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 ~ 2008年的逐日冰雹资料和2007~2008年的天气图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藏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背景,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年均冰雹日数呈下降趋势,并呈现出2~3年的准周期变化.多雹区沿高原地形和山脉呈带状分布,北部较多,西部和东部相对较少.全区年均冰雹日数为20.8天,最大中心位于那曲;西藏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季、月、日变化,冰雹在3 ~ 10月均有发生,主要出现在6~9月,为典型的夏雹型,夜间和早晨很少降雹,主要发生在12 ~20时之间.西藏地区冰雹与海拔高度和雷暴有很好的正相关,冰雹的发生与低涡、切变线、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等天气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天水市近40a冰雹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甘肃省天水市7个气象站1971~2010年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该地冰雹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市的冰雹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年际变化。日分布以午后型(13~18时)为主,占全年降雹日数的49.1%;月际变化成单峰型,降雹时段集中在5~8月,占总日数的74.8%;年均累计降雹平均日数为6.4 d,降雹总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拔海高的地区冰雹发生较多,山区多于平川地区。影响天水市的冰雹路径大多呈西北—东南方向,降雹天气以西北气流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对1990~2003年4~10月吉林省9个市(州)51个气象站冰雹天气的降雹日数、年分布、年变化、日变化和降雹的主要路径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把近14年与过去30年吉林省冰雹天气气候特征相比较,除冰雹年变化和日变化无差异外,降雹日数年分布和主要冰雹路径有所不同。分析表明,近14年降雹线共9条,大部分大致呈NW-SE走向,其中有2条SW-NE向降雹线穿过全省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保定地区冰雹的气候及物理量参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保定地区1974~2010年4~10月19个县市气象站冰雹资料,对保定地区近37 a的冰雹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统计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并基于北京和邢台探空站2000~2010年探空资料,细致分析了典型冰雹日常用物理量参数的阈值。结果表明:保定地区年均冰雹日数的地区差异较大,年均最大降雹日数中心位于西北部山区的涞源,铁路线以西年均降雹日总体多于铁路线以东各市县;冰雹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4;冰雹日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其中6月冰雹出现几率最大;近37 a来,保定地区年冰雹日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西部山区减少趋势及波动最明显,说明降雹频繁的地区降雹年际波动也大;各物理量参数的阈值可作为预报本市冰雹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威宁县37个人影作业点收集1997~2017年35个乡镇的地面降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地理信息分析工具,分析了威宁县冰雹日的年际、月际、日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程与降雹频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威宁县年平均冰雹日数为15.3d,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但冰雹日数均小于20世纪末期;冰雹日数M-K检验表明从2003年开始冰雹日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出现冰雹日数突变现象;冰雹主要发生在4~8月,占整个降雹日的98.36%,春季、夏季多,秋季、冬季少。春季冰雹日数占31.15%,夏季冰雹日数占67.21%;一天内冰雹主要发生在13~21时,占全部冰雹发生次数的85.07%,即午后到傍晚发生频率高;冰雹主要出现在县的北部、中部、西部至西北部、南部至西南部一线,各个乡镇海拔高程与降雹次数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2,降雹次数随地形高程增加呈现增加趋势,降雹次数与经纬度差异没有相关性。以上这些结论可为威宁县冰雹预报指标研究和开展人工防雹提供科学参考,为冰雹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夏半年受青藏高原地形和热力作用,高原东部多雷雨、冰雹天气。甘南州雷雨中降雹概率达25—35%,是高原东部雷雨、冰雹天气最多的地方之一。这种短时的强对流天气,造成局部地方的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为了较准确地预报冰雹落点,我们从多年的预报经验中总结出这类天气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区冰雹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市11个气象台站1974—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和1999—2009年冰雹日的高空观测资料及2006 2009年的冰雹云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唐山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和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的识别特征,并分析了冰雹日数的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冰雹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半山区。20世纪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9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冰雹日数于9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冰雹日数明显减少。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区域中,强烈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将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降雹的0℃层平均高度为3.4 km,-20℃层平均高度为6.3 km。唐山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大多大于60 dBz,垂直结构都为倾斜回波,回波顶(ET)都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大部分在25 kg·m~(-2)以上,基本径向速度图上表现辐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异常研究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0  
选取西北地区均匀分布的85个地面测站1961~2001年冰雹资料,分析了降雹的空间分布和年、日变化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冰雹与地形、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其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主要表现为干旱区、高原区等空间差异(LV)。旋转自然正交函数分解(REOF)表明,旋转载荷向量场(RLV)反映了8个主要降雹异常类型区。旋转主分量(RPC)揭示了近41年来西北地区冰雹日数时间演变特征:北疆、南疆和秦岭南部年冰雹日数总体呈多雹—少雹—多雹趋势;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东北侧总体呈少雹—多雹—少雹趋势;天山、青藏高原东南部、河套南部总体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湖南省92个站点1968—2017年冰雹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近50年冰雹天气年际下降趋势显著,近20年来有记录的冰雹天气发生频次明显降低。湖南初次降雹的时间都集中在1—3月。冰雹月季变化显著,一年中以3月冰雹最多,2月的次之,从5月份起雹日骤然减少。春季是降雹最多的季节,占雹灾总数的56.06%,冬季的次之,夏季和秋季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仅为全年的2.53%和0.69%。年冰雹日数主要存在4~5 a和19 a左右的振荡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还存在明显的9~10 a的振荡周期。各季节冰雹日数振荡周期不一。湖南冰雹空间分布呈自湘西北向湘东南递减的规律,年冰雹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春季、冬季冰雹分布特征相似。湘北和湘中地区冰雹天气年际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湘南地区其气候趋势变化不明显。对湖南近50年冰雹日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要模态,在空间向量场上分别呈现出全省一致型、地势主导型和南北呼应型。  相似文献   

10.
分析德州11县市1957—2009年冰雹记录及全市范围内收集的所有冰雹灾害资料,计算站点冰雹日数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得出年冰雹日数平均每10a减少0.735d。冰雹出现在3—10月,6月冰雹日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14—20时。降雹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持续10min以内的占81.3%。冰雹最大直径为60mm。用降雹日数与雹灾日数的平均代表各地冰雹灾害频数,选取区域面积、总人口数、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雹灾防御区划因子,计算雹灾防御区划指数,将德州市冰雹灾害防御区分为3级。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大发生的气象生态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玲  郭安红 《气象》2004,30(11):55-57
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再度大面积爆发成灾,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盟北部、包头以北地区和巴彦淖尔盟北部地区。2004年冬春高温和5月上旬的降水对上述地区蝗虫虫卵的孵化出土比较有利,蝗虫虫蝻的始见期提前11天左右。干旱和荒漠化是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草原蝗虫连续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将2003年春季我国的沙尘天气与2000~2002年以及1961年以来的同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特点.结果表明: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频次、强度及影响范围是近4年来最少、最弱、最小的;沙尘多发期也是近4年来出现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的;2003年的沙尘天气仅多于1997年,是1961年以来的次低值.此外,从沙尘天气的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入手,探讨了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形成原因,指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偏弱、路径偏西、气旋偏少,同时北方地区(特别是主要沙尘多发区)降水明显偏多、干土层偏少、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持续积雪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沙尘天气显著偏少、偏弱.  相似文献   

13.
潍坊市四类疾病与气象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山义昌  徐太安  郑学山  鲁丹 《气象》2001,27(11):52-54
选用1991-1999年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处的资料,结合潍坊市常规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呼吸道疾病、冠心病与其它心脏疾病,脑梗塞与其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与气象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四类疾病的月分布与近10年的变化趋势,又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单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通过方程的计算,找出了四类疾病的多发期和少发期。这些成果,对各种疾病的预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除正常的El Nio事件外,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一些类似但又显著不同的海水增暖事件。以1993年为例,海水增暖事件发生在3月,5月最强,但随后迅速衰减,在此称之为El Nio的夭折。通过与典型El Nio事件的对比分析,研究了1993年暖水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夭折原因。研究发现,1993年暖水事件是一种发生在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局地海气作用现象。由于1991~1992年发生了一次较强的El Nio事件,造成1992~1993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持续偏冷,使得1993年缺乏发生正常El Nio事件所需要的热力条件。在此背景下,虽然在春季出现赤道西风异常自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扩展,满足了El Nio事件发生的动力条件,但由于暖池偏冷,不能引发海盆尺度的Bjerknes型正反馈,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增暖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并迅速衰减,造成ElNio事件的夭折。  相似文献   

15.
张明举 《气象》1996,22(10):44-47
为保证微机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文章介绍了微机系统的保养方法,即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环境,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及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气候条件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为例,对江苏省苏州市(不含各县)和新沂市的气象和流脑疫情数据,用有序聚类的方法进行分期,进而分析气候环境和流脑疫情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豫北多时效归一化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棉铃虫繁育规律,将棉铃虫周年活动期划分为秋季预蛹期、越冬期、春季羽化期、夏季危害期4个阶段,分阶段选取有昆虫学、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组合,组成棉铃虫气象指数,建立多时效、归一化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和分析、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气象条件与棉铃虫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各时段预报模式的复相关系数达0.7780~0.8780,回代拟合率为96.7%,回归效果极显著。经试报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结论认为:将诸多气象因子作无量纲化处理,不但便于因子间相互组合,还可提高模式的预报精度;将棉铃虫周年繁育期划分为秋季预蛹期、越冬期、春季羽化期、夏季危害期,突出了阶段性特点,分阶段组建预报模式,预报效果较好。对组合因子的生物学意义,有待生物学试验认定。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主要发病区北京、河北、香港、台湾及广东等地2003年3~5月间SARS主要发病时段逐日发病数与同期、前期气象条件进行了相关性比较,并揭示了2002年11月~2003年5月间的气候背景,研究表明:SARS的滋生和传播有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14~28℃),过高过低均不利;在此范围内,发病数与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均为负相关,尤其是与最低温度相关性最好;前7天左右的气象条件比当天的气象条件影响更大;各地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甚至严重干旱。总之,20℃左右的温度与长期少雨干旱环境的配合有利SRAS的发病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一次连续性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2000年秋季发生在甘肃庆阳的一次连续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过程是由于低层大气能量不断积累、低空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冰雹出现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冰雹落区与高低空温度平流和总温度平流的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站雨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射出长波辐射(OLR)日平均场资料,对2012年初浙江省出现的罕见阴雨寡照天气的环流特征和水汽、动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与历史同期对比,探讨海温异常对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南海、孟加拉湾偏南风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前西北气流为连阴雨产生提供了冷空气条件,南海至我国东南沿海西南暖湿气流较常年明显偏强,两者在浙江构成切变线,造成水汽辐合上升,偏强的西风急流造成高层辐散增强,辐散区高度及位置对雨势大小起主导作用。2)热带OLR低值区在连阴雨雨势加大前的北传现象具有一定预报意义。垂直方向上连阴雨区上升运动与北侧下沉气流形成"上暖下冷"配置,冷空气的"冷垫"作用迫使暖湿气流抬升凝结。3)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和印尼附近暖海温异常使沃克环流加强,其上升气流向北输送构成连阴雨西南气流的一部分。另外,北太平洋海区海温正异常和中东太平洋海区海温负异常可能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外强迫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