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199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峪 《气象》1995,21(4):22-24
1994年,我国南北大部降水比较丰沛,中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春末夏初旱、秋旱及江淮流哉伏旱范围较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汛期,我国出现南北两条明显多雨带,桂、粤、湘及辽、吉等省(区)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低温冻害轻,东北初霜明显偏晚,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夏季,大部地区出现罕见持续高温。登陆台风明显偏多,危害重,其中浙江受灾最重。风雹灾害轻。总的来看,1994年气候年景为一般  相似文献   

2.
陈秀凤 《气象》1997,23(1):58-61
全国大部气温偏高北方大部降水偏多—1996年10月—陈秀凤(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10月份,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江南、华南降雨偏少,部分地区发生秋旱。月内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但上旬气温偏低,南方部分地区出...  相似文献   

3.
北方地区气温偏高全国大部降水偏少—1995年11月—薛建军(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11月,南方大部地区气温略偏低,北方大部地区则明显偏高;除青藏高原、云南、海南大部降水偏多外,全国其余地区降水偏少5-9成,部分地区滴水未降;月内共有3个热带气...  相似文献   

4.
宋艳玲 《气象》2004,30(3):62-63
12月,北方大部地区土壤墒情较好;江南大部出现较明显降水过程,旱情有所缓解,但华南大部、云南南部和江西南部部分地区干旱维持或发展;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南方大部日照偏少,华南和北方大部日照接近常年或偏多。月内,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赵瑞 《气象》2006,32(4):121-125
2006年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略多于常年同期,除华北东部外,北方大部降水偏多,南方大部偏少。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分布差异显著;我国中南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新疆、内蒙古部分地区发生雪灾;我国中东部地区多大雾天气;华南南部干旱持续。  相似文献   

6.
王凌 《气象》1996,22(5):62-63
2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北方冬麦区大部雨雪稀少,京、津、冀、晋、鲁等地旱情日趋严重,但陕、豫等地普降瑞雪,旱情缓解;江南、华南下半月持续低温阴雨(雪),苏、皖、闽等省大部旱情解除,但华南等地遭受严重冻害。月内,气温波动较大,上半月偏暖,下半月偏冷。月平均气温,东北大部及青海等地偏高,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偏低,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基本接近常年。月日照时数,东北、华北、江南及华南中西部偏多,云南东部和南部偏少,全国其余大部基本接近常年。1北方冬麦区雨雪稀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2月,我国淮河以北地区雨雪…  相似文献   

7.
陈裕 《气象》1998,24(8):62-63
北方降水偏多旱情解除部分省区遭受暴雨袭击——1998年5月——陈裕(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5月份,北方大部降水偏多,东北西部旱情基本解除;南方大部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月内,我国出现3次大范围降雨过程,且多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部分地区遭受雨涝、...  相似文献   

8.
杨克明 《气象》1995,21(12):55-58
北方阴雨南方高温华中华东降水偏少—1995年9月—杨克明(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9月,就全国大部地区而言,降水偏少,而西北大部、华北北部、西南大部降水偏多,上旬华北大部和内蒙古中部,中旬川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连阴雨,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正常...  相似文献   

9.
孙冷 《气象》1999,(12)
9月份,全国普遍偏暖,大部地区光照充足;但降水偏少,北方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南方局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上半月,淮河以南地区出现高温酷热天气。下半月,东北中北部等地遭受早霜冻袭击,江南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遭受轻度寒露风危害。而且,有两个热带风暴登陆我国。总体来看,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有利。1北方部分地区干旱严重本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月降水量一般有50~100mm,华南东部、云南大部、四)11盆地西部及江西的部分地区达100~300mm;华北北部和黄淮大部有50~150mm,北方其余大部地区少于50m…  相似文献   

10.
高歌 《气象》2002,28(12):58-59
9月 ,全国大部降水偏少 ,其中北方部分地区及西南东部降水明显偏少 ,旱情发展。长江以北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光照条件较好 ;南方部分地区则低温寡照多阴雨。总体来讲 ,本月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基本有利。月内 ,共有 3个台风登陆我国 ,浙江、福建等地遭受较大损失。1 全国大部降水偏少 ,北方及西南东部部分地区旱情发展月降水量 ,华北中西部、西北东部、江淮东部、江南和华南大部、西南和青藏高原大部及鄂豫两省的西部等地一般有 50~ 2 0 0mm ,其中浙江东南部、广东南部、广西东南部和海南等地达 2 0 0~ 80 0mm ;全国其余地区一般少于 5…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泰国气象局提供的近32年(1981~2012)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等分析方法,本文重点研究了泰国及其五个地理分区内各等级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出现正异常(第95百分位及以上)的站点比例变化,并深入分析了...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7~2011年我国502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区域平均降水量连续5 d超过1个标准差为1次区域性持续强降水,分析了我国东部(105°E以东)长江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6~8月)的强降水,共得到74个个例,并探讨了造成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主要环流与水汽输送模态。结果表明,中高纬出现阻塞形势是造成我国东部夏季区域性持续强降水的主要环流型,占比86%。其中影响长江流域强降水的主要阻塞形势为中阻型(贝加尔湖为高压脊)和双阻型(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同时出现高压脊);影响华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阻塞形势为中阻型。同时,必须建立一条自热带海洋至降雨区的水汽通道,长江流域强降水的水汽通道为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对于华北地区,除此水汽通道外,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也是一个重要水汽来源。长江流域强降水的异常水汽输送在菲律宾北部出现反气旋中心,导致从南海有异常水汽输送并在长江流域辐合,这一反气旋中心对应5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华北地区强降水的异常水汽输送在渤海—朝鲜半岛出现反气旋中心,异常水汽来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渤海—朝鲜半岛在500 h Pa出现正高度异常对维持华北地区持续降水有重要作用。深厚的上升运动或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华北与长江流域持续强降水发生的共同特点。中阻型和双阻型的长江流域强降水在水汽输送上没有明显差异,而是动力上升条件的分布差异决定了雨带主要位置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1961—2014年广东小时强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伍红雨  李春梅  刘蔚琴 《气象》2017,43(3):305-314
利用1961—2014年广东32个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 Kendall检验、功率谱分析、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东小时强降水在年以及前、后汛期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广东年、前、后汛期多年平均小时强降水的次数、强度、降水量和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均呈沿海向内陆递减。近54年来,广东平均小时强降水的次数、强度、降水量和贡献率在年以及前、后汛期的时间尺度上均为显著上升的趋势,与同期广东年暴雨次数和年降水变化不明显有明显差异。广东大部分测站小时强降水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珠三角增加最为显著。近54年来广东年和前汛期小时强降水次数存在3.7年和22年、后汛期存在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震荡。广东年和后汛期小时强降水次数在1993—1994年发生增加的突变,前汛期小时强降水次数没有突变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华北中部4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a来华北中部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暴雨日数和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华北中部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重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也增加了。这种相对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均天 《气象》2003,29(4):32-36
2002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为:全国降水量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早春和伏秋少雨,受旱范围广,华南沿海地区别冬春夏初少雨连旱;汛期内无大范围或持续的强降水过程发生,但长江中下游一带春汛明显,北方雨季偏早,南方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及局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起伏变化较大。沙尘天气时段集中,影响范围广,强度偏强。登陆我国的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个数接近常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偏多。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庆市1961—2012年3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线性回归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的降水量时空特征、降水频数特征及降水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讨论.结果表明:重庆市的年总降水量呈逐年减少的变化特征,并且年总降水量存在空间一致性与重庆市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反相变化的空间分布形式;各类持续性降水过程频数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持续性降水过程频数的变化趋势表明短期降水过程(持续2 d)逐年增加而持续较长时间(持续5 d及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过程减少趋势明显;降水强度分析中发现一般降水(小雨、中雨、大雨)的年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是引起重庆市年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小雨、中雨降水强度逐年减弱而大雨的强度有弱的增强,较强降水等级(暴雨与大暴雨)的年总降水量呈较弱的上升趋势,降水强度也表现为弱的增强趋势;持续5 d及以上降水过程频数的减少可能与当地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上升及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升高相关,大雨及以上等级降水的强度变化可能与El Niño Modoki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7.
A new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regional climate events, the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OITREE),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1961–2012. In total, 373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s(RHRE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past 52 years.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nnual variations of China's RHRE activities, with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RHREs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yu. Although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those RHREs was not significant, China experienced more severe and extreme regional rainfall events in the 1990 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were the regions in the country most susceptible to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Some sta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while parts of North China, regions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and northern Sichua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in the accumulated intensity of RHR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r trends of events' accumulated intensity displayed a similar so-called "southern flooding and northern drought" pattern over easter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增温趋势均为极显著增加,尤其近20 a增温速度更快;而200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中国冬季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2000年代最少;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最快;在四季降水中,中国只有夏季降水量波动略有增加,且各区域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Climatology and trends of wet spells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mmary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and variations of wet spells, especially their trends over China, are investigated using a dataset of 59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cross China from 1951 to 200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er the latitude is, the longer the annual duration of wet spells is.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from wet spells is higher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much lower in western and northern China. The longest wet spells are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maximum daily precipitation of wet spells decreases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with the highest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the lowest in western China. The trends of wet spells exhibit strik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most areas of western China, the annual number of days in wet spells has slightly increased,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ver North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mount from wet spells displays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s in North China, easter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west China, but upward trend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som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wo clearly-contrasting regions in climatic changes of wet spells are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aracterized by a decrease of about 24 days and an increase of about 6 days in annual wet spell days from 1953 to 2003,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全球陆地年降水量与ENSO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全盛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经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地明显减小,显著的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的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的面积比降水量增加的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将本文结果与早期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的华北的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