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重磁异常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海  余钦范 《现代地质》1991,5(3):338-346
对应分析方法是一种重磁异常的定量化联合解释方法。从泊松定理出发,计算重磁异常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性的分布特征来分离和鉴别不同类型的异常区,为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认识地壳结构的其它特征提供信息。在对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本文用对应分析方法联合解释重磁异常,对该区地壳结构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7年在西藏高原取得的人工地震资料,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矿产部重点课题“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要求,对亚东至当雄地带进行了二维地壳结构的处理和研究。除论文发表的部分结果外,对尚未发表的纳木湖至羊卓雍湖地带的两条相遇地震剖面记录图进行了研究,并采用Pg震相进行了浅层结构的处理。 研究结果给出了亚东至当雄地带的二维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该地带内地壳厚度为70 km左右,由康马往南地壳厚度逐渐变薄,地壳内存在有两个低速层。地壳浅层结构研究表明:莎马达附近有一条深断裂存在,是南喜马拉雅和北喜马拉雅的分界线,并存在着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当雄断裂,且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利用该区纵波研究了Q值,并给出计算结果,综合该地区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并结合当雄地震区、羊八井地热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力异常研究亚东—格尔木地壳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987年完成了亚东一格尔木及东拉一尼木的重力补点测量(1:50万)工作,共布设了226个测点,全长1670 km在这些测量数据的墓础上,计算了研究域内的莫霍深度和均衡异常,分析了地壳和上地幔的均衡信息。利用布格异常与测点高程的相关分析,划分出了9个地体和13个较大断裂,给出了高原隆起及板块碰撞的模式。我们认为高原隆起的直接作用来自板块的碰撞,由冰川消融引起的均衡同升是非常微弱和不重要的,要把这种作用与构造运动引起的快速隆升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4.
卢德源  王香泾 《地球学报》1990,11(2):227-237
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地区地震测深资料的重新解释,给出了该区地壳的二维速度分布剖面及Q值分布。上地壳横向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该分区范围大体与“亚东—格尔木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地体相一致。地震资料为本区划分地体提供了佐证。本文讨论了地体的拼合、碰撞的深部作用过程。认为上地壳的逆冲、叠覆,中、下地壳的挤压增厚,以及岩浆的贯入,壳幔物质的混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  相似文献   

5.
由航磁异常判断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季生  洪大卫  王涛 《地球学报》2004,25(4):473-478
笔者分析了前人对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进行地球物理研究的看法和依据 ,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下存在太古代或早元古代陆壳。文中研究了剩余磁化强度对准噶尔盆地航磁异常的影响 ,提出准噶尔地区以感应磁化强度影响为主。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航磁异常进行了分离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华北地台太古代陆壳的磁化强度值模拟了位于地壳深部的古老结晶基底的形态与产状。模拟结果表明 ,古老结晶基底为薄板状体 ,赋存于下地壳中。  相似文献   

6.
对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的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力。多学科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一个由8个地体拼合的大陆。高原内部地壳20~30km深度附近普遍发育低速高导层,它是构造应力去偶层,其上地壳脆性变形,逆冲叠覆,缩短增厚;其下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大,韧性变形。藏南下地壳(50~70 km)速度发生逆转;而藏北下地壳速度增高并呈梯度变化,具有双莫霍面特征。高原莫霍面起伏变化大,南北边缘  相似文献   

7.
沿着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由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数据,给出岩石圈演经的一般图像,青藏高原系由6个地体组成的;高原在垂向与横向是不均匀的,各地体间的组构是不同的;高原地壳的缩短与隆升是因素的,包括其中向北运动的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及柴达木盆地阻力,地幔热活动比预期要差;喜马拉雅山带不同于安第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有其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锐 《地质论评》1998,44(4):389-395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南鼓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磁源TEM中心回线装置全程视电阻率的计算问题。利用电偶极子的瞬变场叠加来计算磁源TEM中心回线装置的瞬变场,均匀半空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用电偶极子的瞬变场定义了磁源瞬变电磁法中心回线装置全程视电阻率,通过对二、三、四层电性断面的视电阻率的计算,并与TEM晚期视电阻率进行了对比,说明了该定义的优越性。实测磁源TEM资料的计算表明,用电偶极子的瞬变场定义的磁源瞬变电磁法中心回线装置全程视电阻率较好地反映了电性断面特征,其对浅层磁源TEM探测及资料解译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岩石圈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格尔木—亚东剖面上进行了大地电磁(MT)测量,共30个测深点,获取了最大周期为1万秒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电性特征,为编制青藏高原GGT断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木文采用二维张量阻抗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获取了沿主轴方向的E极化和H极化的两种视电阻率曲线及相应的判别参数。在考虑横向及地表电性不均匀,而产生曲线畸变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一维形式化解释,然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二维反演,提出一种自动网格剖分技术,使有限元方法能较为灵活方便地用于复杂构造模型的数值拟合中,得到了格尔木—亚东剖面30个测点的二维地电模型。我们发现在青藏高原有一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深度在15-25 km,在雅鲁藏布江两侧还发现深度在45-70km范围变化的第二高导异常层位。文章初步探讨了某些电性特征层的成因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