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潘琛玲  孟成  夏希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6):10-13,I0002
以用地现状、人口调查、经济统计等信息为基础,搭建了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信息平台,设计了统计分析、指标评价、决策支持等模块。按照区县单元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和协调性,其研究结果对开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武汉城市圈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1年到2011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采用二分比较法,确定历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提取阈值,提取建成区,平均误差仅为2.98%.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化进程和空间拓展特点,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拓展速度不断加快,武汉市的城镇扩展强度最大.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率对拓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与ESDA方法相结合,借助OpenGeoda1.0和ArcGIS9.3,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且具有持续增强的趋势;区域经济初步表现出"二元结构"发展特征,以武汉市为中心的经济高值区辐射效应较弱,极化作用显著;"俱乐部趋同"现象在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发展中初步显现。着重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建华  李纯  刘耀林  俞艳 《测绘学报》2015,44(7):805-812
区域网络空间交互已逐渐成为地理学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将由城市群形成的城市化区域抽象为地理空间数据场,以城市为场源、城市间的交互作用为场强度量,构建了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场的城市间多向网络交互情景分析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典型区,以城市圈5年时点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多向网络交互作用及其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一核众弱空间格局明显,区域整体交互差异显著不均;2006年后,城市交互强度上升速率有了较大提升,武汉城市圈政策对城市网络交互情景的影响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5.
米喜红 《北京测绘》2023,(10):1357-136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有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50%,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碳储量估算对加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指数和地形因子,转换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生物量数据,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武汉城市圈森林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模型。根据统计数据和估算模型得出,武汉城市圈碳储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和南部山脉区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较高,而中东部武汉市和黄石市中心区域相对较低,且植被碳密度主要集中在中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6.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属湖北省政府直管市,是“1+8”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和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中的五个大城市之一及六大物流综合枢纽之一,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着力重点建设的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近年来,仙桃市国土资源局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要求,紧紧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部、省、市、县四级联创齐争、打造群众满意窗口为契机,创新市镇整体联动模式,健全完善行政服务窗口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探索服务新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建立“审批一站式、服务一条龙”的行政审批工作新机制,提高了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其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备受关注。本文基于1991年和2009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武汉市近19a的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此成果能够为武汉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陆态网络CORS站中的武汉站为切入点,分别采用ARIMA模型和傅里叶拟合模型对武汉站10 a左右的观测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拟合。实验表明,ARIMA模型和傅里叶拟合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武汉站测站时间序列,但从细节来讲,ARIMA模型理论严密,拟合效果稳定;而傅里叶拟合模型更有利于直观分析时间序列中的各种周期频谱特性。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地区为例,本文推导无线电探空推导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检验。采用武汉无线电探空数据推算武汉地区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计算模型,以此模型计算GPS可降水量,通过与无线电探空结果比较来检验该模型的精确度。在WHDH站GPS可降水量与无线电探空的比较中,两者差值的均方根为3.0mm,两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952。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2002年武汉站GPS数据和武汉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推算的可降水量与无线电探空比较,GPS可降水量与无线电探空可降水量在数值上和发展趋势上比较接近,说明了无线电探空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大气延迟对GPS伪距单点定位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伪距单点定位原理、霍普菲尔德模型和克罗布歇模型,给出了四种数据处理方案,通过对武汉站2008年1月15日GPS数据的处理,分别给出了对流层延迟、电离层延迟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大小、特点及其差别,进一步证明了经验模型对大气延迟改正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以城市中心性强度为权重的加权Voronoi图,结合城市空间分布特征与周长—面积分形维数,研究了山西省地级市2009—2013年城镇发展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探究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数据挖掘;提出基于中心性强度为尺度的分形维数,尝试探究山西省地级市中心性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山西省中心性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山西省2009—2013年各地级市间影响范围差距有减小的趋势,空间影响范围呈现上下波动的态势,山西省东部城镇发展趋势较好,西部城镇发展态势较弱,由周长—面积分形维数可得:2009—2013年山西省整体发展态势较不稳定;本文提出的基于中心性强度为尺度的分形维数主要处于1到2之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的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明  卞正富 《测绘科学》2007,32(6):176-178,98
平顶山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耕地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为此,基于平顶山市城区1994年TM和2002年ETM+两个时段的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求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动态度、耗减度、开发度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城市发展对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8年间,该地区耕地、林地大幅减少,城市用地、工矿用地、荒草地大幅增加;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受北部矿区条件的影响,市区发展主要朝东、西、南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林地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穆棱市为研究区,利用2005年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2015年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作为基础数据,并结合SPOT-5、ZY-3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穆棱市林地进行监测。本文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影像处理和变化监测数据提取及处理方法等进行应用研究,准确快速获取变化信息的光谱、纹理、植被指数及面积等信息,通过特定运算得到每期研究区内植被的覆盖率、保有量以及蓄积量,实现林地覆盖率、保有量及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监测。最后,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穆棱市林地变化监测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基于SBAS-InSAR技术处理了西安市2018—2021年36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西安市最新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研究表明:(1)2018—2021年西安市主要地表形变区域为鱼化寨地区、电子城地区、三爻-凤栖原地区、城墙南部区域;(2)鱼化寨及电子城地区已转为抬升趋势,城墙南部一直处于抬升阶段,三爻-凤栖原地区呈下沉趋势;(3)西安市地表形变主要受承压水开采及回灌的影响,地裂缝则显著影响了地表形变的分布及走向,建筑载荷也对地表形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特定城市在热岛效应中的地表温度反演的有效方法,本文分别基于TM与MODIS影像并采用了目前较为成熟的单窗和劈窗算法对泰安市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将泰安市各气象观测站的实测温度数据与两种算法的温度反演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反演结果对比分析,证明劈窗算法精度更高。并且,采用10年间的多期MODIS影像对泰安市热岛效应分析的劈窗算法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行了普适性验证。实验结果证明,针对处于山区且地势起伏较大的泰安地区,劈窗算法能较好地减弱或消除上空大气含水量高对温度反演的影响,同时还能更好地获取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而且反演温度的分布规律也符合研究区地貌和类型要素特征。最后,本文就分析结果给出了泰安市产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并认为该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热岛效应正在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居民住宅区域停车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停车刚性需求与居住区公共空间"相争"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私家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停车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本文利用网络上现有的图像数据,选取福州市龙苑C区为试验区,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居民住宅区域内停车区域的分布信息。以停车区域面积、单位泊车面积为自变量,以停车容量为因变量,通过面积比例法得出停车容量与停车区域面积、单位泊车面积的关系,并由此建立停车容量估算模型,最后利用该估算模型实现基于GIS的居民住宅区域停车容量估算,并利用实测数据对估算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工矿城市建筑物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并用航空彩红外图像对山西省普城市建筑物进行分类,在CMLUS系统上绘制建筑物现状图并统计各类面积,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计算了各类建筑总面积及其人均占有量,并对该市建筑物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Urban sprawl is characterized by haphazard patchwork of development, which leads to an improper development in any city. To prevent this kind of sprawl in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growth of the city. Hence,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in the present study to monitor the urban growth over a period of time by employ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in conjunction with Shannon entropy. Shannon entropy is a measure to determine the compactness or dispersion of built-up land growth in the urban areas. The growth patterns of urban built-up land have been studied initially by dividing the area into four zones. The observations have been made with respect to each zone. The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divided into concentric circles of 1 km buffers and the growth patterns have been studied based on urban built-up density with respect to each circular buffer in all four zones. These observations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road network to check the influence of infrastructure on haphazard urban growth. It has been found from the study that Shannon entropy is a good measure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r dispersion of built-up land in the city. The study also proved the potential of RS and GIS techniqu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trend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in the lands adjoining to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研究城市扩张的趋势和强度,对城市建筑区规划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利用监督分类技术方法对城乡建筑区域进行分类,提取出池州市5个时期的建筑区域,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5年,池州市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城市扩张中心出现向东北部转移的趋势,建筑区域面积逐渐增加,但每年建筑面积增加速率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了自然环境对城市扩张的影响。通过结合自然环境、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政策等相关统计资料,经过分析后得到城市扩张与经济和人口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但是城市扩张趋势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城市规划及因地制宜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湿地是山东半岛面积最大的河口海湾型湿地,对于完善青岛城市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胶州湾区域2003,2007和2011年3个时相SPOT-5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相应年份的分类后影像,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地物类型的面积,得到胶州湾湿地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的面积变化图表以及相应区域地物类型的组成架构和质量评价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湿地的面积变化与质量变化并不一致,其湿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湿地质量在2003~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2007~2011年却有所回升,这是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