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1951~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早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并进行画高形态分类,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气相互作用与湖北大涝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俊 《气象科技》2006,34(3):260-265
利用1951~1994年北太平洋海温、副热带高压环流特征量、湖北大涝资料,通过对北太平洋海温场和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特征指数与湖北大涝的相关普查,发现几个关键区域的海温异常分布与湖北大涝有密切关系;特别春季和初夏的副高异常分布是影响湖北大涝的主要因素;海温和副高两者之间的异常变化密切关联;海温异常变化早于副高异常变化约1~3个月。利用统计预报方法分别建立了利用海温因子、副高环流特征量因子预报湖北大涝的模型,并在汛期进行了试验。验证表明:湖北大涝与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副高异常,副高异常导致湖北大涝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义文 《气象》1989,15(1):28-32
本文统计验证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位置变化与强度之间的相关联系及相对独立性,并试从副高的活动特征解释这一现象;这一工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副高诸特征量间的关系和正确地综合分析副高的各种活动特征,对于副高形态的分类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向量及其与我国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敏  张先恭  林学椿 《气象》1984,10(1):2-6
一、引言 西太平洋高压是全球副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对我国的天气尤其是夏半年的降水和温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研究副高的变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表示副高的特征?目前业务上广泛使用的副高面积指数、脊线位置等特征量,虽然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副高的特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得较多的副高面积指数,是用大于588位势什米的点数来表示副高所占面积的大小。但是,由于地球为圆形,纬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北半球500毫巴平均图,分析了早涝年同期副高特征及副高特征量(如副高面积指数、副高综合指数等)长期过程演变特征,又分析了西风带系统,副高和旱涝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寻找了夏季旱涝的预报指标,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选取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仪器的红外通道5观测数据处理得到的OLR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海洋性大陆(10°s~20°N,90°E~150°E)的OLR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OLR与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相关性分析、1979-2008年30年7月OLR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分析、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与OLR显著相关区的OLR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的OLR变化对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重要影响.该区域OLR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呈负相关,OLR有负(正)异常时,其以北的西太平洋副高将北(南)移.  相似文献   

8.
副高与陇东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引言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变化规律、预报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以前曾有人做过大量的研究。陈兴芳对副高的预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徐国昌、吴德明等人对副高的持续性、转折性做了研究。关于副高与汛期降水的关系,杨月娟等人也做了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分析了陇东汛期降水的周期变化,汛期副高特征量的变化规律,前期、同期副高特征量与陇东汛期降水的关系。最后建立了汛期降水预报方  相似文献   

9.
90年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是影响我国东部降水的主要因子之一。监测和研究副高的活动对预测我国东部汛期降水有重要意义。但90年代副高特征量出现连续异常,分析指出,特征量的这种异常并不代表副高活动真正异常,而是与计算特征量所用资料的变更有关。对1991年11月到1996年2月使用T42模式资料期间的500hPa高度,利用NCEP/NCAR重分析资料进行了订正,并重新计算了此期间的副高诸特征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西北太平洋主要洋流区之间的海温距平差与副热带高压各特征量进行相关分析,讨论了由于南北海温距平差异而造成副高异常的可能机制。通过分析,给出副高异常年西北太平洋主要洋流区海温距平场的不同分布,指出影响夏季副高异常的关键海域及最佳时段,为预报夏季副高各特征量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去除全球变暖等压面抬升的影响、客观地反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真实变化,本研究使用了1951~2017年NCEP/NCAR的月平均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6~8月的大气环流指数,基于去除全球变暖影响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征线,研究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研究表明,去除全球变暖影响前(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面积指数增大(减小)、强度指数增强(减弱)和西伸脊点指数西伸(东退)的演变特征。可见,全球变暖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强度和东西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CEP height, wind and OLR data,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SSTA on the seasonal change from spring to summer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related to the warm (cold)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cyclone) circulation emerg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strong (weak)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to the west (east) of its normal position, which induces to the late (early)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on the spring seasonal change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will last till summer.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1-2005年全国160个站气温资料、西太平洋副高特征指数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西伸脊点与我国气温分别存在着很好的正、负相关关系;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呈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布型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冬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降水与环流特征量及ELnin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滑动相关普查方法,对山西30个代表站点的夏半年(6-11月)降水与前期74个环流特征量及北太平海海温月平均资料作逐点逐月普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年7-10月的南方涛动指数及赤道东太平洋(ELnino区)海温与我省夏半年降水分别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它们的出现对山西夏半年降水影响是非常强的,同时还发现前期多个环流指数如太阳黑子、西太平洋副高与我省夏半年降水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EOF分析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丁两者的关系,得出印度洋海温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减弱有较大的影响,并对它的东西进退有一定的影响,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印度洋海温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温资料和500hPa位势高度、垂直速度、850 hPa的水平风分量资料的分析,探讨ENSO的各不同阶段西太平洋副高和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西太平洋副高有密切的关系.Nino 1+2区海温有明显的10年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的1O年际变化非常吻合;前期Nino 1+2区为冷、暖水期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差异,前期为暖水期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较强,范围向西和向南伸展,冷水期反之,西太平洋副高较弱,位置偏东偏北.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东亚季风和我国的降水.这种影响在Nino 1+2区海温变化后4~6个月最明显.因此,前期Nino 1+2区海温的变化可以为东亚季风和我国降水的长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台风活动的气候突变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通过近40个西太平洋和南海台风资料的分析,发现台风活动有着明显的气候振动,并且在70年代前期发生气候突变,表现为70年代前期以前台风数增多,台风偏强趋势;70年代中期以后则相反,为台内数减少台风偏弱趋势。80年代末台风数再次转为增多趋势,但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近4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经常出现"西旱东涝"或者"西涝东旱"的异常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北界位置与四川盆地东(西)部区的旱涝之间存在很高正(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的异常变化对应着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四川盆地东部区及四川盆地西部区的旱涝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台站观测资料中逐日平均降水资料,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区域降水的影响。分析得到:对于196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东西脊点之间的经距,在31候、36~37候以及45~46候,体现出明显异常特征。特别是涝年和旱年对比中,在这3个时段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发现,31候时南亚高压东脊点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之间经距,与前一年的差距越大,我国西南地区该年夏季降水偏多,特别是中部与东部,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用小波分解(WT)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预报模型。该方法首先将西太平洋副热带面积指数(SI)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带通分量信号,利用LS-SVM建立各分量信号的独立预报模型,然后对预报结果进行集成。为了评估和比较该方法的预报效果和技术优势,最后比较了在同等条件下WT~LS-SVM模型和神经网络、线性回归模型的独立检验预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泛化能力强、预报精度高、训练速度快、稳定性好、便于建模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