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建军  陈军 《地理学报》2023,(11):2647-2658
本文在分析城市SDGs监测评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SDGs空间型监测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传统的基于统计数据的监测评估的区别,揭示了国内外城市SDGs监测评估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即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从传统基于统计调查数据的监测评估向基于地球大数据的空间型监测评估转变。同时,从监测指标体系、服务于监测的地理空间数据获取、监测思路与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城市SDGs监测评估研究的最近进展和现状。最后,在分析城市SDGs空间型监测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基础上,将城市SDGs空间型监测评估未来发展趋向归纳为5点展望,即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评估方法、建立规范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数据生产共享及监测评估知识服务平台、加强地球大数据和相关学科支撑城市SDGs监测评估的应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已被国际社会和国家广泛采用,但目前缺乏城市群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可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评估其长期可持续动态对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指导意义。选取联合国议程中的13个SDGs,使用长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与遥感数据,计算大湾区1990-2015年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基于时空视角分析近26年来SDGs在时间、空间和不同维度上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大湾区SDGs得分稳步上升,从中等可持续发展为高可持续水平,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均取得进步,且SDGs得分呈现"东岸高、西岸低"的空间特征,与其经济发展分布一致;大湾区在发展质量、生产效率和生态宜居方面与国际三大湾区有较大差距,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态安全产生威胁。通过研究可摸清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短板,结合政策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可为同类区域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土地退化/荒漠化,其严重制约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 +20)"上共同提出的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与消灭贫困(Eradicating Poverty)两个主要目标的实现.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被统称为干旱区(Arid land).干旱区覆盖了大约41%的地球陆地表面,养育了20亿人口.世界贫困人口中的一半以上生活在干旱区.  相似文献   

4.
正"减贫与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都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反映了贫困治理对于全球发展的重大意义。联合国开发署2019年度《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指出,全球仍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且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存在明显差异,贫困治理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地图与遥感     
TP792005032875空间对地观测与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Earthobservation fromspaceandhumandimensionforglobalchangestudies/童庆禧∥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5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及其与通信、网络技术的集成正以地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为人们研究地球,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开拓了崭新的途径.在对国际空间遥感信息技术和空间信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201·出了建立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战略设想.图8(洪明)Bi地图学的一般问题P2820050328…  相似文献   

6.
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生态系统研究计划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生态系统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多尺度、多平台集成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有力地支撑了上述计划的实施,进而服务于管理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阐述了国际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研究发展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启示。全球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的发展显示:面对复杂因素驱动的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研究需要发展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的研究平台,需要从单纯的生态系统过程机理的研究转向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当前,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尺度从站点走向流域和区域,关注的对象从生态系统扩展到地表系统,逐渐将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深化了联网观测和联网研究;在观测手段上实现了地面观测和遥感多尺度观测的有机结合,日益注重数据共享和集成,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产生。今后生态观测网络研究需要扩展观测和研究的时空尺度,深化和规范单要素联网观测和研究,有机结合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强化生物多样性相关监测与研究,发展耦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研究,拓展国内外合作研究,融入全球尺度的观测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球"与对地观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向“数字地球”这一地球信息科学新领域发起了挑战。这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由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相互交融,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的一次大整合、大聚焦。是面向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思维模式的开拓大跳跃。对地观测技术系统的蓬勃发展,是“数字地球”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数字地球的发展,离不开对地观测技术系统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 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为现象 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是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需要, 是地球科学向综合集成 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目前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在全球规模上已经组织了一系列重要 国际联合研究计划, 企图组织全球的科学家协作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离不开 对地球系统要素和圈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综合观测工作的支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监测和信 息共享网络。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建设, 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 进行长期的监测, 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 变化, 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始建于1988 年, 在中国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 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年在CERN 的基础上, 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始建立中国国家生 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N) , 目前已经遴选出了53 个台站, 开始对农田、森林、草地( 含荒漠) 和 水体( 湖泊和海湾) 的动态进行观测研究, 该网络必将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角度, 讨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对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从生产、生活和生态关系角度对人地关系进行阐述,并构建了新的土地可持续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土地可持续层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的具体指标进行详细梳理和分类归纳,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和已有相关研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建立了包含生产集约、生活和谐、生态平衡3个维度的中国土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最新趋势,从产权安全、性别平等以及城乡协调等角度对未来指标设计及数据监测更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48,自引:8,他引:40  
陈述彭 《地理科学》2001,21(3):193-197
20世纪我国地理学的成就是空前辉煌的,奠定了现代化的科学基础,21世纪面对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把全球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对地观测技术系统的进步和时、空分辨率的提高,已使全球化同步动态监测成为现实,“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提高了对城市化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再认识;增强了地理战略决策和参予工程规划、设计的能力。地理学本来就是取法自然、又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学科,从来就很注重探索时间规律与空间格局及其转换,通过全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21世纪的地理科学、必将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普及,人类生存的地理空间环境也受到了网络化影响,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环境。论文基于问卷调查法,以大连市为例,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调查区虚拟空间环境下的城市人居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空间环境对城市人居活动的影响日益突出,并与现实地理空间下人居活动存在一定的补充与替代性;在各区层面上,居民的网购频率、网购花费、远程工作和学习频率、以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联系等人居活动的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相似文献   

13.
1991年6月3~6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工艺学院召开了以《遥感:为地球管理服务的全球监测》(这里指的是全球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命名的第十一届地球科学和遥感国际例行会议。之所以选择这个名称命题,是出自于全球生态学问题日益增加的急迫性和分析遥感可能性的必要性,以便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全球变化预测提供所需的信息。由于《地球科学和遥感国际会议(IGARSS91)主要在地球科学和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以及国际无线电科学协会(URSI)支持下召开的,因此有关研究被动和主动遥感方法及应用的报告却成了大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乡村人居环境是城乡复合人居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人地关系的综合体现。本文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理论框架,结合独立性权重法和回归分析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测度,深入剖析人居环境弹性形成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离湖区越近弹性形成值越高,离湖区越远弹性形成值越低,呈现“内高外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以灵活性、适应性和反应度测算结果为依据,将洞庭湖区的弹性形成水平从空间上划分为3个环带:华容—临湘环带、澧县—平江环带和石门—赫山环带。(3)乡村人居环境弹性形成受到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突变、延续、转型等,产生正负作用,从而形成或不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弹性。结合洞庭湖区不同环带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等差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出相应的策略,在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发展过程中,增强乡村人居环境地域系统的监测、预测和抗扰动能力,不断提升弹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理学科"十五"重点项目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学科在"十五"期间拟确立6个优先资助领域: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过程和环境效应;水、土资源形成的理论及其合理利用;环境演变、灾害形成与污染防治;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地观测技术、遥感理论和探测机理及空间数据分析建模.并侧重在多空间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土地)质量变化;多尺度陆地水循环;冰冻圈动态变化研究;城市化、区域理论与方法研究;对地观测技术、遥感理论与探测机理研究等方面集中设立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6.
马延吉  艾小平 《地理科学》2019,39(3):487-495
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内、外两个角度研究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发展趋势良好,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研究期内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结构,即长春市水平高、其它地区水平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中东部高,西部低”。研究期内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低于黑龙江省,2015年后高于辽宁省;相较辽黑两省,吉林省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理研究》2005,24(3):487-487
2005年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2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共同组织发起。会议共设有4个中心议题: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战略。这次香山会议,得到了徐冠华院士、叶笃正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大力指导,得到了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积极响应,叶笃正院士、施雅风院士等60多位活跃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3月19-23日,信息社会世界峰会2018年度论坛在日内瓦举行,会议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联合国机构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国际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的2500多名信息和通信技术专家和代表参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与共享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雪铭  田深圳 《地理科学》2015,35(12):1495-1501
人居环境是与人居活动、人居文化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总结了国内学者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尝试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尺度进行划分,对不同地理尺度下人居环境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以及人居环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向日益综合化、系统化、微观化;人居环境的资料搜集、数据获取、模型方法日益现代化、信息化、虚拟化;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概念并不统一、人居环境的过程与机理研究不足。据此提出了未来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研究动向及前瞻趋势。  相似文献   

20.
自地球系统进入人类世,要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学研究需要进入一个大尺度、定量的和可预测的新时代。生态学观测技术的革命和科学数据的长期积累是实现生态学研究跨时代发展的必需。生态系统的通量观测技术是生态学观测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然而,全球规模的通量观测事业的独特优势和潜在价值仍未被充分认识。回顾全球气象学观测事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社会的科学贡献,很好地启示我们再认识通量观测事业的科学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