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2年4月11日在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了MW8.6和MW8.2强烈地震(图1).该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俯冲带的走滑断裂上,两次地震震中分别位于俯冲带东南方向100 km和200 km.由于地震震中远离陆地,因此未造成较大破坏.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性能并行有限元方法,建立含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的大规模非均匀椭球地球模型,计算了2015年9月17日智利Illapel M_W8.3地震同震效应,同时讨论2010年智利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智利Iquique M_W8.1地震对2015年智利Illapel地震的加载作用,进一步分析这3个地震共同作用对南美大陆及周围断层的地震危险性影响.结果表明:对此次智利Illapel地震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滑动模型计算的地表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 m,USGS(美国地调局)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约6 m.特大地震影响范围广,南美大陆接近一半区域同震水平位移量级达到0.5 mm;受3次地震共同作用,智利2010年Maule地震南部俯冲带、2015年Illapel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之间俯冲带,以及2014年Iquique地震以北俯冲带,受到10 kPa东西向压应力加载;2010年Maule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共同加速了2015年Illapel地震滑动;1960年Valdivia M_W9.5地震破裂区、2014年Iquique地震和1995年Antofagasta地震之间区域以及2010年Maule地震和2015年Illapel地震的未破裂区重合处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10 kPa,有可能加速强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苏门答腊俯冲带展开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海上及陆地研究,重点针对印度尼西亚2004年和2005年的板块边界地震破裂。这项由英国(英国苏门答腊联盟)、印度尼西亚、美国、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联手开展的研究计划旨在对这一边缘的地壳结构进行成像,以分析沿走向和上倾方向地震破裂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俯冲带潜在震源区离散化方法及考虑俯冲带高震级地震震源破裂面和震源深度的场点地震动计算方法,推导了俯冲带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性计算公式,并使用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危险性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试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考虑俯冲带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算法能够实现场点地震危险性计算时对俯冲带高震级地震震源破裂面和震源深度的...  相似文献   

5.
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断层带深部的小地震和极小颤动地震都是由地表的慢地震引起的。这种慢地震可能也是可发生在俯冲带的震源比较浅、震级高、破坏力强的地震的前兆,如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B.Ellsworth说,“2002年,日本地震学家K.Obara首次发现的“非火山”微弱信号是半个世纪来被发现的第一个新的地震波震源”。颤动地震与我们常见的普通地震的信号不同,它没有包含地震学家确定地震震中的P波和S波。这种信号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与一般地震只有几秒钟的信号相比较,它可以持续15min。一系列1级或2级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8.9特大地震引起的区域应力场变动,对邻区其他主要潜在震源应变进程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亚洲地震活动的格局。从应力转移机制出发,分析大地震沿印澳-欧亚板块边界、印度洋海岭和相邻小板块边界迁移的可能性。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台网目录分析了该大地震引起的诱发前震(远余震)图像,推测未来几年亚洲等相邻地区大地震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带中段和东端,兴都库什-贝加尔地带及印度洋等地区。这类地区涉及中国西藏仲巴、墨脱,新疆乌什、喀什,以及云南等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巨大地震前后安达曼—苏门答腊大断裂带与缅甸实皆大断裂至中国中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地震矩张量解资料,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研究了各构造区(段)平均应力张量,结合大范围连续定点GPS观测资料的分析,给出巨大地震前后应力场的变化特征。苏门答腊巨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方位大体一致,震后呈现的张应力方位发生一定变化,作用力更陡。苏门答腊—安达曼大断裂带附近,地震多属逆倾滑动类型,少量为走滑错动类型,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后走滑错动型地震有明显增加。沿缅甸实皆大断裂至中国中部的南北地震带,震前倾滑和走滑型地震比例相当,而震后走滑错动型地震减少。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巨震虽然距青藏高原及边缘较远,巨大地震破裂造成相当大区域应变释放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整体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随印尼巨震过程,2003~2005年基线伸长变化,呈现的应力应变状态是拉张,2006年以来转平或缩短,基线缩短量有较明显增大,呈现为几次巨大地震后的恢复状态。研究得到的大区域应力场和大尺度地壳变形场的微动态呈现板块间汇聚挤压与恢复拉张,或应力增强、松弛、再增强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苏门答腊岛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尤其是川滇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巨大影响,以及历史上从印度安达曼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次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影响巨大;历史上安达曼—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存在较短时间尺度的呼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2004年的苏门答腊—安达曼M9级地震将俯冲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仰冲的缅甸板块分裂开。这次地震的形变属于三维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以说明俯冲板块、弧前、火山弧及弧后的物性分布。同震形变的模拟使用一种基于协议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俯冲带的地质复杂性,使用有限元模型反演估计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不考虑俯冲带中物性差异的形变预测的灵敏度比近场GPS的测量误差可大一个数量级还多。本文介绍的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技术可用于地质上相符的形变模型,提高同震与震后形变、应力耦合及海啸发生的基于模拟技术的评估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共搜集到1984 ̄1990年西南太平洋地区12个板缘地震序列。多数地震序列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长并且随主震震级和序列中强震次数而增加;震中分布区域的长、短轴长度的比值较高;地震序列的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的差异不大;震源深度下限超过地壳,可达70km以上。走滑型主震占的比例低,高倾角滑动面的走向既有与俯冲带走向平行的也有横切的,个别逆冲型地震的断层面走向横切俯冲带。它们显示出与板块俯冲带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