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3类代表性土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建立标准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建立起计算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K值的修正诺模公式;在确定各个土壤参数基础上,计算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主要土壤的K值,为建立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5种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等高带状耕作、地埂、生物防冲带-绿肥、生物防冲带-苹果、水平梯地(梯田)对土壤流失量的控制作用建立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得到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P值,为建立坡耕地水土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作物经营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建立滇东北山区4种代表性作物种植类型———玉米、马铃薯、黄豆、玉米-黄豆间作对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影响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分析确定了作物经营因子(C)值,为建立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奠定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地形因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在滇东北山区坡耕地上设置18个不同坡度和坡长的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得到本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LS)的定量关系式,据此求得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坡面地形效应(LS值)表。  相似文献   

5.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危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新近建立的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测算了该区域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量,探讨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基本特征,分析了水土流失对耕地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6.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子生 《地理科学》1999,19(3):265-270
降雨侵蚀力R值是建立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通过对标准径流小区的实测土壤侵蚀量和侵蚀性降雨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出滇东北山区坡耕地降雨侵蚀力(R)的最佳计算指标为R=E60·I30,计算和分析了本区域降雨侵蚀力(R)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新兴的环境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定量测算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养分流失损失、水分流失损失和泥沙流失损失3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图是综合表示滇东北山区各个坡耕地单元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专题地图。该图表示的基本内容是坡耕地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级别、侵蚀强度、可持续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方向与措施。以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了该图。该图的编制为治理本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分类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子生 《山地学报》1999,17(2):131-135
从研究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合理利用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坡耕地的广义概念,建立了坡耕地分类系统,按此系统归并现有土地详查成果数据,得出了滇东北山区各类坡耕地数量,采用6个指标,分析了本区域坡耕地的基本特征,为研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改造利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简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介绍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已建立的土壤流失方程进行了滇东北山区基于可持续利用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壤抗蚀年限为主要指标,将山区耕地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程度分为高度适宜(高度持续)、中度适宜(中度持续)、低度适宜(低度持续)、有条件适宜(有条件持续)、不适宜(不可持续)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流失方程在山区耕地适宜性与可持续性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滇东北山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滇东北山区现状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指出了山区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和范畴,同时提出了制定滇东北山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滇东北山区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制定了滇东北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方案,并提出了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呼吸速率在12:00—16:00之间达到一天的最大值,而在6:00达到最小值,但杉木林与木荷林土壤呼吸速率在夏季呈现出不规则的多峰变化,不同季节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杉木林与木荷林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速率的目变化幅度较小,果园的最大;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经济林〉木荷林〉坡耕地〉杉木林〉果园,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杉木、木荷2种人工林用地冬季Q10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与秋季,而坡耕地、经济林与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春季的Q10值最大,秋季最小;Q10值随土壤碳质量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呼吸速率在12:00-16:00之间达到一天的最大值,而在6:00达到最小值,但杉木林与木荷林土壤呼吸速率在夏季呈现出不规则的多峰变化,不同季节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杉木林与木荷林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较小,果园的最大;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经济林>木荷林>坡耕地>杉木林>果园,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杉木、木荷2种人工林用地冬季Q10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与秋季,而坡耕地、经济林与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春季的Q10值最大,秋季最小;Q10值随土壤碳质量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确定滇东北山区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了各个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昭通盆地降雨侵蚀性与土壤可蚀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用土壤流失公式已被广泛用于坡地土壤流失量的估算方面, 而此公式中降雨侵蚀性因子 ( R 值) 与土壤可蚀性因子 ( K 值) 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必须结合各地和水文与土壤条件进行修正。以云南昭通坝区昭鲁河新泉水文站10 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分析计算了各种降雨参数的单因子和复合因子, 分别与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适合于昭通坝区的降雨侵蚀力 R 指标为Σ E· I15, 昭通坝区年平均降雨侵蚀力 R 值为 18414。同时, 根据对本区水稻土、紫色土和山地黄壤机械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分析结果, 计算出这些土壤的可侵蚀性因子 K 值。最后提出, 鉴于本区降雨侵蚀性因子 R 值和土壤可蚀性因子 K 值均较高的情况, 应加强地表植被和表土层的保护, 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并结合滇东北山区实际,确定了本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目标,制定了1997~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提出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子生  贺梅 《山地学报》1999,17(A05):75-83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并结合滇东北山区实际,确定了本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目标,制定了1997 ̄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提出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玉盛  谢锦升  盛浩  陈光水  李旭 《地理学报》2007,62(11):1123-1131
通过对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果园和坡耕地等7 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质量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转变 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 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5.6%~51.2%, 而表层0~20 cm 土壤有机碳 储量下降了45.1%~74.8%, 比底层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土壤轻组有机碳储量(0~60 cm) 下降了52.2%~84.2%, 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从13.3%降到3.0% ~10.7%, 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 有机碳损失巨大的原因主要与凋落物归还数量及质量, 水土流失和经营措施对土壤(特别是表层土壤) 的扰动引起土壤有机质加速分解等因素有关。坡耕地人为干扰最严重, 土壤有机 碳下降幅度最大。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主要与区域降水和地貌条件有关。因此, 保护山区脆弱生态环境, 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植 被恢复, 合理营造人工林, 减少耕作, 对山区土壤碳吸存、减缓大气CO2 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山区可持续开发的生态服务功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