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延爽 《山东气象》1999,19(2):34-36
将一日中大风的出现情况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命名为非跨时型、递增型、跨时型和递减型。针对大风在跨时型和递减型两种情况下,EN型测风仪的大风功能存在的缺限,提出改进建议,用BASIC语言编程实现。针对现行PC-1500编发大风危险报和重要天气报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可直接用EN型测风仪自动编写大风危险报和重要天气报。  相似文献   

2.
大风天气容易造成探空记录缺测、迟放等重大问题,严重影响探空业务质量,同时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业务数据损失.本文就大风天放球点的选择进行分析,最终解决我站大风放球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龙川县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程、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龙川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川县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20 6℃/年;四季度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下半年气温上升趋势大于上半年;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呈现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气日数呈现下降趋势,极端低温日数下降趋势明显大于极端高温日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5年南疆23个地面气象站大风和沙尘暴资料,采用大风集中度和大风集中期的方法,讨论了年内大风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尘天气频数和大风天气频数有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南疆沙尘天气年际变化趋势与大风天气基本一致,1979年后发生突变性减少,2000年以后趋于平稳。(2)南疆地区年内大风季节长短较为固定(4-8月),月内大风次数均在20次以上,年内大风天气出现最多的时段主要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期间,且有提前出现的趋势。(3)盆地北部是大风频发区,大风次数年际变化较为剧烈;盆地南部是大风少发区,大风次数年际变化幅度不大。其中盆地北部等地区(喀什、巴州北部)年内大风天气发生情况较为集中,大风季节较短,爆发期在5月下旬以后;盆地南部等地区(和田、克州等地区)年内大风天气发生情况较为分散,大风季节较长,爆发期主要在5月中旬以前。  相似文献   

5.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相似文献   

6.
塔额盆地大风、沙尘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塔额盆地1961-2005年45a间的大风、沙尘、降水等相关气象资料,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的分布、强度变化、影响范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盆地内大风、沙尘天气形成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塔额盆地沙尘天气一是受地形影响明显,沙尘和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即盆地西部多于东部,并由高纬向低纬渐强;二是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特点,强沙尘天气的频发周期约为20a左右,沙尘天气春末至夏季最盛,冬季最少;三是与降水和大风的关系密切,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偏少,偏东大风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04年盘县各测站逐日风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盘县大风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大风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盘县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天气出现,但大风天气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小。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3月最多,4月次之,9月最少。大风天气20世纪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大风日数持续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大风天气总日数近45 a来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十一运会沿海赛地大风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地烟台、威海、日照3站1971—2008年逐日10min平均最大风速,统计分析了比赛期间(9—11月)大风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秋季大风随着年代的变化,大风日数逐渐减少,共同点是9—11月大风日数逐渐增多;不同区域大风发生几率差异较大,位于北部沿海的威海、烟台出现大风的几率明显大于南部沿海的日照,尤其以威海几率最大。利用2001—2008年的天气图资料,对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9—11月造成烟台、威海、日照大风的主要有低槽冷锋、气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以及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两种形势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产生大风的各类天气系统天气形势进行了合成分析,并给出各类天气系统产生大风时平均形势场。  相似文献   

9.
应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法对渤海海峡1979—2013年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大气环流客观分型,分析了渤海海峡大风天气与大气环流型的关系;以长岛气象站在渤海海峡大风天气中的指示作用为基础,分析了主要环流型下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海峡大风天气以平直环流型为主,偏北型明显多于偏南型;春(夏)季是发生大风天气最多(少)的季节,以西南(SW)型出现频率最高,秋、冬季大风天气的环流型频率分布基本相同,均以偏北型为主;不同环流型下出现大风天气的概率及大风天气的气候特征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FNL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时空上统计分析了白鹤滩水电站大风天气过程,选取2个冬春季11级极端强风个例进行对比分析,从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地形作用、物理量场、斜温图等方面揭示了大风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白鹤滩水电站受大风天气影响巨大,特别是冬春季,且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电站地形复杂,狭管效应显著,冷空气南下、山谷风活动、河谷狭管效应及下垫面摩擦力共同作用,导致了大风天气的发生。"2.21"过程与"3.10"过程大尺度环流形势基本一致,但冷空气位置、强度及影响时间不同,散度涡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及垂直速度场的分布对大风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强风区对应垂直螺旋度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还总结了斜温图中大风天气的预报指标,为预报大风天气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涠洲岛附近海面1978~1996年3~6月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的种类、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的天气系统等,了解其出现时间、系统来向、风力大小,为广西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石油平台等防御突发性强对流大风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大兴安岭地区1979-2008年6个县(区)的气象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大风天气发生的地理分布和月、季、年代的变化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大风天气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从地形、地理环境条件及大气环流转换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为大风天气的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3.
龙川县雷暴天气基本特征和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妙君  王辉  郑细华  李勇增 《广东气象》2010,32(2):46-47,51
统计分析龙川县近49年(1959~2007年)的雷暴资料,总结雷暴天气的活动规律:龙川县4季都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夏季是雷暴的多发季节,尤其以7~8月份最为频繁,而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雷暴活动偏弱。龙川县多年逐月雷暴日数的方差变化表明6月雷暴活动变化大,多寡不一,这是因为6月为华南地区前、后汛期过渡期,受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时间迟或早影响大。统计还发现,龙川县雷暴活动强弱交替存在4年的主要周期,12年周期变换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生突变,预计未来几年,龙川县的雷暴活动将进入相对活跃期,年雷暴日数达到高峰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一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青海沙尘暴分布特征及其与大风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选用青海境内41个气象站1961年到2000年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天气等资料,统计分析沙尘暴产生的主要条件、地域变化、时间分布特征及沙尘暴天气与大风天气的关系。得出:青海近40年来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趋势的逐年减少;沙尘暴的中心与大风中心基本吻合;8级以上大风是造成沙尘暴天气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长治市近30年大风天气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长治市1971年~2000年11个县(市)的气象资料,对长治市大风天气发生的地理分布,月、季、年代的变化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大风天气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从地形、地理环境条件及大气环流转换特征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为大风天气的预报提供其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区汉沽、大港测风塔2017—2019年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测风塔不同高度风速的时间变化特征,对30~100 m风速与10 m风速的关系以及风切变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各个高度上风速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风速最大,且最易出现大风天气,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及大风强度均达到最高;夏秋季转换期风速最小。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午后各个高度的风速均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30~100 m风速与10 m风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高度与10 m高度的风速之差、风切变指数呈现出相似的日变化特征,即午后海风盛行阶段两者均最小。此外,通过对比两个测风塔风速的变化特征发现,汉沽平均风速更大,大风天气发生频次更多,强度更强,且风速的日变化和海陆风变化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东南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乌鲁木齐国际机场2003年11月12日出现的强东南大风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采集的实时观测资料,对机场东南大风天气形势、机场跑道附近气象要素和水平风切变演变特征、高空风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东南大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黄、渤海大风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军  张胜军  朱晶  赵雅轩 《高原气象》2012,31(4):1032-1041
选取2008年12月出现在黄、渤海的一次大风过程,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大风期间的次天气尺度特征及其与天气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大风区的次天气尺度环流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这种波动结构的维持与否和大风期间的天气尺度背景密切相关。黄、渤海位于高空槽前,波动结构维持,该区域从次天气尺度系统获得正涡度和动能,气旋发展,大风形成。中纬度斜压带东南移至黄、渤海上空,波动结构遭到破坏,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涡度,气旋减弱,但低层大气仍获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维持。在与高空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虽然次天气尺度环流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但低层大气若获得次天气尺度动能,则有利于动能输入地区的风速增幅和大风持续,若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停止。次天气尺度动能大值区主要在850hPa以下的低层。  相似文献   

20.
南海南部海区的强风和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风和大风天气在南海南部海区出现较频繁,据1984年起综合考察及永暑礁站等周边站资料分析,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差异;冬、夏季风盛行期间常出现强风和大风天气过程;热带云团对流易产生强风和大风天气;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环流等天气系统对海区内风力增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