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河北省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河北省城镇化进展中的地区比较,阐述坚持提高大城市整体功能,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去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所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或错误而非客观规律。城市区域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正在被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在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以及环境条件均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前提下,中国的城镇化应当在全面研究和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干预城市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2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二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然后基于改进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城镇化质量滞后规模程度较大的滞后型经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向城镇化质量超前规模程度较大的超前型转变;②江苏省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存在着明显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空间分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江苏省城镇化规模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现象值得关注,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际教育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磊  焦华富  叶雷  汤鹏 《地理科学》2018,38(1):58-66
构建教育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变异系数、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1987~2014年中国省际教育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育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整体呈现“快--快”的时序变化特征。教育城镇化变化弹性系数波动显著,教育城镇化提升速度整体高于人口城镇化。教育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省际教育城镇化差异度逐渐减小,省际均衡性明显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城乡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制度二元化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时空变迁及其叠加作用的变迁共同推动了中国教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峡水库成功蓄水,百万移民宣告结束,各项事业百业待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要求标准高,库区农村人口数量多,就现阶段和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加快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不失为一条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以人口、经济、城镇建设和生活质量为基础指标,建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将重庆三峡库区15个区县城镇化综合水平划分成四种类型。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最后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原则,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确定未来一阶段城镇化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7.
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 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冯健  刘玉  王永海 《地理研究》2007,26(6):1197-1208
多层次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分析转型期中国区域城乡发展特征和发展动力的综合视角,它强调在城乡系统中,用不同的空间层次去解构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以便更清晰地洞察城镇化的特征和发展动力。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围绕跨省市的城镇化、组群式城市间的城镇化、本地区的城镇化、基层社区的城镇化等方面探讨了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特征,提出以血缘、地缘和商缘关系,经济落差、中心城区规模效应、县城吸引力,以及多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构成淄博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基于淄博的经验,概括了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认为随着转型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在用单一模式难以反映和概括新时期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前提下,应强调城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鹏  王富喜  段佩利 《地理科学》2021,41(4):571-579
以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区(未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耦合机理基础上,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熵值法测算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具有相对起伏的动态变化特征,纯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水平较低,城镇化质量逐年递增但增速趋缓,子系统大小依次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空间城镇化。②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度以拮抗耦合阶段为主,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广东耦合协调度最高,青海耦合协调度最低。③ 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的前5位障碍指标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口比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子系统的障碍度明显高于城镇化质量子系统障碍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初楠臣  张平宇  李鹤  李欣 《地理科学》2018,38(7):1069-1078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发展缓慢,多数联邦主体的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集中在西伯利亚联邦区西部(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联邦主体),低值区分布在远东联邦区东部(马加丹-楚科奇-勘察加联邦主体),西高东低格局特征显著;最后探讨了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镇化水平区域格局严重不均衡,空间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山东省处于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阶段,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重庆市常住人口数和城镇化率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地域和城乡的不平衡,在人口结构上存在一定不合理,导致重庆市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流动方向集中在大都市等,将长期影响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这些障碍的主要原因来自地形地貌自然特征、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累计的人口基数和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制造业布局不合理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深入改革进程中,要创新户籍制度,逐渐取消"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善劳动力资源管理,抵消老龄化的消极影响;提高劳动力素质,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计划转移农业人口,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相似文献   

13.
以非农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投入项,以综合城镇化水平为产出项,基于2002-2011年统计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了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效率,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效率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山东省区域城镇化效率整体平稳增长,存在显著的"点、线、面"空间结构特征,济青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分别构成了山东省城镇化效率的高点和高线,工业基础、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对山东省城镇化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推动山东省城镇化整体协同发展需要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强化点和线的带动,增进区域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薛德升  曾献君 《地理学报》2016,71(2):194-39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的重要国策,对人的城镇(市)化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城镇化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础.目前城--乡二元分析框架下的以城镇化率和城镇(或区域)城镇化质量为主的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乡村人口的城镇化发展也被忽略.本文提出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建立了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对1995,2000,2005,2010和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的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及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 尽管城镇人口的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乡村人口,但城镇化并非城镇人口独有的社会过程.② 城乡两类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在省域尺度上正逐步形成差异明显的空间格局.③ 北京,上海,浙江等少数省市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已经超越部分内地省市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质量.建议更新对城镇化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探索在城镇化发达的地区调整城--乡二元体制的新途径,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与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借鉴物理学耦合模型测算广州市服务业与综合城镇化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对不同层次内部耦合协调状态的特点以及服务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2000-2017 年,广州的服务业和综合城镇化水平大幅持续上升,二者整体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其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由 0.171 0 增长到 0.974 1,从低协调耦合阶段上升至极耦合协调阶段。服务业与 4 类城镇化子系统的耦合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尤其是后者和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的上升波动性相对较大;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良好耦合对综合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起拉动作用,而经济城镇化这一子系统则起阻滞作用;保持拉动优势,解决阻滞劣势是加快广州城市发展的良好路径。  相似文献   

16.
帅建华 《西部资源》2014,(6):107-10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概念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浅析了如何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玉  冯健 《地理研究》2008,27(1):45-54
沿海地区多元且互补性强的城镇化动力使其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城镇人口比重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城市规模齐全,但相对于区域人口,城市数量仍存在着一定的增长空间,部分省份城乡差距较大不利于城镇化持续发展。未来城镇化战略重点应放在完善现代城市体系、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和加速城乡融合等方面;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偏低但近年城镇人口相对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城市空间分布较密但相对于区域人口的城市数量并不算多,人口向最大城市集中程度较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未来城镇化战略重点应加快产业培育,增强本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市空间分布稀疏,但人均拥有城市数量与其他区域差距并不大,城市规模偏小,城乡发展差距大,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差异明显。未来城镇化战略重点应进一步促进城市集聚发展,培育重点与特色产业,强化城乡经济支撑体系;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但近年城镇人口相对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最慢,人均拥有城市数量非常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小。未来城镇化战略重点应放在重塑城镇化发展动力,优化城市网络结构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其中城镇化协调发展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解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方面城镇化的协调推进。用TOPSIS法计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优劣程度,之后评价各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以期对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增进居民福祉成为核心目标,从“自上而下”的供给侧系统目标优化向“自下而上”的需求侧多维目标协同转变,为理解城镇化内涵提供新视角。本文从人居生活、人文环境、人城关系等维度界定了城镇化内涵框架与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方差分解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2010—2020年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变化。结果发现:2014年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生活与人城关系稳步提升,人文环境有较大改善空间。城镇化高水平区域逐步向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扩展,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呈现扩大趋势。人居生活差异、人城关系差异是城镇化分异的主要原因,2014年以来人文环境差异的贡献率显著增大。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始终是人居生活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政府财政对人文环境差异的作用力逐渐降低。资源禀赋对人城关系差异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可为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年提高,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协调.就不同时期而言,先后经历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城镇化快于工业化3个阶段.近年来整体上出现了城镇化速度快于工业化进程的倾向.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发展水平是基本协调的;东北三省有类似过度城镇化的倾向;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的速度均过低,显示出低度城镇化的倾向;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较工业化发展速度仍显得过快;而另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低,但较工业化发展速度却显得稍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