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张文 《地理教学》2010,(6):9-12
一、课标要求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春富 《地理教学》2012,(23):41-42,4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能够分析判读相应的气候类型;了解三圈环流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3.
翟立群 《地理教学》2013,(14):14-15,40
正一、引言单圈环流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大气环流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习三圈环流形成、理解并把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征的重要知识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单圈环流指的是赤道地区大气受热上升,于高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北极冷却下沉,于极地近地表流向赤道地区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其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2,(11):20-22,8
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本条标准,教学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  相似文献   

6.
杨爱国 《地理教学》2013,(18):17-18,30
正一、基础过关1.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出全球性气压带与风带,并完成下表。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风带90。S60。S30。S30。N0。60。N90。N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该图及下表的设计只是让学生选填部分重点的气压带与风带,没有让学生每个都填出,这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容量,同样可以检测出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典型例题1引导学生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灵活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7.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3,(22):40-41,52
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新课标高中地理四种版本教材必修第1册都安排有"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人教版P32、中图版P38、鲁教版P38、湘教版P48,各版本图名不尽相同)。透彻分析、解读该图,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又能为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注重知识铺垫——为有效析图扫除障碍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气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往往是学生的知识盲点,高中教材也不涉及,而它恰是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解读许多热力环流变式图时遇到困惑或障  相似文献   

9.
翟军 《地理教学》2012,(19):30-3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目的内容,该目除正文154字,还分别设有一个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整篇内容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点的阐述又有练习反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  相似文献   

10.
金珊珊  郭迎霞 《地理教学》2016,(5):24-25,62
一、课标要求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结合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与气候的四个故事,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明确气候的主要构成要素,掌握描述气候特征方法,锻炼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地理思维。2.通过不同地理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提高地理图文资料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1.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彦  姜晓敏 《地理教学》2014,(21):27-28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一:(自主完成)1填七个气压带名称,绘出六个风带的风向。2绘出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的气流流向。3回忆南亚季风环流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教师活动一:1图解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的洋流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压和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类似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模块的学习,参与演示气压分布及合作分析讨论,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掌握简单的问题阐述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体会合作的愉悦,收获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和同学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Meteosphere软件,再现了实时的大气运动的气流、气压、云和降水等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真实中大气环流的复杂性,提出了大气环流运动既包括经向环流(即三圈环流),也包括纬向环流的观点,将气象科学新发展与中学地理教学相联系,突破了中学传统教材与教学  相似文献   

15.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徐亚辉 《地理教学》2011,(20):11-12,7
一、复习导入——发现问题 活动一:展示学生作业“冬至、夏至、春秋分日以北极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投影图”m并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下垫面因子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云  钱永甫 《地理学报》1996,51(3):230-239
本文用球带范围的耦合模式,研究了地球从均一陆地地表有海陆分布,全球陆地从平坦到真实地形,陆地从一类土壤到几类土壤并存过程中大气环流的演变和气候变化状况。发现没有海陆分布时气候要素场呈纬向带状分布,大气中流场和风场表现为三圈环流和行星风系特征,当有海陆分布后,北半球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环流形势均具有和海陆分布相一致的纬向两波结构,海陆分布是形成现代大气环流格局的根本因子,高原地形使高原上的空的气压系统  相似文献   

18.
胡海侠  吴祺 《地理教学》2011,(13):17-20
洋流的成因和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历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洋流的成因并非孤立的,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密切相关,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及季风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地理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9.
李卫 《地理教学》2012,(21):42-43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理性思维尚未完善,一些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比如说气压带、风带有关知识,海陆热力差异,撒哈拉沙漠的成因等,《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的探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又常常被学生提及,如果处理不得当,课堂就会陷入被动局面,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改变传统的以"三种假设"导入单圈环流的教学方式,把热力环流原理直接应用到全球范围形成单圈环流,之后逐步考虑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分别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