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米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沉积了一套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探讨当时米林地区的古植被、古环境信
息,在米林机场实测了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剖面。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初步认定该剖面湖积物的底部年龄约40kaBP,顶部年龄
约12kaBP。根据孢粉分析研究把该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以及对应的4个植被发展演替阶段:①第一阶段(对应
孢粉组合带Ⅰ;36~28kaBP)为森林草甸植被类型;②第二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Ⅱ;28~23kaBP)为高山草原植被类型;③第三
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Ⅲ;23~18kaBP)为蒿草草原植被类型;④第四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Ⅳ;16~13kaBP)为荒漠草原植被类
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推论青藏高原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演化为:从40kaBP至全新世高原南部气候类型总体寒冷偏干旱
出现小型波动,与全球的冰期和间冰期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长安组为扬子地块东南缘确认的一套冰源相碎屑沉积,其精确沉积时限对于了解华南新元古代冰期的起点时间和演化
历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往限于定年技术的精度和测试对象的稀缺,长安组的年龄一直少有报道。最近在湘中新化县碧溪地区发
现长安组下部存在沉凝灰岩夹层,获得了大量岩浆型锆石,对其进行了高精度锆石LA-ICP-MS与SHRIMPU-Pb同位素年代学
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锆石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751±5),(764±10)Ma。综合分析相关地层的最新年龄数据可以
确定,长安组可与西北地区同期沉积以及澳大利亚Sturtian冰期的年龄进行比较。沉积旋回分析表明,长安组底部沉积物具有典
型的重力流特征,沉积速率较大。结合相关地质证据分析认为,长安组的底界年龄置于760Ma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温室气候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气中不断上升的CO2 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
素。地史时期大气CO2 浓度变化与温室气候可能存在类似的关系,可提供参考,因而古大气CO2 浓度重建是首要任务。总结近
年来古大气CO2 浓度重建的进展,重点介绍GEOCARB模型模拟、植物叶片气孔参数和同位素指针的方法和技术。GEOCARB
模型是反映全球古大气CO2 浓度长期变化的碳相关模型;气孔参数方法是使用气孔比例来估计古大气CO2 浓度;同位素指针包
括成壤碳酸盐、浮游植物有机质生物标记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古苔藓植物等,其中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方法使用最为广泛。国内
只是在叶片参数研究方面有一些进展,古大气CO2 浓度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雅克拉断凸东段位于库车坳陷前缘斜坡带,侏罗系-白垩系向南超覆于前中生界凸起基底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地层超
覆圈闭。由于大部分侏罗系-白垩系上超尖灭体不同程度地与前中生界区域性不整合(T50)下伏的不同地层接触,地层超覆圈闭
的有效性受控于下伏地层的致密程度。利用地震属性、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T05
区域不整合下伏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封堵性进行了分析,按封堵性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震旦系泥岩、泥质白云岩为封堵性底板,元
古宇变质岩、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石炭系砂泥岩为可能封堵性底板,具溶蚀特征的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元古宇变质岩为渗透性储
层底板。通过二维正演地质模型分析佐证了这3类不同封堵性能地层的地震识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Jse3旋回、Kse1旋回以及
Jse1旋回在DG2井附近可形成可观的、有效的地层超覆圈闭。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中部必鲁图厚度250cm的浅井湖泊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取得的6个光释光法测年数据,建立晚更新世晚期56.8ka以来的年代序列,对湖泊沉积特征、粒度组成、Rb与Sr含量(质量分数)之比、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综合研究各指标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重建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56.8~49.5ka,沉积物有机质较丰富,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温干偏湿气候为主;第2阶段,49.5~41.3ka,化学风化较弱,水热条件较差,气候冷干偏湿;第3阶段,41.3~20.8ka,气候转为暖湿,化学风化作用最强,为升温高降水期,末次冰期间冰段,间有小的冷湿、温干波动;第4阶段,20.8~8.2ka,各项地球化学指标均发生突变,砂楔发育,气候恶化,持续干冷,期间存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第5阶段,8.2~0ka,气候以温干为主,晚期气候向凉干转变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黔东湘西一带,龙王庙组中上部发育大规模、连续分布的浅滩和藻礁以及多种浅水成因的重力流沉积,表明龙王庙组
沉积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沉积模式特征。受古地理和古气候控制,潮坪—泻湖—局限台地相带宽广;龙王
庙组沉积中、晚期上扬子海域发生区域性海退,泻湖以及咸化泻湖规模扩大,台地边缘礁滩快速向上增长并向东迁移,斜坡带上发
育多种重力流沉积。叠合于加里东期古隆起之上的龙王庙组台内滩,以及巨厚膏盐岩成因的盐构造上下的圈闭都具有良好的油
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综合壁心、薄片、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渤海东部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与沉积特征,并运用地震相、古地貌和地震
属性刻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研究表明,古近系由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组成,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湖泊初始发育、扩张及萎
缩阶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半深湖-深湖、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体系形成于不同的湖泊演化阶
段,地震响应特征也不同。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发育于湖泊初始发育阶段,扇三角洲表现为填充型楔形前积反射,沿凸起边
缘断坡带呈朵状分布;碳酸盐岩浅滩表现为水进型丘形叠瓦状反射,呈椭圆状分布于水下古隆起带上,椭圆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水
下古隆起带走向;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发育于湖泊扩张期,表现为平行连续中弱振幅反射,在庙西北洼和渤东凹陷深陷带最
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湖泊萎缩期,表现为低角度中高频、中弱振幅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挠曲坡折带呈朵叶状分布。庙北
地区油气显示普遍,这种沉积体系识别与刻画结果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山地区碎石山剖面为一套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前人认为地质时代属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划归绿条山组,其主要分布于
中蒙边界,呈带状近东西向展布。在碎石山剖面采获了丰富的、保存完好的菊石化石,共鉴定出11属16种(含未定种)。菊石以
棱菊石目中的腹菊石科最为丰富,就属而言,以Gastrioceras、Branneroceras 和Reticuloceras 为主,该菊石动物群可以与华北、华
南、西亚、东欧、北非和北美等地区对比,属于Gastrioceras-Branneroceras 带,所以将碎石山剖面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为晚石炭世
滑石板期,岩石地层划归石板山组。说明杜内期的地层在碎石山地区并不存在。古亚洲洋闭合以后,在额济纳旗—银根地区伸展
背景下形成的最早沉积物为白山组和石板山组。白山组主要分布于北山西部,岩性主要为火山岩夹灰岩组合,盆地性质为裂谷盆
地;到滑石板期,盆地向东迁移,沉积形成石板山组,岩性以碎屑岩为主,火山岩不发育,盆地性质以裂陷盆地为主。   相似文献   

9.
古近纪气候演化是由“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始
新世中期-始新世末期的稳定降温期及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冰室气候期。在此期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
PETM 极热事件、Oi-1骤冷事件和Mi-1降温事件。这3次大的气候事件引起了生物圈的巨大波动:PETM 期间发生了全球底栖
大有孔虫灭绝事件及浮游有孔虫的辐射演化,并且是哺乳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Oi-1期间全球植物群落由热带型密集雨林向寒冷
干燥的森林草原过渡,在欧亚大陆出现了哺乳动物种群大规模改变的GrandeCoupure和MongolianRemodelling事件,也发生热
水型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灭绝事件;Mi-1前后,浮游有孔虫部分属种绝灭,钙质超微化石也出现暖水种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植物
群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古近纪气候的大幅波动和转折由诸多因素控制,主流观点认为PETM 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释
放有关,但其喷发机制尚不明确;降温事件则与区域性构造隆升、洋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近年在襄樊-广济断裂研究中获得的有关资料,对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断裂3个
几何段自第四纪以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断层切割地貌面、断层带物质的TL、ESR法年龄结果多集中分布在700~300ka之间
(平均值约500ka),说明襄樊-广济断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早中期有过明显活动。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断裂带附近地
震活动呈现沿断裂走向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强的特点,这与断裂3个几何段的分段活动性基本一致。时间上,该断裂带上地震活
动的强度、频度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