烃源岩层,它代表了加里东期聚敛到碰撞的挠曲型复理石至磨拉石前陆盆地的沉积,而古中央隆起是这个弧后前陆的前隆部位。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