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反射槽波能够探测煤层中的小构造,但反射槽波信噪比低,探测效果不理想。为改进成像质量,分析了适用于反射槽波的预处理技术,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通过三维槽波数值模拟和实际数据处理应用,验证了反射槽波绕射波偏移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应用绕射波偏移方法时,需对反射槽波做Hilbert变换,使之适应槽波的特殊情况;绕射偏移时只需要一个速度,槽波速度基本恒定,槽波绕射偏移方法相对地面地震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炭绿色智能开采亟待解决透明地质条件精细构建问题,包括煤岩层构造、含水体、采空区与地应力等地质因素,该类隐蔽致灾体易诱发采空区突水或瓦斯突出等事故,是制约煤矿智能化开采与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三维地震勘探是目前探测断层和陷落柱等地质体的主要技术,但该技术基于反射理论框架,在小落差断层与小尺度陷落柱探测上仍存在挑战,发展针对隐蔽致灾体的煤田精细勘探理论与方法是安全与智能开采的基础问题。基于绕射的地震勘探框架在理论上能够突破传统地震勘探分辨率瓶颈,该前沿技术已在勘探行业权威期刊不断报道,国内外工业界和科研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方法体系与工业化软件。围绕煤田灾害源防治与智能开采关键地质问题,阐述了一套基于绕射理论框架的地震勘探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绕射波传播规律研究了弱信号捕获模式,利用反射波与绕射波多域差异特征提取了携带高分辨率响应的绕射波信息,基于散射点模型提出绕射波精细速度建模方法,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发展了绕射波多属性融合解释与阻抗反演技术,进而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未来透明矿山绿色开采的基础学科与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煤矿井下小构造探测,根据理论分析,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探测方法一T0剖面法。试验表明,其操作简单,记录信噪比高,是探测煤矿小构造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煤矿井下小构造探测,根据理论分析,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探测方法-T0剖面法。试验表明,其操作简单,记录信噪比高,是探测煤矿小构造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陷落柱与周围煤体之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特点,建立巷道内地震波超前探测陷落柱数值模型。采用波场正演模拟方法,分析巷道前方存在陷落柱时的地震波场特征,总结出基于绕射偏移的陷落柱边界探测方法。在新元矿南二正巷实际超前探测中,该方法准确圈定了巷道前方陷落柱的范围。探测结果和实际揭露情况对比表明: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可以对巷道前方120m范围内的陷落柱构造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6.
孙启堂  孙启霞 《地下水》1993,15(4):162-163
本文采用固定小 MN 装置,减小了地表不均匀对ρ_s 的影响,从而更明显地从曲线上反映出小范围内的脉状富水构造.并以此装置在不同地层中探测了倾斜脉状断裂构造的富水情况,当出现有规律的低阻反映时,常常是构造富水的反映,应用此方法结合水文地质分析,在沂蒙山区成功地探测到了断裂蓄水构造,找到了地下水.  相似文献   

7.
槽波反射法以其可以在一条煤巷中向两侧探测小构造为优点,在煤矿开采上具有特别的实用价值。然而,其应用尚有种种局限性。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就一些影响槽波反射法探测效果的因素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作了系统地讨论,以便更好地应用该方法解决矿井地质小构造探测问题。  相似文献   

8.
微动探测: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动探测作为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物探新方法,已成为盆地结构调查、地热井位选址和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物探手段.微动测深确定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如新生界地层底界、侏罗系与二叠系地层分界面、二叠系-石炭系灰岩顶界面等,深度误差可控制在5%左右.断层破碎带/隐伏断裂构造在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显示为低速异常或明显的速度差异,易于识别、解释.二维微动剖面技术已在探测隐伏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方面取得较好地质效果.本文介绍其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大同侏罗纪煤田无线电波坑道透视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大同侏罗纪煤田煤系地球物理特征和煤层中地质小构造的电磁波透视特征,说明在大同侏罗纪煤田采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技术,能够有效地探测出煤层中的各种地质小构造,较好地指导综采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测掘进巷道前方地质构造,研制一套矿井分布式地震超前探测系统。系统基于地震波反射理论,通过检波器分布式接收或震源分布式激发确定地质异常体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采掘过程中构造的预测预报精度,采用分布式观测系统和孔中胶囊检波器进行数据采集以提高设备的灵敏度,通过负视速度原理排除侧帮和后方地质异常体的干扰,利用绕射共偏移算法优化数据反演成果。经过大量试验验证和归纳总结,该系统采用人工锤击震源可有效探测出前方70 m范围内的地质异常信息,采用人工炸药激发震源可有效探测出前方150~200 m范围内的地质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矿井分布式地震超前探测系统通过从硬件到软件优化,可实现采掘过程中对地质构造的探测精度,并提高探测效率。   相似文献   

11.
绕射波是提高地震分辨率或超分辨率的重要信息载体,绕射波的提取与成像技术是地震勘探提取小尺度异常体的有效途径。基于传统的反射成像的处理过程没有充分地利用到绕射信息,特别是一些常规处理方法通常对绕射信息有着压制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中绕射波的使用效率,重点研究了在成像道集上采用预测反演算法对绕射波进行提取与成像,并以某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实际地震资料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就地下小尺度异常体而言,该种绕射波分离成像技术可以较好地将绕射波信息提取出来,对小尺度异常体进行了高精度的重现,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层学层析成像技术的出现,使钻孔电磁波法增加了新的内容.电磁波同声波、地震波一样,也作为一种透射波引用到层析成像技术中,本文探讨了将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用于探查石英脉金矿床.层析图像清晰地揭示了被测巷道间的岩性分层结构和石英脉的展布.表明电磁波层折成像探测可以应用于石英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
孙茂锐 《地质与勘探》2023,59(5):1043-1053
近地表隐伏断层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施工。通过构建浅覆盖层下方陡立界面断层数值模型,分析近地表隐伏断层地震波场的传播与转换规律。通过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波场响应特征的可靠性,并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对地下介质波速进行成像。研究结果表明:(1)初至波转换形成的断点绕射波具有1频率升高、速度突变的特点,可清晰指示测区内断裂带的存在,可作为现场数据采集时断层的直观反映;(2)工程实测中通过原始波形到时、频率信息可初步判断断层的存在,基于射线追踪的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与后期钻孔揭露情况基本吻合,说明初至波层析成像在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实用性;(3)接收测线排列内布设震源的方式,两侧震源延拓距离短,无需额外为震源激发提供场地,在工程施工中具有经济、快速、高效的特点,可作为野外复杂地表条件地下浅层结构探测的有效观测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李志远  李建波  林皋 《岩土力学》2018,39(11):4242-4250
基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的原理,将求解包含局部复杂地形的散射场问题,分解为规则开挖场地的动刚度、包含复杂构造散射体的动刚度和自由场波动输入3个问题的求解,并依据子结构控制方程,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比例边界有限(SBFEM)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半圆形河谷和半圆形沉积河谷两个算例,验证了SBFEM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矩形峡谷、垂直断层和孤凸山体等常见复杂地形对Rayleigh波场的散射作用。结果表明:峡谷深度、软弱断层破碎带和孤凸山体对Rayleigh波都有一定阻挡作用;峡谷宽度、断层宽度和硬性断层填充物等因素对Rayleigh波散射作用影响不明显。SBFEM分析模型可应用于隔震沟、隔震帷幕设计,对大坝、桥梁等工程的选址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方国庆  刘德良  冯江 《沉积学报》2000,18(3):445-448
波动是地质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壳的波状运动和变形是客观存在的。用波动论对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沉积与古地理进行了探讨,将鄂尔多斯及邻区早古生代波状构造单元划分为 :阴山波谷带、伊盟波峰带、中部波谷带、渭北波峰带、北秦岭波谷带、阿拉善波峰带、贺兰波谷带、中央隆起波峰带、东部波谷带、苛兰波峰带。东部波谷带与中部波谷带的复合形成了东部波谷复合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东部盐洼区就是该波谷复合区的产物。在该复合区还形成鄂尔多斯盆地最为重要的下古生界烃源中心。中央古隆起波峰带与中部波谷带相复合形成定边波峰波谷复合区,使得中央古隆起在定边一带呈现出鞍状形态,从而合理解释了中央古隆起向北延伸至定边一带“断掉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鑫  韩建光  牛云飞  徐世业  徐安全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3-2023060013
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有效探查煤层中小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在探测精度和距离上明显优于其他煤矿井下勘探方法。透射法作为基本的槽波地震探测方法,具有简单灵活、探测范围大、准确率高等优势。采用透射槽波方法对实际煤矿工作面内断层构造进行探测研究,通过滤波、频散分析、波场及速度分析、能量分析以及透射CT成像等关键技术对实际透射槽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得准确的透射槽波成像剖面。根据槽波在煤层中受到断层阻断或遇到煤层破碎时其能量将急剧降低的特征,利用透射槽波能量CT剖面,并结合实际揭露情况,解释出12条可靠断层。通过实际煤层工作面透射槽波勘探方法测试,验证了透射槽波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煤田断层等构造探测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波浪的传播变形对珊瑚岛礁附近的营养物质输送以及近岸珊瑚沙运动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礁盘顶部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对波浪在礁坪上的传播变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FUNWAVE 2.0数值模型模拟了不规则波浪在不同形状岸礁上的传播变形过程,讨论了礁前斜坡坡度以及珊瑚底面粗糙程度对波浪在礁坪上传播变形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礁坡斜率增大,不对称度参数绝对值的增长趋势逐渐变缓,波浪在光滑礁坪上的不对称度绝对值要略大于粗糙底面上的值,而不同地形下计算得到的波浪偏度参数则基本相同。说明礁坡坡度对波浪的不对称度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礁坪粗糙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而上述因素对波浪偏度的影响则完全可以忽略。给出了考虑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礁坪区域内波浪偏度和不对称度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徐雷良 《物探与化探》2012,(5):788-792,797
随着胜利探区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主要勘探目标开始转向小断块、小砂体等微幅构造以及岩性隐蔽油气藏,传统的地震采集设计技术难以满足当前生产需求。为此,选取胜利探区复杂构造地质模型,开展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地震波照明和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胜利探区二次采集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系列能够保证该区地质构造的形态完整,小断块、小砂体等微幅构造的成像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卸荷过程岩体中弹性波波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松林  刘永贵  席道瑛  李广场  杜赟 《岩土力学》2011,32(10):2907-2916
伴随岩体卸荷过程,岩体内部应力状态要进行调整,同时岩体内部几何结构也要发生变化。由于卸荷过程应力状态变化很复杂,文中利用卸载过程中岩体内部几何结构的变化来反映卸载过程,通过岩体几何结构对弹性波传播的影响来分析卸载过程的波速。为考虑弹性波作用下局部裂纹的相互作用,采用双裂纹模型近似分析。在双裂纹体系内部采用“相互作用”分析法,以部分考虑波在岩体内的多次散射;在双裂纹体系之间采用线性叠加分析法,以考虑岩体中缺陷影响的局部化。通过节理裂隙的张开程度和节理裂隙的张开率描述卸载过程对双裂纹体系的影响,由此,对比分析了开挖卸载过程中四种不同的玄武岩与主频25 kHz和主频1 kHz对应的弹性波波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卸载过程的推移,主频25 kHz声波和主频1 kHz地震波对应的相对波速逐渐减小,但声波波速的减小幅度要比地震波减小的幅度小,声波波速可以降低到原来的80%,而地震波波速可以降低到原来的50%。结论对于水利工程、隧道工程等建基面的验收和评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波流共存场中多向随机波浪传播变形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波作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波流共存场中多向随机波浪传播变形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波浪绕射的影响和水流引起的波浪弥散多普勒效应,应用包含水流和地形影响的激破波模式计算波浪破碎的能量耗散,采用一阶上迎风有限差分格式离散控制方程。分别计算了有无近岸流情况下单向和多向随机波浪的波高分布,考虑水流影响的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比较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复演由于离岸流引起的波高增大,可用于波流共存场多向随机波浪传播变形的模拟和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