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强地震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新  孙加林  张晖 《地震》2010,30(1):90-97
本文对四川地区1923年以来5.0级以上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中强地震经历了4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活动, 中强地震具有16年的准周期活动特征, 平静期持续5年左右, 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开始, 研究区将进入第5个活动周期, 其可能的持续时间为2024年前后。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 5.0~5.9级、 6.0~6.9级、 7.0~8.0级三个档次的地震事件的平静间隔均达到统计时段的历史之最, 三个档次地震的平静均被汶川8.0级地震直接打破, 中强地震超长平静是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显著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也大范围造成破坏.该地震发生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趋势具有一定的影响,汶川8.0级地震后,相隔不到1个月,2008年6月10日内蒙古阿荣旗发生5.2级地震.本文针对汶川8.0级地震、阿荣旗5.2级地震后东北地区中强震(浅源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分析了东北地区深浅源地震的发震机理,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作了龙门山断裂带上2001-2007年每年ML3.0地震分布图和2008年1月至5月11日3级地震分布图,发现2008年1月至5月11日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3级地震距离5月12日8.0级地震震中较近且较多;除2005年外,其他年份3级地震离8.0级地震震中较远;8.0级地震附近2008年2月14日和2月28日分别发生的3.7和3.8级地震,是该地2005年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说明8.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活动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紫坪铺水库库区12个地震台站2009年记录的857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1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显示库区有3个地震相对集中区域,在各个集中区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与已有的汶川8.0级地震前库区地震精定位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汶川8.0级地震后库区地震相对集中区域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十五"数字测震台网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并成功地经受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考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后至5月31日,陕西测震台网速报地震669个,其中在地震速报规定范围内速报5级以上地震11个。在应对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地震(Ⅰ类速报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Ⅲ类速报地震)及余震序列时,两个主震各种速报参数偏差全部符合地震速报规定对相应类别地震速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汶川县8.0级地震前给出的趋势异常,即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和苏门答腊—中蒙交界地区M≥7.7级地震震中南北往返迁移等。文中根据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特点,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志着自2001年至今形成的M≥7.7级地震活动组结束。但是,中国大陆未来3年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鉴于特定区内的地震活动特点,文中指出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可能是华北地区未来发生大震的震兆。  相似文献   

8.
李秋香 《地球》2012,(5):89-93
2004年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2005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8.7级地震、2006年爪哇岛附近发生7.2级地震、2007年秘鲁发生8.0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2009年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8.0级地震、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强震……今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8.6级地震,4月12日墨西哥接连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人们感觉近几年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无怪乎网友戏称地球已  相似文献   

9.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空间、 时间尺度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并以此分析了其后我国大陆的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呈现为100年左右丛集性时间过程, 具有地震平静、 地震丛集、 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和丛集发生后的调整等时间特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 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时段。20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7级强震的时间活动过程明显受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时间进程的影响, 在8级地震活动的1900—1955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不显著, 而在8级地震平静的1956—2000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清晰; 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 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 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 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地震带8级地震活动图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地震带8级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图像及其成对性、重现性特征;对近代25次8级地震发生前几年地震活动异常图像进行了震例总结。并对1~5年内本带的强震活动趋势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危险区,其中之一的仙台东侧近海,对应发生了2011年3月11日仙台9·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地壳形变与强震地点预测问题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在森  武艳强 《地震》2012,32(2):8-21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震前GPS资料所反映的孕震特征的分析, 对地壳形变资料应用于孕震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中在最近几十年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分析, 并对比了中外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科学思路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 对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断层带区域孕震形变场特征进行分析, 强调孕震过程地壳形变的认识模式需要从孕震断层拓展到区域甚至更大区域, 并需从多尺度地壳形变时空过程来认识强震孕震形变动态特征, 进而获取强震预测判据。  相似文献   

13.
大震前水氡同步异常变化及其预测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6.6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0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青海、甘肃以及四川北部地区部分水氡观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些测点的观测资料存在同步或准同步的变化,而且变化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共和地震前,距震中越近的测点,出现的趋势性异常所占的比例越高,异常时间越早。昆仑山口西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更长,多数异常点距震中更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点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兴海地震个别测点出现异常。汶川地震的异常的同步性更好,而且多数测点的同震效应非常明显。这些地震的异常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有些是在地震前恢复,有些是在地震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强震短临前兆的HRT波模型,和用HRT波模型分析强震前地电观测资料预测未来强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方法。用HRT波模型分析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红格地电台的记录资料,提取出了汶川MS8.0地震前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2010年山西河津4.8级、2009年原平4.2级和青海6.4级地震前,山西形变台网在水管倾斜仪、伸缩仪和体应变观测资料中出现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总结震前形变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6.
山西洪洞8级地震形变遗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山西临汾盆地霍山山前存在一系列地震形变遗迹,初步研究认为是公元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产物。 本文对所发现的形变遗迹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对1303年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强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 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 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结果发现, 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西方向离子温度明显升高, 震前4天(5月8日)VLF磁场低于200 Hz的频段范围频谱在震中2°以内有明显突升; 智利地震前9天(2月18日)震中北东方向离子温度有剧烈扰动, 震前4天(2月23日)VLF磁场100—160 Hz频段范围内出现突升; 海地地震震前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 但地震发生当天(震后约4—5小时)的Ti, 40—160 Hz频段电场频谱, 以及120—480 Hz磁场频谱均有明显突升, 应为地震发生后能量释放所引起. 分析认为, 不同地震由于发震机制等各种情况的不同, 其地震前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本文研究的异常变化是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引起的, 但在数据处理中已尽可能排除了太阳、 地磁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经验吻合, 因此本文发现的异常可能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8.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戴君武  王艳茹 《地震研究》2012,35(2):282-287
采用统计拟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的分布特点,依据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与烈度、人口、GDP和损失的拟合关系,提出了基于人口、地震灾害损失、GDP等因素的3个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快速评估模型,并利用宁洱地震数据验证经验公式的可行性。震后恢复工程资金分布特点及资金评估经验公式对未来地震进行恢复重建规划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前紫坪铺水库小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域和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2000年1月1日~2008年5月11日紫坪铺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该区域小震活动持续,地震活动水平为M_L2~3,自2005年9月紫坪铺水库蓄水以来,特别是2008年2月地震活动明显增加,但从长期的序列来看,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仍在区域地震活动的正常起伏范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近3个月内,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差值△σ_(app)普遍大于0,计算得到的视应力总大于其拟合值.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于低应力区,而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差值分布在震中以东地区,局部出现视应力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