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关于盆地的分类,不少学者提出过有意义的方案。它们主要是从某个单一角度进行:或者是从历史角度分析,或者是从动力角度分析,为了更较全面地认识它们,以求得更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探,作者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个综合分类方案。按历史-动力综合分类,造盆作用及盆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大洋壳型、雏陆壳(过渡壳)型及大陆壳型。大洋壳型中可细分为活动区型(主要为拉张式)和稳定区型。雏陆壳型包括前地槽型(其中可分出多种活动区型及稳定区型,有待详究;活动区型中拉张式多见)及地槽前期型(主为拉张式).大陆壳型中计有地槽后期(褶皱带)型(挤压式或拉张式)、地台型(主为陷落式,偶为张陷式--断拉谷Qulacogen)和地洼型(挤压式、拉张式或压张式)。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界问题或构造关系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的实质是洋壳与陆壳的矛盾统一和相互转化。中晚元古代时,秦岭地槽为洋壳演化区,华北地台为陆壳区,幸岭洋壳板块俯冲至华北陆壳板块之下:黑沟—铁炉子断裂相当俯冲带,其北洛南—栾川断隆是陆壳被改造而具陆缘弧性质;陆缘弧发展晚期在其南缘发育有弧前坳陷;陆缘弧之北的熊耳断坳则为弧后裂陷盆地;陆缘弧与弧后裂陷盆地之间的马超营—石门断裂为前陆断裂带。因此,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具体界线应以中晚元古代时大洋与大陆的分界线——黑沟—铁炉子断裂为准,而马超营—石门断裂仅为陆壳改造区内次级单位的分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微观角度,探索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物源区构造背景。据盆地东部阿坝若尔盖、小金马尔康及雅江次级盆地岩屑砂岩宏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物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在不同时期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大洋岛弧等。盆地边缘与不同性质的洋壳、陆壳和过渡壳呈不同程度的接触,是造成沉积物多来源、成分复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类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超群 《广东地质》1996,11(2):1-12
根据成岩地质环境和岩石成因,花岗岩类总的可分为三大类,(1)板块俯冲-碰撞型-壳源重熔型(简称重熔型)及板块俯冲-碰撞型-壳幔混合源(心个地幔物质来源为主)同熔型(简称同熔型)成对花岗岩。(2)裂谷型-幔源分异型(简称分异型)花岗岩类,它包括大陆裂谷型-分异型碱性花岗岩和大洋裂谷型-分异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两类。(3)地槽型-壳幔混合源(以陆壳或上地幔物质来源为主)花岗岩化型(简称花岗岩化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5.
合肥盆地基底构造属性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合肥盆地及周边地表地质、地震剖面、同位素测年及MT等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基底是一个不同构造类型基底的叠合与复合.上古生界以前的基底以六安断裂为界,其北为华北板块陆壳型-过渡壳型结晶基底及其上的华北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的上元古-下古生界基底;其南为大别型结晶基底及其上的北淮阳弧后盆地沉积的上元古-下古生界变质基底,而上古生界基底属于弧后前陆盆地型沉积.六安断裂是合肥盆地部位北大别弧、北淮阳晚元古-早古生代弧后盆地在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缝合线.  相似文献   

6.
东准噶尔壳体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准噶尔构造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中亚复式壳体准噶尔地洼区的东北部 ,古生代 ,花岗岩浆活动强烈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壳体大地构造演化的地槽体制阶段的激烈期和余动期 ,按历史-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和成因“三位一体”综合成因类型划分新原则可将其划分为四种构造成因类型 :地槽造山前陆缘裂谷幔源分异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 -幔混熔型、地槽同造山汇聚碰撞壳源型和地槽造山后陆内裂谷幔源分异型 ,各类花岗岩因其形成的历史 -动力学条件、构造环境及机制与方式有别 ,而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成岩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是盆地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已有的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各有侧重和所长,但对陆内盆地的划分和研究较为薄弱。沉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对其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盆地分类的原则和结果应体现此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对比性(预测性)。盆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盆地发育鼎盛时期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岩石圈类型、沉降机制和动力环境、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基底性质、沉积环境及充填特征等。导致盆地沉降的动力主要源自地球深部,可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及其复合4种。小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所形成的盆地属特殊类型,将其划归重力成因盆地大类。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地貌成因盆地,其形成与内动力地质作用联系不密切,主要由地表负向地形存在而导致沉积物充填和水体汇聚。这类盆地在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中均有发育,但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和沉积矿产赋存条件等均与内动力成因的盆地差别颇大。故将其作为新的盆地和成因类型单独列出。根据上述沉积盆地分类的原则和基础,以全球板块构造动力环境、大陆内部动力活动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盆地沉降成因的主动力为主线,综合和归纳前人分类方案和盆地研究成果,将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动力环境分为6大类(大洋和大陆板块内部,离散型、消减型、碰撞型、转换型大陆(板块)边缘),增加了天体撞击的特殊型和后期改造的复合型2大类与之并列;将前6大类构造动力环境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分为44(亚)类,按构造动力环境、盆地主要构造力学性质(即应力)两大系统,分别进行了划分和归类。对本盆地分类方案中新的类型、或内涵有变、或需说明的部分盆地及术语,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或说明。这些盆地如后陆盆地、侧陆盆地、转换-补偿盆地、拉裂盆地、地貌成因盆地、(天体)撞击盆地、中间地块盆地、陆内前陆盆地、改造(型)盆地等。本盆地分类方案是对不同地区相同或相近构造环境所发育盆地类型的理性归纳和综合,相对较为系统全面。但在地史上和现世界中,因地质条件的差异或发展进程的不同,其中某类盆地可能在具相同构造环境的某地并未出现,或发育特征并不典型。任一个全球沉积盆地分类方案,从问世之日起就处于检验、争议和修补之中,周而复始,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8.
研究澳大利亚地台在太古代以后的地质发展历史,对于分析古构造及贡瓦纳次大陆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在元古代(即26—17亿年,在里菲前),在澳大利亚及其它贡瓦纳大陆首次广泛出现了地台及地槽型杂岩。因而与显生代一样可以确定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后者证明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在元古代开始阶段就已存在成熟的大陆壳,并开始发育有地台和后克拉通构造[地台内部地堑及冒地槽]类型,而在澳大利亚地台东部地区大陆壳或者没有完全形成,或者遭受了破坏。这  相似文献   

9.
新疆手风琴式开合的判别标志明显。开合历史分为前震旦纪、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三大阶段。开合演化都是在前期陆壳基底上,经开裂而形成再生地槽,由裂谷进一步发展成为有限洋盆,而后又逐步聚合形成新的陆壳。其总的发展过程是古陆壳(古克拉通)→裂谷→有限洋盆→新陆壳(新地台)→拉伸推覆→盆山。  相似文献   

10.
第一节克拉通盆地稳定型建造概述一、形成的背景条件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沉积盆地分类的重要意义,论述了盆地所处的应力环境和地壳类型(大地构造背景)是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分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花岗岩类具明显的时空分带特征,以古生代最为明显.它们可分为:1.中天山南缘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带:2.中天山北缘晚加里东期花岗岩带;3.中天山南缘早华力西期花岗岩带;4.中天山北缘中华力西期花岗岩带;5.马宗山南缘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6.南天山南坡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在时空上,花岗岩类在中天山陆壳南、北缘呈交替分布的格局,显示出与天山陆壳南、北张合呼应、交替演化的和谐一致关系.中天山花岗岩类是几个地槽主旋回的产物.天山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成“对”分布,沿“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及“中国天山主干断裂”两侧延伸,二者互相平行.天山花岗岩类是多成因的.分为洋壳重熔型、陆壳重熔型及洋壳陆壳混合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地球科学》1994,19(6):742-745
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形成了陆内裂谷、裂陷槽、克拉通内拉张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拉张盆地、弧后前陆和周缘前陆盆地等多种原型盆地并相互叠加和改造。盆地中存在挤压、引张、扭动和叠加构造样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构造,盆地中的大型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4.
温志良 《吉林地质》1998,17(3):32-42
吉中地区晚古生代石炭纪壳层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基底陆壳拉张-塌陷的基础上接受沉积,并固结成壳,后又经挤压-聚扰-抬升,最终成陆,拉张阶段形成拉张型过渡壳,挤压汇集阶段形成汇聚型过渡壳,又以早三叠世末的大规模造山运动结束进入新陆壳阶段。不同阶段形成的岩石组合类型,浸入岩及矿化类型均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南美西北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盆地处于造山弧的位置不同,将南美西北部盆地群分为弧前盆地、弧内盆地和弧后盆地三类。同一动力学背景下在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三类盆地不同的构造特征。弧前盆地具有地垒-地堑式裂陷盆地特点,发育断块油气藏,是安第斯俯冲增生带之上的近东西向张性盆地;弧内盆地位于强烈挤压隆升的造山带之内,是造山带内局部变形相对较弱的地区,发育叠瓦逆冲断层、双重构造和冲起构造;弧后盆地以逆断层反转构造和低幅度背斜构造为主,断裂系统具有走滑性质,是斜向弱挤压环境下的产物,构造平面上具东西向分带的特点,圈闭类型主要是低幅度背斜和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6.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盆地研究成果,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从岩石圈板块作用、岩石圈深部作用和岩石圈表生作用3个方面,兼顾系统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确立了盆地新的分类原则,由此深入研究了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类型,并进一步阐述了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分类中,首先主要根据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如岩石圈板块作用环境、深部作用环境以及表生作用环境来划分大类;再根据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各种地质作用及其动力学过程如构造作用(伸展、挤压或剪切过程)、热力作用及重力作用进行主要类型划分;再根据盆地的基底性质和地壳类型(如陆壳、洋壳或过渡壳)以及盆地的沉积充填史和构造古地理等(如海相盆地、陆相盆地或过渡相盆地)细分亚类。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构造或热体制下盆地演化时的原型盆地类型、单一重力体制下盆地演化的原型盆地类型、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盆地演化的叠合盆地类型以及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盆地演化的残留盆地类型。在单一构造或热体制下,从板块作用或壳幔作用角度原型盆地动力学类型主要划分为:伸展盆地(陆内伸展盆地、陆间伸展盆地、大洋伸展盆地和弧后伸展盆地),挠曲盆地(弧后挠曲盆地、周缘挠曲盆地、陆内挠曲盆地),走滑盆地(走滑伸展盆地、走滑挠曲盆地)以及克拉通盆地(克拉通退缩盆地、克拉通扩展盆地和克拉通迁移盆地);单一重力体制下原型盆地动力学类型有负载盆地和撞击盆地;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的叠合盆地动力学类型有叠加盆地和复合盆地;多种构造-热体制下盆地演化的残留盆地动力学类型有伸展隆起下局部沉降引起的残留盆地、推覆褶皱隆起引起的残留盆地、俯冲至局部碰撞引起的残留盆地及周边抬升隆起引起的残留盆地。关于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包括:岩石圈的板块作用机制,岩石圈的深部作用机制以及岩石圈的表生作用机制。岩石圈的板块作用机制包括板块伸展、挤压和剪切作用;岩石圈的深部作用机制包括软流圈与超级地幔柱对岩石圈的作用,尤其是壳幔作用;岩石圈的表生作用机制也很重要,包括盆地的重力作用、大气作用、海洋作用和生物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研究整个岩石圈演化、壳幔作用、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成藏成矿机制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沉积盆地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勘探和开发,以及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富钴结壳中的磷酸盐岩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酸盐岩是富钴结壳老壳层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对来自中太平洋海山的三块富钴结壳样品中的磷酸盐岩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富钻结壳形成环境的变化有所了解。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结壳中磷酸盐岩的形态有六种,磷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老壳层,新壳层中偶见。结壳中的磷酸盐岩为碳氟磷灰石(CFA),经成分分析及电镜中反射色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两种成因的CFA:一种为交代碳酸盐岩型的,相对富Si、Al、Fe;另一种为从结壳孔隙水中直接沉淀而成的,基本不含Si、Al、Fe。对CB12样品中磷酸盐岩脉进行生物地层学鉴定,得出其老壳层下部火焰状磷酸盐岩的形成年代为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23.2-29.9Ma),而其上部充填脉状磷酸盐岩的形成年代为中中新世(10.8-16Ma)。老壳层中富集磷酸盐岩说明在结壳形成早期,结壳形成环境条件尚不够稳定,底部存在富磷深层储库,当底流突然增强时,可携带磷在海山上交代结壳中的碳酸盐岩或在结壳内部合适条件下直接沉淀形成磷酸盐岩充填脉。新壳层形成时底流已相对髂定,富磷深层储库已消失,不再有广泛磷酸盐化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堑是受地壳断裂体系控制的狭长断陷带,其空间分布常常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为地堑系或地堑带。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地球不仅沿垂向分成若干壳层,而且这些壳层沿横向还划分为若干块体,它们的成分、力学性质和厚度等都不尽然一样。因此,地球无论从整体或局部来看,都不能认为它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分为3类6种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褶推式结构-挤压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地垒结构-拉伸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高原扇形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造山带楔状结构-俯冲楔入动力学型式、减薄型盆岭结构-块体伸展动力学型式和减薄型铲状结构-整体伸展动力学型式。笔者探讨了克拉通型地壳、增厚型地壳和减薄型地壳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