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近日,笔者在有关单位采访中了解到:1997年我国北方海区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期间栉孔扇贝的养殖陆续出现大面积死亡,先是辽宁长海县和山东日照市,以后逐渐向黄渤海中部近岸蔓延,其局部扇贝最高死亡比例达90%以上,仅烟台市芝罘区东口村千亩栉孔扇贝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上千万元。据粗略估算:山东、辽宁、河北三省栉孔扇贝总的死亡面积约在18万亩至20万亩,经济损失约11亿元~15亿元。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在山东省长岛已有21年的历史。1983~1993年连续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现象,累计2万多亩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因此,迅速查明栉孔扇贝死亡的原因便成为扇贝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1 栉孔扇贝死亡原因 1.高温期进行分苗,使贝苗受到高温刺激,是引起扇贝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由于栉孔扇贝在分苗养成初期挂的水层偏浅,而在牡蛎繁殖高峰期内扇贝放养的水层又没有下调到深水层来避开牡蛎苗的附着水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海湾扇贝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本文以1984—1985年在胶州湾养殖的海湾扇贝为材料进行了肥满度的研究。肥满度以干贝指数I.A.与干内脏指数I.V.表示。研究结果表明:I.A.一年有春、秋两个高峰,指数值达5以上的时间主要在中秋—冬季,最高达6以上;一龄贝的I.A.比二龄者大约1/4。I.V.的变动态势与I.A.大致相似,但略迟于后者。I.V.超过5的高峰期为4月末—6月上旬及9—10月。肉柱得率以10月—翌年4月期间较高,达10%以上,其中11月达13%以上。内脏得率一般在20%以上,临界生殖时达30%以上。从I.A.判断,胶州湾海湾扇贝的最佳收获期为养殖当年的11—12月。从I.V.判断,春季生殖期为5月中旬—7月中旬,盛期为6月,秋季者为9—10月,盛期为9月。  相似文献   

4.
虾夷扇贝是海珍品之一,是日本、朝鲜的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为目前世界扇贝科中经济价值最高、产量最大的种类。 虾夷扇贝与栉孔扇贝在生物学上有些不同,它不是终生附着生活, 一般当壳高达7~8mm后便失去足丝。  相似文献   

5.
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孔扇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其闭壳肌干制品一干贝,为名贵海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因此可大量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从而推动扇贝养殖业的发展。但是从1997年夏季以来,山东沿岸市自日照、青岛,北自烟台,东自威海等地相继发生林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目前这种死亡情况还在发展,严重危及扇贝养殖业的发展。为此就这一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讨,对以后林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出现死亡,提出预防对策。一、惊孔扇贝死亡情况:这次发生杯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前的病态,各地基本上很相似…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养殖在我县已有15a的历史,从1983~1989年不断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累计1200亩(1亩=666.6m~2)受灾。因此,迅速查明扇贝死亡的原因成了当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体内类支原体样生物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登峰  吴信忠 《海洋学报》2002,24(4):141-144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北方诸省传统的一种养殖贝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方海域养殖的栉孔扇贝灾难性的死亡事件屡有发生,1997年最甚.该贝一般呈现两个死亡高峰期:其一为春季(3~5月)死亡,在有些海区死亡率达50%以上;其二为夏季高温期(6~9月)死亡,一般在持续27℃以上高温天气(如在8月)死亡尤为严重,此期内死亡率高达80%以上,甚至有的海区100%死亡[1]1).  相似文献   

8.
万山水域温盐分析:海湾扇贝养殖环境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初步建成的《养殖水域温盐信息系统》进行试验开发,分析了海湾扇贝南移至万山水域养成的可行性。根据万山湾18a每日的温盐信息,通过平均值、距平值、极限值等多项统计特性的分析,认为珠江口水域只有10月至翌年4月基本具备养成海湾扇贝的温盐自然条件,盐度20~35;温度18~28℃。而每年6~8月该水域都会受高温、低盐的袭击,盐度极端低值曾出现2.39、3.06、4.80等,在这样的盐度条件下,会导致海湾扇贝养殖成体全部死亡。因此,本着因地制宜的方针,作者认为该水域不宜发展海湾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9.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每月中旬分别从青岛和威海两地区采集人工养殖和野生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采集的扇贝经壳长测量后,于闭壳肌血窦中取血,离心,重悬,超声波破碎后制得血细胞破碎液。从抗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与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均能结合,并能与血细胞多个蛋白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中的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将血细胞破碎液包被于酶标板孔中,经一抗、二抗孵育后,显色读数,分析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壳长均由3月的2 cm左右增长到了次年1月的7 cm以上,其中4~7月增长较快,而8~1月相对缓慢。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血细胞数量于3~6月间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月达到最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并于8或9月达到最低值,此后10~1月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3~6月的水平。结论认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在两地区、两扇贝品种间差别不大;但3~6月栉孔扇贝生长较快,血细胞数量相对高;而8~10月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其血细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
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该海域养殖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总结了几年来海洋岛海域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特征。其次,结合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温异常波动与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幅度、跳跃型水温异常波动是导致扇贝死亡主要原因。最后,通过生物试验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每月中旬分别从青岛和威海两地区采集人工养殖和野生的栉孔扇贝(Chla-rays farreri).采集的扇贝经壳长测量后,于闭壳肌血窦中取血,离心,重悬,超声波破碎后制得血细胞破碎液.从抗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中筛选出1株与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均能结合,并能与血细胞多个蛋白结合的单克降抗体作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中的第一抗体;第二抗体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将血细胞破碎液包被于酶标板孔中,经一抗、二抗孵育后,显色读数,分析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壳长均由3月的2cm左右增长到了次年1月的7cm以上,其中4~7月增长较快,而8~1月相对缓慢.两地区人工养殖和野生扇贝的血细胞数量于3~6月间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6月达到最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并于8或9月达到最低值,此后10~1月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3~6月的水平.结论认为: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与生长的关系在两地区、两扇贝品种间差别不大;但3~6月栉孔扇贝生长较快,血细胞数量相对高;而8~10月栉孔扇贝生长缓慢,其血细胞数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扇贝的养殖环境及其体内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9月~1994年11月,对青岛胶州湾养殖的扇贝及环境中的细菌组成和某些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养殖区表层海水中异养菌和弧菌平均数各波动于(21.2~39.7)×102/cm3和(7.3~19.2)×102/cm3之间。其中1号和4号站位的菌数比其它越位都高,这和它们靠近码头,受到附近的排水污染有关。在扇贝的消化盲囊和性腺内也分离到异养菌和弧菌,分别为103~105个g和103~105个/g。这些细菌可能因扇贝遇到环境改变防御能力下降时,扩散到其它器官并大量繁殖,因而造成感染而死亡。从对分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看,近年一些菌株对原来敏感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如四环索和链霉素,今后在育苗过程中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李明 《海洋信息》1999,(9):20-20
自1997年以来,我国北方沿海栉孔扇贝相继发生大面积死亡事件。据了解,仅山东省经济损失就近40亿元,尤其是视栉孔扇贝为衣食父母的长岛县,1997年和1998年两年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严重影响了长岛县人民的切身利益。栉孔扇贝的大量死亡,也对整个山东省沿海扇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  相似文献   

14.
海湾扇贝南移后繁殖的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敏  何进金 《台湾海峡》1994,13(2):118-124,T001
本文根据海湾扇贝的肥满度,肉柱百分数,性腺指数及消化腺指数等指标的周年变化,并结合性腺的组织切片确定其繁殖期。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南移后的繁殖期是从每年的10月下旬开始的,直到翌年5月下旬,其中4月的繁殖盛期,繁殖期间,扇贝的性腺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并有消退与恢复的现象,同时,海湾扇贝引进中国北方海区并南移福建后,其繁殖规律与原产地(美国大西洋沿岸)的繁殖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海湾扇贝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湾扇贝自然分布于美国东海岸的浅水区,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入我国后,经过海洋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努力,海湾扇贝养殖面积逐渐扩大,1988年已达2万亩。该种扇贝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深受养殖者的欢迎。但由于养殖期间特别后期死亡严重,严重地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挫伤了养殖单位的养殖积极性。真对这一情况,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对养殖中死亡问题作如下探讨,以求对养殖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949~2007年共59年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主要有5种类型,其生成源地与移动路径有一定的关系.影响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月影响的主要路径及平均强度不同,影响时青岛出现6~7级的风力及偏北、南南东的风向频率较高,沿岸有时会伴有强的风暴潮.  相似文献   

17.
海湾扇贝种质退化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英杰 《海洋科学》1992,16(6):64-65
海湾扇贝自引进后便开始了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饲养技术。但在扇贝养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冬天胶州湾扇贝发生了大量死亡,有的养殖场几乎“全军覆灭。”在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面盘幼虫解体现象也给扇贝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病害仍未找到具体的病因,至今困扰着学术界和养殖界。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9.
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在对夏季高温期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山东沿岸栉孔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和种质等方面分析了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认为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订养殖导致养殖环境的老化或恶化及栉孔扇贝抗逆能力下降,而在夏季高温期,海区饵料明显不足,栉孔扇贝本身消耗增大,养殖水体自身污染加剧及病原体大量滋生更为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混养后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混养后的栉孔扇贝的成活率明显提高,比单养栉孔扇贝提高了62%,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