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届全国化学地球动力学高级研讨会”于 2 0 0 0年 2月 1 5日至 1 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主任郑永飞教授负责组织并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地调院等国内 1 5家…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气生成理论(生物气-低熟气成因、海相有机质和煤系气源岩高演化阶段生气潜力)、大气田成藏过程示踪研究(海相叠合盆地深层、陆相深层砂岩和火成岩大气田)、非烃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CO2等H2S)、非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天然气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这些研究进展丰富了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促进了中国大气田的发现。但是随着中国天然气勘探向复杂地质环境区域、深部层系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发展,地质条件下全过程天然气生排运聚地球化学模型、深部天然气生成和运移及成藏地球化学、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等是今后天然气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然气田CO2储存容量初步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延锋  李小春  方志明  白冰 《岩土力学》2006,27(12):2277-2281
地下储存可有效地减少人类生产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从而缓解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天然气地下储存工程为CO2的气田储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天然气田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和巨大的储存空间,往往已建有管道、钻井等基础设施,可以大大降低CO2储存成本。根据中国各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勘探资料和天然气资源评估结果,中国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气田可以储存约304.83×108 t CO2,相当于2002年全国CO2排放总量的9.2倍;其中已探明天然气资源所对应的CO2储存容量为41.03×108 t CO2,相当于2002年全国CO2排放总量的1.2倍。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深层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应用含油气系统模拟方法重新进行了评价,深层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14×1012~1.71×1012m3,中值为1.42×1012m3。烃类气和CO2气具有分区分布的特点,其中断陷西部为CO2气富集区,断陷中部为CO2气和烃类气混合气区,断陷东部主要为烃类气富集区,局部为CO2气富集区。烃类气的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分布的控制,高含CO2气的分布主要受火山岩和基底大断裂的控制。综合评价认为长岭断陷可划分5个勘探区带,Ⅰ类有利区带1个、Ⅱ类较有利区带3个、Ⅲ类非有利区带1个,其中Ⅰ类和Ⅱ类区带是下一步勘探部署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德生 《地质论评》2004,50(3):243-247
黄汲清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构造学者,亦是我国当代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开拓奠基人之一。早在1938年,他已在四川盆地展开了石油天然气的调查工作,发现了隆昌圣灯山气田,并细测了威远气田的地质构造。在《地质论评》第3卷上发表了“钻探四川油田之我见”一文。我和黄汲清教授是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重庆认识的,他是前辈学者,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我是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后辈学生。  相似文献   

6.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38-138
2004年11月27~2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在兰州举行了以“非生物(无机)油气成因和资源前景”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科院、中石油、中石化和有关高校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组织得短小精干,会议气氛热烈,学术报告精彩纷呈。戴金星院士做了题为“中国天然气发展趋势与地质理论”的报告,指出中国天然气工业从贫气国正走向产气大国,中国天然气勘探理论从一元论发展为多元论。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对该区不同气田、不同层段的72个天然气样品,开展了化学组分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天然气存在迥然不同的分布差异:西南区块(XY1-1S/XY13-2构造),浅层天然气中CO2含量高,天然气成熟度总体也较高,而中深层天然气中CO2含量很低,天然气成熟度也相对较低;东北区块(XY1-1/XY13-1构造),浅层天然气中CO2含量总体较低,天然气成熟度也较低,但是中深层天然气中CO2含量总体较高,天然气成熟度也相对较高。根据天然气系列地化特征,结合底辟活动的分析,提出东方区受底辟影响的低能量区和高能量区具有截然不同的天然气充注成藏模式:①西南区块(XY1-1S/XY13-2构造)远离底辟核心区,属低能量活动的底辟波及区,受底辟活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早期低CO2含量、低成熟天然气沿小断裂或裂隙输导体系运移到中深层的黄流组、梅山组聚集成藏。由于底辟能量较低,中深层早期形成的气藏得以完整保存。后期,烃源岩生成的高CO2含量、高成熟天然气沿着底辟活动产生的断层向上运移至莺歌海组浅层聚集成藏。浅层和中深层天然气输导体系可能存在一定差异;②东北区块(XY1-1/XY13-1构造)处于底辟核心区,属高能量活动区,多期强烈的底辟活动形成深大断裂,为天然气的快速运移提供通道,使得早期在黄流组、梅山组中深层聚集的低CO2含量、低成熟天然气遭受破坏,向上发生再次运移至浅层莺歌海组聚集成藏。后期高CO2含量、高成熟天然气主要充注中深层。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复杂的分布特征,为莺歌海盆地不同领域,尤其是中深层高温超压领域低CO2的优质天然气勘探提供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壳源型非生物(无机)成因CO2运聚成藏机制独特、分布规律复杂、资源规模及潜力巨大,根据目前勘探及研究程度,其CO2资源量逾万亿立方米,勘探所获地质储量超过2000亿m3,居中国探明CO2地质储量之首,在世界范围亦是罕见的,故具有颇大的资源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CO2具明显的多重性,其不仅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中,而且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温室气体,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这种储量规模巨大的CO2资源,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建设,这是目前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煤层甲烷)是一种以煤为生气源岩,又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的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成分主要是甲烷,和常规天然气类似。中国作为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七五”、“八五”煤层气资源评价成果,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目前煤层气的勘探方法主要采用地面钻井,其程序和常规天然气勘探方法类似,主要区别在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概况 资源前景是制约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速度最基本的因素。据原石油工业部及地矿部专家对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天然气资源前景的研究,一致认为: 1、在我国不同地质时期,在所有大、中型盆地,以及一些小型的盆地中都具有良好的成气条件。 2、由于中国宏观构造结构的复杂性,一些大型盆地,往往包含几个构造层次的叠合,我国天然气具有多源、多阶段、多类型、多层次的特点。 3、由于构造、沉积环境及成气史的不同,纵向上可归为四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可划分为四个含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油气地质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 0世纪世界开采了 115 0亿t石油 ,64万亿m3 天然气 ,如此大量的油气开发是与油气地质的新理论出现并应用于勘探密切相关。 19世纪 70年代出现海相生油论 ,2 0世纪一直在发展和完善 ,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起了重大作用。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形成的陆相生油理论 ,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999年产油 1.60亿t,使中国从“贫油国”而成为世界第五产油大国。2 0世纪 4 0年代煤成气理论形成 ,使勘探天然气理论从仅与腐泥型源岩有关的“一元论” ,发展于既与腐殖型煤系源岩也与腐泥型源岩相关的“二元论” ,促进了天然气工业大发展。世界产气第一大国俄罗斯探明天然气储量 75 %是煤成气 ,中国近期天然气储量大幅度增长是以煤成气为支撑的 ,2 0 0 0年全国气层气储层的 64%是煤成气。天然气水合物是非常规气 ,较一致估计资源量在 2 .0×10 16 2 .1× 10 16 m3 ,相当于当前已探明的化石燃料总含碳量的 2倍 ,被认为可能是 2 1世纪的替代能源 ,潜力大。但由于地质的、成藏的、富集的、开发的和环境的诸多问题未深入研究或有待解决 ,目前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选择田河气田作为研究实例,对气田东、西部天然气进行系统的天然气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合气田成藏的地质背景,认为和田河气田具有较好的水溶气运移成藏地质条件和明显的水溶气运移地球化学证据,提出了天然气是水溶气成因的新观点。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大量溶解于水,在压力的驱使下,水溶气自寒武系运移至气田东部圈闭,然后再由气田东部的高压区沿不整合面往西部的低压区运移。根据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横向变化特征,提出了ln(C1/C2)、ln(C2/C3)、CO2/CH4、CH4/N2、N2/C2H6等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水溶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新指标,对研究天然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CO2地质埋存关联技术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春  方志明 《岩土力学》2007,28(10):2229-2233
CO2地质埋存是减少CO2净排放量的有效措施之一。CO2地质埋存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有十几年的研究历史。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CO2地质埋存的技术现状进行调查。CO2地质埋存过程主要包括3个要素:从发电厂或者工业生产过程中回收CO2;将CO2运送到埋存场地;CO2注入与埋存。其中的很多技术在现有工业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行业中已经存在。对我国现有工业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行业中涉及到的CO2回收、运输以及注入与埋存等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国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我国CO2地质埋存技术现状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尤其是在CO2回收与注入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矿产资源,据估算其资源量是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两倍。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大突破。基于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煤炭总量理论产气量法、天然气水合物体积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体积法等三种方法,首次估算了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资源量,这对于评价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部东方1-1、崖城13-1和乐东等气田具有CO2含量高的特点,每年从生产出的天然气中分离出大量的CO2。为了减少CO2在大气中的排放,考虑在莺歌海地区选择合适的盐水层埋存体,拟进行CO2地质埋存示范工程。根据CO2在盐水层中的各种埋存机理,并考虑盐水层构造特征对CO2运移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较为准确的CO2埋存潜力评估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筛选出的5个备选盐水层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各盐水层埋存潜力巨大,都远远大于示范工程期限内预计的CO2埋存总量,并可将这些盐水层作为将来海南省及临近广东省人为CO2的埋存场所。南海西部东方1-1、崖城13-1和乐东等气田具有CO2含量高的特点,每年从生产出的天然气中分离出大量的CO2。为了减少CO2在大气中的排放,考虑在莺歌海地区选择合适的盐水层埋存体,拟进行CO2地质埋存示范工程。根据CO2在盐水层中的各种埋存机理,并考虑盐水层构造特征对CO2运移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较为准确的CO2埋存潜力评估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筛选出的5个备选盐水层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各盐水层埋存潜力巨大,都远远大于示范工程期限内预计的CO2埋存总量,并可将这些盐水层作为将来海南省及临近广东省人为CO2的埋存场所。  相似文献   

16.
《探矿工程》2009,(2):54-54
新华社2009年2月16日消息大庆油田最近成功完钻了深度达到6300m的天然气探井“古龙1井”,从而创造了油田开发50年来钻井深度的新纪录。“古龙1井”位于大庆市辖的肇源县境内,由大庆油田钻探钻井一公司70163钻井队施工。其设计功能是进一步探明松辽盆地古龙断陷带的地质情况,寻找新的天然气资源。  相似文献   

17.
塔北,塔中天然气中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O2是塔北,塔中天然气中常见的非烃组分,各油气区内的天然气中CO2的δ^13C值尽管有判别,但其表征的成因意义基本一致,塔中天然气中的CO2可能存在两种来源,一种来源于烃源岩岩石和矿物及胶结物分解;第二种来自二叠纪火山活动过程中的脱气,轮台凸起的构造单元上油气藏(除雅克拉外)中CO2来自库车坳陷T-J陆相烃源岩中有机质转化,东河塘天然气CO2来自寒武-奥陶海相碳酸盐岩岩石分解及泥岩中碳酸盐矿物分解。  相似文献   

18.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长江和古淮河沉积覆盖全省面积的32.6%,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天然气(通常称为浅层天然气)十分发育。第四系天然气主要为生物分解的甲烷气,气层埋深浅,易于开发利用。上第三系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有生物分解的有机气,也有非生物成因的无机气,周庄气田和溪桥气田分别是2种不同成因类型气田的代表,它们的赋存状态反映了上第三系天然气的一般地质特征。展示了江苏具有广阔的浅层天然  相似文献   

19.
左汝强  李艺 《探矿工程》2017,44(10):1-17
阿拉斯加北坡(ANS)永冻带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该地区是美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开发的特定目标之一。自1970’年代起,美国先后研发的PCB和PCS天然气水合物保压取心器应用于DSDP、ODP、IODP和ANS。第一口旨在研究阿拉斯加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冰1井于2004年初完成。该井虽然没有钻遇到水合物层位,但是许多新开发的技术,如北极钻井平台、移动式岩心实验室、智慧钻井等成功地获得了应用。艾尔伯特山1号研究井于2007年2月顺利地钻至914 m,全井取心率85%,并进行了测井和运用组合地层动态测量仪对井下压力测试,完成了全部预期研究目标。对“自然产生的”和由“油气钻采工业诱发的”与水合物相关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后者主要分为3类,即穿越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穿越天然气水合物深部油气开采及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生产。对天然气水合物,特别是运用CO2-CH4置换法开采水合物的理论和实验室的研究,在美国许多学术机构和大学有成效地进行了许多年。2012年5月,康菲公司与日本国家油气与金属公司(JOGMEC)以及美国能源部(DOE)合作,运用CO2-CH4置换法,圆满地完成了Ignik Sikumi #1井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38天返排期间气体生产的30天内,累积生产甲烷气体约28317 m3 (100万scf)。该项试采工程结果表明,CO2-CH4置换法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坡区存在着有利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综合调查及钻探结果揭示南海北部陆坡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多发育在构造活动复杂地区,同时也是灾害地质因素高发区,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水合物的赋存及商业开发是极大的威胁。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多年来在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采集的大量2D、3D、浅地层剖面及多波束测深资料对南海北部水合物发育区进行海底灾害地质研究,对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灾害地质因素类型、特征、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阐述了灾害地质因素与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南海北部陆坡区天然气水合物区成矿预测、试采井布置及未来灾害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