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辐射的肉眼可见波段很窄,约3500~7500A,太阳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是不同的,但主要集中在一个并不太宽的波长范围内,在0.217μ<λ<10.94μ的波长区间里能量就占了太阳总辐射能量的99.9%,在0.3μ<λ<3.0μ的区间约占97%(图 2)。可见与红外辐射能(约10~(33)尔格/秒)随太阳活动(如大耀斑爆发,其能量约10~(29)尔格/秒)的变化量是很小的,粒子辐射、X射线,紫外辐射和无线电辐射的能量则随太阳活动有急剧变化,但因这些辐射的总能量只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2%,所以太阳辐射总量基本不  相似文献   

2.
在近地空间目标和碎片的定轨预报任务中,需要准确计算热层中性大气密度。太阳辐射约27 d周期的短期震荡是影响大气密度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环境因素,它会引起大气密度在全球尺度上的涨落。选择CHAMP、GRACE-A和SWARM-C这3颗极轨卫星星载加速仪数据推导出的大气密度资料,提取其中的27 d短期变化信号,与太阳极紫外辐射(S10指数)的27 d短期变化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热层大气密度对太阳辐射短期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其在不同高度、辐射水平、昼夜半球和纬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太阳辐射短期变化对大气密度的影响与高度负相关(主要因素)、与辐射水平正相关(次要因素);对白天半球的影响是夜间半球的约2倍;在白天半球,辐射影响随着纬度增大而减弱,夜间半球恰好相反。将以上观测结果与NRLMSISE00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发现模型低估了太阳辐射短期变化对大气密度影响的(50%~60%),且低估了高度差异,但高估了辐射水平差异。利用SOHO卫星对太阳26~34 nm波长极紫外辐射1 h分辨率的测量值,研究了大气密度对辐射的响应延迟时间,约为18 h (0.75 d)。研究结果对于优...  相似文献   

3.
大气逃逸是行星大气演化的重要一环,其主要能量来源为主星在高能波段的辐射.辐射流量随轨道距离的增大会急剧下降,不同轨道处的行星大气逃逸差异较大,轨道距离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运用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并且考虑辐射转移和多种粒子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行星大气逃逸随轨道距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由于主星光谱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表现出较大差异,故采用XSPEC(X-Ray Spectral Fitting Package)中的等离子体模型APEC(Astrophysical Plasma Emission Code),获得不同年龄的类太阳星光谱作为模型输入光谱.结果发现:不同轨道处的行星逃逸率显著不同,逃逸机制也会随轨道距离的增大由剧烈的流体动力学逃逸转化为缓和的金斯逃逸,且行星引力势越小、恒星-行星系统越年轻,这一转化距离越远.处于年轻恒星-行星系统中的短周期行星,逃逸率和辐射流量的相关性降低.这个结果表明经典的能量限制(Energy-limited)逃逸理论对这类行星是不适用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过程的研究,尤其是扩展了在不同轨道距离和恒星年龄条件下,逃逸机制和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预报或太阳预报是太阳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课题。其任务是提供对各种太阳活动现象及其直接后果的预测。云南天文台的太阳预报,现在包括质子事件预报和电离层D层突然骚扰预报二个方面。此外,还进行一些有关太阳活动长期预测方面的研究。 太阳除了发出人们熟悉的可见光和红外、紫外辐射以外,还发出无线电辐射,X射  相似文献   

5.
星际航行时代的来临,使天文科学正经历着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太阳物理所受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专书和调研报告,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最新的成就.一、绪论1.空间太阳观测的意义(1)高空观测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地球大气的桎梏,免除臭氧、水蒸汽等对天体紫外和红外辐射的吸收,扩展观测波段.一般可认为在200  相似文献   

6.
作者结合射电天文和气象实测资料,使用大气层结模型和反演法,数值计算了大气中云的含水量和云天大气对射电源毫米波辐射总衰减的改正。其结果优于均匀气温模型和两层大气模型的结果以及跟踪太阳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胡菊 Hiei  E 《天文学报》1994,35(4):396-405
本文详细分析了1974年9月10日白光耀斑的光谱资料,并利用Non-LTE理论计算了它的半经验大气模型和辐射损失。由光谱测量得到:(1)连续辐射强度在巴耳末系限(3647)附近发生跳跃。在极大时刻,巴耳末跳跃可达约11%;(2)该耀斑有强而宽的巴耳末谱线发射,其高项巴耳末谱线轮廓的全半宽随主量子数n而变化,在8<n<9达到极小;(3)连续辐射极大时刻同微波爆发极大相一致,比Ha耀斑极大时刻提前几分钟。这三个特征很可能是Ⅰ类白光耀斑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中最为剧烈的活动现象之一,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物理过程,包括快速的能量释放、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耀斑大气辐射和动力学变化、物质的运动和抛射现象等.  相似文献   

9.
太阳高层大气日冕中主要包含电子和质子,它们具有极高的动能和温度,可以摆脱太阳引力的作用,像风一样吹向行星际空间,称为太阳风。太阳风物质(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及速度随时间和太阳经度不同而变化。太阳风的速度—般在350~750Km/sec之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大气温度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QBO的调制作用,由于大气温度与太阳相关系数的高度剖面交替地呈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且其相间距离与行星波的垂直结构大体一致,致使人们提出大气加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来源即太阳紫外幅射加热与上行的行星波的动力学加热。上行的行星波不仅会加热大气也应该会调制潮汐风并通过电离层发电机效应导致电场与电流的行星波周期的振荡或起伏,而当此电场沿磁  相似文献   

11.
大气气溶胶和可降水量会影响天文望远镜光学成像系统的观测质量.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DTF-6型太阳光度计观测了丽江高美古2010年10月~2011年5月的太阳直接辐射,获得了丽江高美古晴朗无云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光学厚度(大气透明度)、(A)ngstr(o)m指数和可降水量;给出了该地区观测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和大气可降水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实验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可降水量日变化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季节变化都呈现为冬季最小,秋季次之,春季升高.总体来说丽江高关古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可降水量都较小,该地区大气较清洁透明,且大气中积聚的多为小粒子,适用于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2.
周树荣 《天文学报》1996,37(1):60-67
本文介绍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太阳射电观测流量的归算方法,即对观测的太阳天线温度值作天线功率方向图K因子的修正,即可得到太阳射电流量值.文中推导了不同温度分布模型下的K因子表达式,并计算了日面宁静太阳流量值和部分射电源的SVC辐射流量值.对日面宁静区的射电辐射而言,因K的年变化(0.0236—0.0252)不大,因此按其平均值0.0244可计算出22GHz频率上宁静太阳流量s。=0.15Ta。(以sfu为单位,Ta。是宁静区辐射的太阳天线温度),相应的宁静太阳温度为10100土300K.1990年7月2日源区的SVC辐射计算结果表明:日面源区的SVC辐射总和为20sfu,约占日面总辐射的2.4%.  相似文献   

13.
太阳总辐照是指在地球大气层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照度,也叫"太阳常数",但它实际上并非常数。太阳总辐照随波长的分布即为太阳分光辐照。太阳辐照变化的研究,对理解太阳表面及内部活动的物理过程、机制,研究地球大气、日地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简单介绍了太阳辐照,回顾了太阳辐照的空间观测;接着介绍了观测数据的并合,以及对合成数据的一些研究;然后讨论了太阳辐照变化的原因,简述了太阳总辐照的重构及其在气候研究上的一些应用,并进行必要的评论;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Omega系统H台,E台甚低频信号的相位实测资料及太阳耀斑软X射线资料进行了分析及研究,分析表明甚低频相位异常与太阳耀斑软X射线之间存在着极好的相关性。对白天相位变化值随太阳天顶角位置的变化效应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公式,并对太阳天顶角、太阳耀斑事件效应的影响进行归算后,可得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修正和归算后的相位变化量推断太阳耀斑X射线辐射流量密度值。反之,亦可由后考一太阳X射线爆发峰值流量密度值来预报相位变化量及电离层等效反射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地基太阳望远镜及周边设施在观测运行时被太阳辐射加热,发热表面加热望远镜光路附近的空气形成近表面空气湍流,进而引起像质衰减。改善近表面大气湍流的主要方法是抑制太阳望远镜及周边设施表面与空气的温差。根据辐射涂层表面与空气的温度实测,对辐射涂层抑制太阳望远镜及周边设施发热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研究表明所选的辐射涂层具有一定的抑制物体表面与空气温差的能力,辐射涂层相对水冷具有控温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可用于地基太阳望远镜及周边设施表面的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16.
近轨道~①系外行星受到其宿主恒星强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X-ray and Extreme Ultraviolet,XUV)辐射。恒星辐射可能会使富气体行星的气体摆脱行星的引力束缚而逃逸到行星的洛希瓣外。随着XUV辐射的增大,行星的大气逃逸可由较缓和的金斯逃逸变为剧烈的流体动力学逃逸。随着空间望远镜和地面望远镜的发展,在一些行星周围发现了膨胀的H,He,C,O,Na和Mg等元素的大气。行星大气研究从最初的紫外波段探测,已经发展到光学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探测。理论上,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的流体动力学模型也已相继建立起来。这些模型涉及到行星大气的光化学、恒星风与行星风的相互作用、恒星辐射压以及行星磁场等方面。然而,一个包含所有过程的复杂模型还有待建立。  相似文献   

17.
大气对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2000,41(2):148-152
采用1979-1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结果表明,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95%和88%。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激发的定量结果,其中,大气的周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同的贡献为16%,对Y分量的贡献为43%;在半年尺度上海洋的贡献,才能进上步解决地球自转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再次受宠 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有多颗太阳观测天文卫星升空,以便深入研究和了解太阳。这不仅对认识宇宙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为有效防护太阳的危害提供可靠的依据。世界上第一颗天文卫星——“太阳辐射监测卫星”就是用于探测太阳的紫外辐射和X射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AR谱分析方法分析了1976—1980年地球自转速率的资料和大气环流的资料,以及用调和分析计算了各周期项的振幅及相位,并计算了大气环流的激发函数。其结果说明:两者存在相应的周期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对自转速率周年项的激励约为60%,对半年项及其他短周期项的贡献约为15%以上。本文对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和太阳耀斑大爆发的关系作了定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恒星临边昏暗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定烽  杭恒荣 《天文学报》2000,41(2):192-203
介绍一种新的一级挖和二级近似描述恒星大气临边昏境现象方法,其临边昏境系数可通过有关物理量的直接测量或测量流量和辅助量恒星表面温度的方法间接给出。与太阳观测比较和数值模型大气方法比较,均显示新方法能够以很精确的方式描述恒星临边昏境关系,或确定其相应系数 方法对太阳观测的176个数据比较了统计方差,其中直接法的一级挖和二级挖分别为0.38%和0.26%;间接法的方差与此相近而略大;与数值模型大气比较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