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GIS技术在四川省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九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在对全县地质灾害特征和影响因素调查基础上,探讨了GIS技术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描述了GIS图形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并介绍了评价因子选取、栅格单元划分、结果评价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将GIS技术应用于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可以提高评价效率和准确性,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陕西省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而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灾情尤为严峻,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与2001-2016年研究区地质灾害灾情数据,分析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与各指标因子之间的敏感性关系,并确定了高程、岩土体类型、断裂构造、降雨等7个影响地质灾害发生较大的因子作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其次,以各指标条件下地质灾害数量和累计发生频次曲线斜率的突变为依据,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状态分级。最后,运用信息量法建立栅格数据模型展开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危险性、较高危险性、中危险性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0.52%、28.31%、30.19%,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信息量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0.16%。文章将经验知识与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决定了对其规律的研究应有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研究 ,从社会属性方面来分析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受威胁对象的易损性是控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条件 ,对这两者的分析评价称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GIS技术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代表着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研究 ,作者开发出了基于商业GIS软件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RiskAnly)。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并利用此系统对我国全国范围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和最终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近年广安区洪水灾害频发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结合广安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在地质灾害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系、降雨作为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栅格运算,完成广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吻合,可为今后广安区地质灾害的预测及预防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信宜市作为广东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研究其主要诱发因素及对危险性进行分区,从而为该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应用GIS技术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灾害进行分析评价,目的是希望该方法可以排除决策者个人存在的片面性从而给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凌源市是辽西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岩性、构造、降雨、道路、土地利用等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已发生的68个山地地质灾害点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的敏感性,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统计量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因子叠置法对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在该区山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效果良好。该研究对相似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讨论了将信息量模型与GIS系统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对地质环境数据的分层次管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量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模块。最后,以长江三峡库区为典型实例,讨论了GIS与信息量法模型结合及其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朱进守  邓辉  苑泉  沈娟  周瑾  靳洁 《地质与资源》2018,27(3):272-278
在西藏贡觉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研究区地质地理环境特征,优选出7个评价因子:坡度、历史地质灾害密度、工程岩组、线性构造密度、植被覆盖度、河网密度、年均降雨量,并建立分级标准.利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功能,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原理,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揭示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区域岩爆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何鹏  姜彤 《岩土工程技术》2010,24(4):180-183,188
岩爆是一种普遍的地质灾害现象,如何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岩爆危险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达曲-上杜柯线为例,以GIS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基于GIS的岩爆危险性评价,得到了区域岩爆危险性评价结果图,并分析了其精确性及工程影响.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于GIS的岩爆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思路和操作流程,对今后同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建设项目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已明确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目前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大多处于定性评估阶段的现状,提出利用GIS技术进行建设项目危险性评估。以桂西某县冶金化工加工厂建设项目为例,设计了基于GIS的地质危险性评估模型,详细介绍了评估过程,并通过GIS技术实现了评估结果的可视化显示。实践证明,GIS技术可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定量评估和可视化输出提供科学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昌江县地质灾害的发育受地质环境条件控制和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依据昌江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选择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地质灾害影响因子体系,构建信息量分析模型.通过对各项因子进行量化并使其归一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系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实现对昌江县...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是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一项主要任务,其表征某一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的一个主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效果比较理想。以成县为例确定地质灾害评价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将影响地质灾害的各类因子进行分级,权重分配,利用mapgis平台对工作区进行矢量网格化、空间属性叠加分析、生成等值线图,实现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外动力地质灾害相对多发的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在全面掌握该区崩塌与滑坡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获得了该区的崩塌和滑坡危险性评价图。可将该区崩塌和滑坡的危险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3个等级的区域,稳定区主要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基本稳定和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以麻阳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地质灾害点密度、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降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等9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与赋权.最后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进行麻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分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麻阳县主要处于地质灾害低-中等危险区,其中低、中危险区面积分别为984.44 km2和414.08 km2,极低危险区和高危险区分别为81.11 km2和86.57 km2.  相似文献   

15.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致灾因素多样与复杂的沟谷地区,传统的易发性评价模型的评价精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基于斜坡单元法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析可以充分体现控制因素和诱发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信息量法既可以把灾害诱发因素按支配关系形成有序的分组和分层,又可以使统计分析评价与定量模型相结合,从而对斜坡体的评价更为有效,适用性更强.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斜坡单元的易发性评价方法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息量法相结合,并加入斜坡类型评价因子,以陕西省略阳县灾害易发性评价区划为例,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出易发评价区划并检验评价精度. 研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精细化评价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其环境背景--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发性强,其发生、发育过程不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具有同步叠加、连续发生及交替出现等特点;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暴发频率也在逐年增大。其形成过程主要受岩性、地貌、灾害性降水和人类经济等条件影响。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喀斯特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如广布的碳酸盐岩和陡峻的地貌特征等。特别是挽近期的构造运动对近、现代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人为活动改变了岩(土)体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环境地质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a susceptibility mapping model of earthquake-trigged slope geohazards based on geo-spatial data in mountainous region. A rapid-response mapping model of slop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s that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practice can be constructed by a simple method of weighted superposition of related accessible factors. Based on site investigations into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Wenchuan County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arthquake triggering slope geohazards were studied, including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nd 6 geo-spatial data factors: distance from streams, distance from highway, slope gradient, slope position, 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micro-landforms. The order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factor was determin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then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contributing to slope geohazard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model of slope geohazards was derived from the map overlaying principle in ArcGIS platform, and finally, the results were re-classified to obtain the map concerning susceptibility areas of slope geohazards. The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geohazards points with the field survey, proved that over 63% geohazards points were located in high and very high susceptibility areas, while only about 14% geohazards points were located in very low and low susceptibility areas. The model showed a relative agreement between the points on th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and onsite points of slope geohazards. Above all, predictions about the slope geohazards at meizoseismal areas of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mountainous regions can be based on geo-spatial data; so the model could be applied to study other areas which may be prone to the slope geohazards during th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证据权法构建滑坡地质灾害评价模型,进行杭州市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主要数据源包括1930-2009年杭州市域采集到的1 905个地质灾害个例以及杭州市地质图、土地利用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及信息提取功能,筛选强降水、地层岩性、坡度、坡向、坡高、河网与道路缓冲等证据因子,并运用证据权法客观确定各因子权重, 最后通过Arc-WofE扩展模块对多种优选因子的叠加,计算任意格网单元的滑坡发生概率,实现对潜在滑坡点位的空间预测。经分离样本法验证,区划准确率为88.3%,分析结果与现有滑坡的分布情况比较吻合。据此表明证据权法在多指标评价及其权重确定等方面具有普适性,值得在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等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地质灾害对沿海城市人口和海洋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海岸港口航道、海底管线光缆、海洋平台基础等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海洋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提高。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大规模但不常见的灾害事件吸引了大多数公众关注和媒体报道,并促使政策调整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然而,海底气体喷溢、海底滑坡等小规模但更频繁的原生灾害事件,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影响,并且极易转变为灾害链导致灾害事件恶化,但社会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足够重视此类灾害风险。迄今为止,大多数海洋地质灾害的特征都可以被探测识别,但依靠现有的技术却很难有效监测。海洋地质灾害的原位监测需要更加严苛的技术能力,特别是突发性海洋地质灾害的原位监测难度较大。综述首先介绍了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的意义以及技术发展的挑战,然后对海洋地质灾害的监测要素进行总结探讨,重点阐述海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装备的应用情况,并对海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警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对海洋地质灾害原位监测技术及其应用作了总结和展望。综述旨在分析总结海洋地质灾害类型的监测技术装备及其应用中涉及的一些核心技术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该项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区域预警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地质灾害显式统计预警理论考虑了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克服了传统单一临界雨量判据方法的局限。笔者应用地质灾害显式统计预警的基本原理,以中国的东南区为例开展应用研究。选取岩土体类型、地形起伏等12个基础地质环境因素.通过确定性系数模型(CF)综合分析了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基础因素的关系.选取地质灾害"潜势度"作为地质环境优劣的指标,并进行了定量计算。选取当日雨量和一个降雨过程的前期累计雨量作为降雨激发因素的指标.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地质环境因素、降雨激发因素的耦合作用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显式统计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以2006年5月18日台风"珍珠"登陆期间的实况预警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校验。验证了显式统计预警原理及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