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秦岭晚古生代—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研究表明:具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的花岗质岩基主要是南秦岭基底变质岩深熔的产物;而具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的原地、半原地型花岗岩类是北秦岭丹凤群有关岩石深熔和交代作用形成的产物.它们都可分为I型和S型,并可同时共存,岩浆源区中都有基性岩石物质的加入,其区别是基性岩类物质对I型花岗岩类的贡献分数较大,具有较小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由于岩浆源区中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花岗岩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并不代表真实的壳幔分异事件的年龄.从新元古代到晚中生代,I型花岗岩类的d(t)和TDM具逐渐变小的趋势,反映了地壳中基性岩石物质发生深熔作用的时间逐渐变晚,而S型花岗岩类的d(t)增大,TDM变小,反映了基性岩石物质加入比例的增大,暗示着碰撞作用阶段具更加强烈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尔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事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深变质岩地层中零星出露有一些变质辉长岩,原被认为是晚古生代基性侵入体。对富蕴县乌恰沟基性岩的研究表明,乌恰沟变质基性岩是未受陆壳物质混染的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其Nd模式年龄TDM为945~977Ma,Sm-Nd等时线年龄为(974±63.4)Ma,反映了阿尔泰南缘在青白口纪初期的一次基性岩浆侵入事件。深变质围岩的Nd模式年龄为1435~1580Ma,相当于中元古代长城纪,代表了阿尔泰地区下—中元古界克木齐群形成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康定杂岩Rb-Sr、Sm-Nd同位素系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定—冕宁地区出露的英云闪长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变粒岩全岩及其中所分离出的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的Rb-Sr、Sm-Nd同位素的系统测定,结合岩石的锆石U-Pb年龄结果,确定这些变质杂岩由于经历了复杂的形成过程与变质历史,Rb-Sr、Sm-Nd同位素体系难以确定其结晶年龄。由单矿物与全岩Rb-Sr、Sm-Nd体系拟合的~700 M a的等时线年龄反映了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年龄。Sm-Nd同位素体系由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部分开放性,很容易给出无意义的较老的混合年龄。康定杂岩结晶后并没有经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区域上所含的麻粒岩透镜体可能是新元古代(773~721 M a)期间由Rod in ia超大陆裂解产生的新生洋壳向扬子克拉通陆块俯冲消减过程的变质产物。俯冲到一定深度后,由于板片被拉断,软流圈上涌导致变质洋壳板片岩石、先前底侵变质的镁铁质岩石及扬子陆块长英质基底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以镁铁质岩石熔融产生的熔浆为主(>70%),与长英质基底岩石熔融产生的熔浆混合形成w(Na2O)/w(K2O)>1的TTG组合。  相似文献   

4.
麻池河乡和沙河湾花岗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南侧。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表明,麻池河乡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90.8±2.9) Ma(加里东期早奥陶世);沙河湾石英二长岩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40.6±1.5)~(228.2±1.5) Ma(印支期中三叠世)。麻池河乡花岗岩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759~1 096 Ma。沙河湾石英二长岩tDM2为891~1 516 Ma。麻池河乡花岗岩源岩为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亏损地幔物质。沙河湾石英二长岩的源岩主要为中元古代壳幔混合物质,还含有少量新元古代壳幔物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秦岭洋壳向北俯冲于北秦岭地块之下,俯冲的洋壳和上覆地幔相互作用产生的杂化熔液通过结晶分异形成麻池河乡花岗岩。沙河湾岩体经历了至少两期地质事件,时间跨度为(240.6±1.5)~(228.2±1.5) Ma和214~197 Ma。约250 Ma勉略洋闭合之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在秦岭地区发生碰撞,导致扬子陆块俯冲至南秦岭地块之下并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早-中三叠世((240.6±1.5)~(228.2±1.5) Ma)花岗岩类。约220 Ma碰撞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俯冲陆壳开始折返,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俯冲陆壳及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程度具埃达克岩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晚三叠世(214~197 Ma)花岗岩类及伴生的镁铁质暗色包体。  相似文献   

5.
北秦岭商丹地区变形中酸性侵入岩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先治  李厚民 《西北地质》1995,16(4):20-24,7
北秦岭商丹断裂北侧分布着众多的变形线状中酸性侵入岩体,吊庄石英闪长岩就是其中一例,是从丹凤岩群中解体出来的变形侵入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钙-钙碱性系列,属I型花岗岩类,兼具有M型花岗岩特点,由基性岩浆分异演化而来,源岩为壳幔混源,为岛弧型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新元古代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类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超群 《广东地质》1996,11(2):1-12
根据成岩地质环境和岩石成因,花岗岩类总的可分为三大类,(1)板块俯冲-碰撞型-壳源重熔型(简称重熔型)及板块俯冲-碰撞型-壳幔混合源(心个地幔物质来源为主)同熔型(简称同熔型)成对花岗岩。(2)裂谷型-幔源分异型(简称分异型)花岗岩类,它包括大陆裂谷型-分异型碱性花岗岩和大洋裂谷型-分异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两类。(3)地槽型-壳幔混合源(以陆壳或上地幔物质来源为主)花岗岩化型(简称花岗岩化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7.
北秦岭商南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主体侵位于古元古代秦岭岩群变质杂岩中,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已获单颗粒锆石蒸发Ph-Ph年龄889±22Ma.岩石类型包括: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以花岗间长岩为主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商南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岩石成分演化关系,并具有I型和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以I型为主,属于Castro等的H型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资料综合分析,太行山北段燕山期花岗岩成因类型为壳幔混源的Ⅰ型花岗岩。区内成矿作用与该类花岗岩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矿床(点)与岩体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具有同源性和深源性以及岩体内Cu、Pb、Zn、Mo、Au、Ag元素丰度值较高等特点。矿化类型或成矿系列严格受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岩浆活动性质等因素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部分熔融作用使下地壳物质形成熔浆的同时,还可以使下地壳中的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并富集在熔浆中,然后与深部上来的富含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一起混合形成壳幔混源的含矿母岩浆。因此,区内燕山期Ⅰ型花岗岩应该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并进一步指出软流圈物质大规模上涌是导致本区Ⅰ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埃塞俄比亚北部施瑞地区具有造山前、造山期和造山后3种花岗岩类型,全岩Sm-Nd等时线测年结果表明,造山前和造山后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824.4±15.5Ma和517.9±5.8Ma.3类花岗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微量元素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造山前花岗岩属于低钾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分配模式属轻稀土弱富集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和Ti高场强元素;造山期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稀土分配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造山后花岗岩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稀土分配模式具强烈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P和Ti高场强元素.综合研究表明:造山前和造山期花岗岩均为I型幔源花岗岩,构造环境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环境;造山后花岗岩为A2型壳源主花岗岩,是在洋盆关闭和阿拉伯-努比亚地盾成熟后,由减薄的地壳部分熔融产生.  相似文献   

10.
高子英 《云南地质》1994,13(4):379-382
稀土元素偏碱性,在幔源岩浆演化过程中为不相容元素。上地壳低度部分熔融岩浆和分离结晶晚阶段岩浆为酸性介质,故稀土元素在壳型花岗岩浆中的行为是相容的。即上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越低;所形成的碱长花岗岩ΣREE及ΣCe/ΣY值越低;部分熔融程度越高,所形成的钙碱性花岗岩ΣREE及ΣCe/ΣY值越高。花岗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过程中,由于轻稀土元素的相容性强于重稀土元素,故由早阶段至晚阶段,ΣCe/ΣY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黑牛洞矿床中的石榴石有三个期次:早期的石榴石呈顺片理拉长的条带,中期的石榴石呈颗粒碎块发育,硫化物常沿早期和中期的石榴石的裂隙和颗粒边缘填充,晚期石榴石呈完整细粒变晶产出。本文测得晚期石榴石的Sm-Nd年龄为101±26M a(初始143Nd/144Nd=0.511765±0.000025),其可能代表黑牛洞矿床最后一期中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与形成富矿体的脆韧性变形作用同期。  相似文献   

12.
郭起凤 《铀矿地质》1990,6(1):54-58
本文主要介绍了分离Sm-Nd的3种化学方法,其中有适合分离高含量Sm,Nd的了酮-疏氰酸铵纸色层法;适合分离一般含量Sm,Nd的P_(204)柱色层法;适合低含量Sm,Nd的加压离子交换法。同时介绍应用Sm-Nd法得出的我国第一条Sm-Nd等时线,测出了冀东早太古代岩石Sm-Nd同位素地质年龄。  相似文献   

13.
椒子岩辉长岩体的 Sm-Nd 年龄及其Nd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给出了椒子岩辉长岩体的 Sm-Nd 年龄为238±28Ma,这一年龄与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年龄一致,属同碰撞侵入岩。其Nd 同位素组成与产于蛇绿岩中的辉长岩明显为不同。这些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加入,并在辉长岩体的基性岩浆上升过程中已经均一化。  相似文献   

14.
徐红 《地球学报》1997,18(Z1):154-156
乳山金矿区发育多种与金矿脉在时空上密切伴生的煌斑岩脉。煌斑岩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曲线与胶东群残留体和昆嵛山花岗岩的均较相似;三者的εNd(t)、INd(t)和tDM亦甚为相近。胶东群的分异熔融作用,可较好地解释煌斑岩与花岗岩和胶东群残留体在成因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形成年龄的新数据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的形成年龄是一个争论的问题,采自该矿床生、东矿的13个稀土矿石样品和5个明显为后期形成的脉体矿物样品被进行Sm-Nd同位素分析。对矿区北部侵入地层中的碳酸岩脉也做了工作。由矿石样品得出的Sm-Nd等时年龄为1286±91(2σ)Ma,Ind=0.51089±4(2σ),εNd(t)=-0.06±0.78.脉体矿物样品给出的等时年龄为422±18(2σ)Ma,INd=0.511263±13(2σ),εNd(t)=-16.3±0.2.采自矿区北部碳酸岩的等时年龄为 1223±65(2σ)M  相似文献   

16.
扬子南缘沉积岩的Nd同位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李献华 《岩石学报》1996,12(3):359-369
本文系统分析了扬子块体南缘中元古代到二叠纪各个时代地层中泥质沉积岩的Sm-Nd同位素组成。中元古代(1.6~1.OGa)沉积岩具有一致的Nd模式年龄(tDM)(≈1.8Ga);晚元古代早期(0.9~0.77Ga)沉积岩的tDM年龄从≈1.8Ga急剧降低至。1.3Ga;震旦纪晚期到二叠纪(0.66~0.27Ga)沉积岩的tDM年龄又恢复到大约1.8Ga。晚元古代早期沉积岩tDM年龄的显著降低,表明这个时期扬子南缘的沉积物源区加入了大量新的幔源物质。沉积岩的Nd同位素结果对中国东南部的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均表明扬子南缘的板溪群是一正常的元古代地层单位。华南一扬子晚元古代(晋宁期)碰撞造山运动导致了上述沉积岩的“Nd同位素漂移”。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元古代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南古陆东南缘赣东北弋阳—德兴—婺源一线有一条蛇绿岩带,普遍认为它是二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形成于元古代。推断蛇绿混杂岩是元古代古洋壳俯冲时被挤上来的碎片;也有人认为它是中生代二大古陆之间的缝合线。Sm-Nd矿物等时线给出1034±16Ma(MSWD=1.0)的同位素年龄,它符合元古代缝合带的观点,而不利于中生代缝合带。  相似文献   

18.
山东沂水太古宙麻粒岩区年代学研究成果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详细研究本区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等表壳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 Sm-Nd 同位素定年为重点。所取得的成果,对华北陆台古老地层的分布和古构造格局的探索提供了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9.
北准噶尔洪古勒楞蛇绿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通过对洪古勒楞东段蛇绿岩的研究,基本搞清了蛇绿者组合特征及其形成时代,首次指出该区在晚震旦世为广阔大洋环境,为研究准噶尔的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证据。依据蛇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指出了其构造侵位时间为奥陶纪末,而与泥盆系则为断层接触。通过Sm-Nd等时线法测年结果确定蛇绿岩形成于626±25Ma。从稀土元素、岩石化学和εNd(T)=十8.4等综合分析,蛇绿岩来自亏损地幔岩浆,纯属洋中脊产物。  相似文献   

20.
Determination of the age of rocks by whole rock Sm-Nd isochron method has several limitations imposed by petrogenetic processes. If the age of the rocks can be determined by other independent methods, the Sm-Nd system provide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crustal genesis. Sm-Nd isotopic studies of metabasaltic rocks of the Archaean Kolar and Ramagiri Schist belts in the eastern Dharwar Craton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was disturbed by postmagmatic fluid alteration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errane accre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