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模拟人工授精、组织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青蟹精子塞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青蟹精子塞为雄性精液和雌性纳精囊开口处的分泌物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反应的产物,它们在短时间内从液态变为胶状结构,证明了精子塞是雌雄蟹的共同产物。雌雄蟹形成的精子塞的作用是,将精液颗粒、精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部分精荚被拉伸破裂;有助于防止后续的雌雄交配,保护或保持精荚的完整及具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2.
甲壳动物十足类精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十足类甲壳动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很多,国内许多学者如林勤武等1991年,堵南山等1987年、1988年、1992年、1995年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和形态学方面,而对精荚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仅见王群1996年、王兰1996年、邱高峰1997年的报道。精荚又称精包,它由输精管上皮细胞分泌物包被精子而形成,在交配时通过阴茎或交接器输送到雌体纳精囊内或腹部的腹板或刚毛上。精荚在精子被转移到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十足目精荚形成过…  相似文献   

3.
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交配的成熟雌性亲虾和脱落精荚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精荚破裂处理、不同基础液释出精子、不同保存时间的脱落精荚和不同授精密度进行凡纳滨对虾的人工授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脱落精荚的精子在生理功能上是成熟的,可以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发育正常并孵出无节幼体。网搓法进行精荚破裂处理对精子损伤较少,人工授精的效果比研磨法好;用生理盐水作为基础液释出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的效果比海水略好;精荚冷冻保存时间越长,其人工受精的效果越差;凡纳滨对虾的精子不具鞭毛,没有运动能力,人工授精的卵子受精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子在水中的密度,增加精子密度可获得较高的无节幼体产量。  相似文献   

4.
在浙、闽沿海已广泛进行青蟹人工育苗养殖,北方沿海正在进行生产性育苗试验。现将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人工育苗中亲蟹的选育、幼体的孵化和培育等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育苗的亲蟹于1995年10月份由福建空运而来,体长与体宽均在8.5cm和11cm以上,体重180g以上。经水泥池内越冬育肥至1996年5月份,选择合乎要求的亲蟹进行育苗试验。2 实验结果2.1 亲蟹的选择与饲育亲蟹应选择体重200g以上,体长在12cm以上,肢体健全无外伤且经受精、卵巢发育成熟的雌蟹。蟹壳两侧充满卵粒,阳光下观察前侧缘附近不透光,甲壳呈红色或鲜…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家系建立及不同家系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建立过程中,我们采用定向交配对子代进行选育的方法.采用4种中国对虾人工授精方法,即整个精荚移植、精荚切块移植、输精管移植和精液移植,共进行了155例雌虾的人工授精实验,有108尾雌虾成功产卵并孵化出仔虾,成功率为69.7%,建立了101个全同胞家系和29个半同胞家系.在受精卵孵化、育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不同家系幼体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受精率、孵化率、存活率以及初期生长在4个实验组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对其他家系之间的比较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说明不同家系在早期的生长中,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在养成阶段,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在生长上表现出差异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纳精囊精子顶体酶活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体酶是精子顶体部特有的胰蛋白酶,其在顶体反应、精子和透明带的结合及穿透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测定精子顶体氨基化酶活力方法来测定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精子的顶体酶活力.据测定,青蟹纳精囊精子项体酶活力分别为3.566 μIU/10^6和4.248 μIU/10^6.青蟹精子顶体酶活力和用同样方法测定的其它物种(如猪、人、马)相比较低.这反应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精子顶体酶活力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也反应青蟹纳精囊中精子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这种精子活力抑制方式可能有利于精子在纳精囊中的长期存活.本实验结果也说明,临床应用的顶体酶测定方法也可以用于蟹类精液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于1988—1989年,对中国对虾的成熟精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精子系单一棘突类型,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构成;精子没有尾部,缺少线粒体,不主动运动。比较了来自雄虾体内和雌虾纳精囊内精子的相异之处,发现:(1)雄虾体内精子较粗短,棘突有螺旋结构,而雌虾纳精囊中的则相反;(2)雄虾体内精子核后细胞质带结构更完整,而雌虾纳精囊中精子核后细胞质带囊泡发达并常与质膜融合发生胞吐现象;(3)雄虾体内精子核膜比雌虾纳精囊精子核膜完整;(4)雌虾纳精囊精子的环状片层结构更发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雄对虾交配能力和精荚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7年对中国对虾雄对虾交配能力进行实验观察;于19941995两年进行补充实验。结果证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保持雄对虾的相对数量而且有充足雌对虾供交尾选择的情况下,中国对虾雄对虾在一个交配季节中的自然交配能力可达到3—4次;交配后生成新的精荚并再次发生交配的平均时间约为3d,但部分雄对虾交配次日即可生成新的精荚并再次发生交配行为;雌雄性比5:1和2:1对雄对虾在整个交配季节中的累计平均交配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在交配盛期,雌雄5:1实验组的累计交配率为2.6次,而21两个实验组的累计交配率只有1.13和1.43次,说明较多可供选择的雌对虾的存在,对雄对虾在一定时期内的交配能力和精荚再生可能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特殊分化类群,具有复杂的雌雄交配行为。其精子要经过包装、转运、储存和释放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最终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头足类精子包装、转运和储存过程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头足类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精子基本储存单元—精荚的形成过程,及精荚各部分结构在精子转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较了精荚放射过程和精子囊在雌性身体的植入方式,分析了产生不同植入方式的原因;探讨了各种头足类精子进入雌性纳精囊及在其中的储存机制。剖析了目前关于头足类精子转运、储存和利用等相关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论文旨在揭示头足类独特的繁殖和进化机制,为提高其人工繁育效率,有效开展资源增殖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繁殖模式的分子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乌贼自然资源日渐衰退,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需要对金乌贼的繁殖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本实验在青岛海域采捕活体金乌贼成体22只,进行室内繁育。根据形态学判定参与受精产卵雌性有2只(F8,F18)雄性18只。为了进一步探索金乌贼的繁殖模式,对雌体F2纳精囊处交配后留下的精荚中的精子进行了微卫星DNA标记检测,发现至少2个雄性参与交配行为;同时,随机选取子代幼体87只,利用8个DNA微卫星位点进行亲权鉴定。结果表明:F8个体是42只幼体的母本,而剩余45只的母本是F18,由F8产卵孵化的幼体潜在父本是M4和M5,由F18产卵孵化的幼体潜在父本是M12和M13,每一个雌性可能与至少2个潜在雄性交配并受精。分析结果显示金乌贼繁殖模式存在一雌多雄关系,为科学维持和保护原种基因库,有的放矢地进行繁育、增养殖和人工放流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兰伯隆  孔芳 《海洋与湖沼》1993,24(1):114-120
于1989年11月9日—12月10日,在山东莱州市东方红盐场养殖分场亲虾越冬室内,对35尾异常交配雌对虾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交配行为能引起对虾各种疾病,导致亲虾群体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提出在人工越冬亲虾交配季节,应及时将已交配的雌虾选出单独培养,同时在越冬的早期水温较高时,不宜在已交配雌虾池内搭配雄虾。  相似文献   

12.
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仔蟹对海泥和泥沙底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各种粒径的沙底(粒度0.06~2.00mm).其原因可能与海泥和泥沙底质在流动海水中物理稳定性高于沙砾有关.通过以埋栖选择性和相对埋栖率为指标考察了大眼幼体和仔蟹的栖息方式,发现白昼大眼幼体埋栖在底质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夜间,也高于仔蟹;夜间大眼幼体栖息方式与仔蟹差别不明显;并发现大眼幼体栖息方式存在着昼夜差异和昼夜节律性.这揭示了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对底质的选择性和在底质上栖息的方式表现出对FTT机制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巨螯蟹属在我国东海为首次记录。记述一种巨螯蟹(原名高脚蟹)。  相似文献   

14.
A study was made on the polyculture of the red algae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Chang et Xia f. Liui Zhang et Xia, f. nov. , the shrimp 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 and th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Forskal) . The photosynthesis of the algae produces the oxygen on which the shrimp and the crab breathe. The algae are the reproductive place of the organism for the food of the shrimp and the carb, also is the shelter of the shrimp and the crab. The shrimp and the crab regard the algae as the vegetable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0 .4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11月出现 2次感染高峰 ,分别为 9.7%和 2 0 .4 % ;最低感染率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和 3月 (均为 2 .0 % )。感染强度为 1~ 5 ,多数为 1(占感染个体的 83.2 % )。贻贝所感染的豆蟹的性别及感染强度与宿主的大小有关。小个体贻贝仅见雄豆蟹感染 ,绝大多数雌豆蟹见于壳长大于 2 cm的贻贝。未发现同一宿主体内同时感染 2只或以上的雌豆蟹。在调查的 15个月中 ,有 11个月被感染贻贝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贻贝 ,且雌豆蟹对宿主肥满度的影响大于雄豆蟹  相似文献   

16.
锯缘青蟹幼体性分化的解剖学及组织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琼武  李少菁 《台湾海峡》1994,13(3):284-289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背甲宽×长为2.3×1.5cm的幼蟹,其上部性征已开始发生分化,雌性个体腹部宽度增大,副性征也有胆显的差异,在雄性个体腹足呈单肢型而雌体呈双肢型。但是,在幼蟹生殖腺仍见不到组织学上的差异。腹部肢是分辨幼蟹性别是为直观,适宜的指标。本文还讨论了青蟹两性生殖系统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血卵涡鞭虫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镜和电镜对2005年9月浙江三门湾地区某养殖场发生的养殖锯缘青蟹规模性死亡病蟹进行观察,并对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蟹蟹体消瘦,肌肉白浊,头胸甲内可见大量乳白色液体,血淋巴细胞的量急剧减少,代之以大量寄生原虫,该原虫在病蟹的肝胰腺、鳃、心脏、肌肉等部位大量寄生,引起这些组织发生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乳白色液体及病变组织内可见大量寄生虫体,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宿主表现的症状,与血卵涡鞭虫相类似。采用Small等^[5]的血卵涡鞭虫ITS特异引物,扩增出分子量为300bp左右的条带,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及序列相似性比较,确定该寄生原虫为一种血卵涡鞭虫Hemntodinium sp。血卵涡鞭虫是海水甲壳类的重要病原寄生虫,我国尚未有该寄生虫病的研究报道,文中首次发现其在养殖锯缘青蟹中的寄生,为靳一步研究该寄生虫病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is a delicacy for subsistence consumption in fisher communities and tourist hotels in the coast of Kenya while export demand to markets in China and Japan is expanding and provides competitively higher prices. Crab exploit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he mangrove forests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refore threatening the capture fishery. The preferred market size crab has consistently decreased from more than 1 kg two decades ago to the current size of 0.5 kg therefore posing both management and livelihood threat to the critical ecosystem (mangrove) and coastal populations. To meet the increased tourist and export demand and provide surplus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while conserving the critical crab ecosystem, small-scale aquaculture has been initiated in the concept of silvofisheries. Initial culture methods have targeted sub-adult crabs of 150–350 g for culture to market size (>0.5 kg) in drive-in cages and pens (mud crab fattening). These technology attained survival of between 50 and 70% and a market price of 5 dollars per kilogram. However, research is ongoing to assess viability of stocking juvenile seed crabs directly in ponds as practised in South East Asia (SEA) as opposed to stocking of sub-adults in drive-in cage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eas, crab capture fisheries in East Africa have limited management and enforcement frameworks/capabilities within the wider regional fisheries policies. Also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wild mud crab resources and suitable management options to avoid over-exploitation as observed in SEA. The double-edged demand (wild market size capture and juvenile capture for aquaculture) for mud crabs in addition to mangrove degradation are likely to cause great challenges to stock exploitation and livelihoods of the coastal people dependent on the resource. This review paper provides an inside onto the tradition, trends and op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mud crab capture and culture in Ken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