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2007年全区人影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人工增雨工作的指示,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尽最大努力扩大人工增雨作业的面积和效益,积极拓宽人影服务,为自治区生态恢复建设和农牧业生产做好服务,成效显著。自治区气象部门在年初就对人工增雨工作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2.
(逗号前为期号 ,后面为页码数 )全区气象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1,3)…………………………………驱旱魃、缚祝融 ,人工增雨战犹酣(2 ,3)…………………………………区局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新要求 (2 ,5 )…………………………区局党组要求学习贯彻江总书记在“七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3,3)…………全区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召开 (3,3)………荒漠化是沙尘暴之母 (3,4)………………自治区政协各界人士呼吁加强人工增雨改善生态环境 (3,2 1)……………………风雨兼程二十载艰苦创业铸辉煌——兴安盟气象事业二十年回眸(4,3)……………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深居我国内陆 ,中西部地区降水稀少 ,全年降水量在 50~30 0mm之间 ,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9~ 2 0倍 ,春季多大风 ,夏季高温少雨 ,农牧区严重缺水 ,草场逐渐沙化。去年锡林郭勒盟大旱 ,造成 3万余头 (只 )牲畜死亡 ,广大牧民以及城镇居民饮水困难。同时 ,自治区中西部土壤表层受到强烈风蚀 ,草场、农田中广泛出现风蚀坑、沙丘 ,且逐年东移扩大。因水资源短缺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极大影响了中西部农牧业生产 ,从而制约自治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开展人工增雨的实践证明 ,飞机人工增雨在适…  相似文献   

4.
在自治区气象局和自治区人工降雨防雹指挥部办公室的领导下 ,由自治区气象科研所代行管理的内蒙古中部人工增雨(防雹 )基地 (以下简称中部基地 )承担着我区中部 6个盟市范围内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任务及呼市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任务。多年来 ,中部基地以为农牧业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3月9日,在呼和浩特白塔飞机增雨基地召开了2006年内蒙古中部地区飞机人工增雨协调会。自治区气象局李红宇副局长、自治区人影办、内蒙古气象科研所和北京空军司令部、空军大同指挥所等多家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机组人员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2006年内蒙古中部地区飞机人  相似文献   

6.
“今年辽宁人工增雨非常成功,特向人工增雨办、全体机组人员表示祝贺和感谢。希望发扬成绩、再接再励,为我省人工增雨、防雹事业做出新贡献,”这是省委常委、副省长徐文才6月2日的一次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陈晓梅报道:根据自治区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提高人工防雹、增雨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效益,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自治区气象局立项的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项目——新疆人工影响天气系统711雷达数字化改造工程,经过历时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秋季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甘肃秋季人工增雨天气系统的影响特征,利用甘肃省1991-200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对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甘肃省秋季天气系统特征,利用探空资料,建立了甘肃省秋季天气系统自动化“判别模型”,得出甘肃秋季降水的高空环流可分为三种类型:平直多波动型、西南气流型和西北气流型,其中降水类型以平直多波动型为主。通过“判别模型”对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的分型,结果表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天气类型为西南气流型和平直多波动型。可为人工增雨作业区域选择和航线设计提供天气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9.
甘肃春末夏初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劲松   《干旱气象》2003,21(4):41-44
利用甘肃省1991~200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对春末夏初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甘肃省的天气系统特征,利用探空资料,根据自动化“判别模型”的判别,得出甘肃降水的高空环流可分为三种类型:平直多波动型、西南气流型和西北气流型,其中降水类型以平直多波动型为多见。通过“判别模型”对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的分型,结果表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天气类型首先为平直多波动型,其次为西南气流型。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青海省气象局共同承担的国家计委“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工程建设”项目于2001年8月在黄河上游全面启动。依据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工程建设的条件及有关方面专家实地考查结果,选择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一带的10000km2作为西北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作业基地,该地  相似文献   

11.
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在古田水库建立的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包括稠密地面雨量站网等人工增雨综合监测技术系统,结合古田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外场试验研究对流云降水量、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研究表明:①试验区对流云自然降水效率平均约为1222×103m3,最大为1626×103m3;②人工催化后18~36 min,平均降水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每次作业降水量增加395.5×103m3;相对增加28.36%,最大分别增加10个百分点,为972×103m3和59.78%;③每次作业水库入库流量增加143×103m3;④综合12年(1975~1986)古田人工增雨试验和2004年古田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分析,可以认为对流云云内含水量大,有明显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2.
黄岩彬 《广西气象》2005,26(A01):26-27,41
在水库开展“蓄水型”人工增雨是当前我国水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科学界一致认为人工增雨效果应采用地面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和对云中物理量观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2004年古田水库人工增雨取得明显的增雨效果,对水库蓄水发电起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地方政府防旱抗旱发挥作用,是解决干旱缺水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从4月5日在沈召开的省人工增雨工作协调会议上获悉,为开发辽宁云水资源,增强科学防灾减灾能力、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省政府决定:“八五”期间,我省将逐年增加投资直接用于开展辽宁人工增雨和其基础设施建设。届时,我省人工增  相似文献   

14.
人工增雨作业防雹点大多建在地理位置相对较高、视野较开阔的山顶或山坡上,这样的地理位置往往是雷电袭击的主要目标。因此,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发生雷击事故的概率很高,并有部分人工增雨作业点发生过雷击事故。故而,在人工增雨作业防雹点安装防雷设施,有效保护作业人员、弹药、通讯设施等的安全十分必要。一、防直击雷装置安装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防雷设施的设计安装,应按照“全面考虑,重点突出”的原则进行。防直击雷是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保护建筑物设计安装的,重点是弹药库。文献[1]规定,弹药库的防雷应按“二类建筑”设计,即在屋…  相似文献   

15.
应用“0”域概念进行对流云防雹(增雨)作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工防雹(增雨)作业所依据的原理是成雹(增雨)机制和雹云(积云)结构特征,而作业的难题是判断作业的部位和时机。利用冰雹存在成长“穴道”的新概念,对所获取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反射率剖面(RCS)、速度剖面(VCS)及风廓线(VWP)等资料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水平风速为0的区域,即可准确判定“0”域的位置,找到冰雹成长的“穴道”,解决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中作业部位和时机的判断问题,以此指导人工防雹(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6.
武艳  孙建印  段培法  侯宜广  安迪  席琳 《气象科技》2014,42(6):1137-1142
为了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水平和增雨效率,利用2010—2012年徐州市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多种观测资料,在分析徐州地区地形特征、增雨作业习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建立人工增雨潜势分析模型,对未来12h的人工增雨潜势和临近增雨潜势进行逐步分级判断,将增雨潜势区分为两级:级别Ⅰ增雨潜势较小和级别Ⅱ增雨潜势较大,并指导人工增雨作业。2013年徐州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表明,人工增雨12h潜势预报模型和临近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基础,修改徐州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流程,提高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2 0 0 0年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已揭晓 ,由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人工增雨防雹新技术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紧密结合增雨防雹、抗旱减灾实际 ,在人工增雨防雹天气条件判断、增强指挥决策能力、科学实施增雨防雹作业、增雨防雹效果检验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该项成果经推广应用后 ,全省由于人工增雨而使年平均增水约 1 2亿立方米 ,防雹每年可挽回损失约 2亿元人民币。该项成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好评。人工增雨防雹新技术应用研究成果获省政府科技…  相似文献   

19.
人工增雨对预报服务的要求较高,由于资料传输的时效及准确性影响着预报服务的质量,根据2002年《春季人工增雨天气报告》,结合预报服务实际情况,青海省气象台研制了“青海省人工增雨天气报转换系统”,这一系统的研制对今后人工增雨期间预报人员及时掌握各站的天气情况,提高人工增雨预报服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 引言 我国自1958年8月首次在吉林省开展飞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试验以来,各地区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的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推进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 以往辽宁省飞机人工增雨是在飞机上播撒“干冰”。利用干冰虽然能有效地在过冷云中制造大量冰晶,促进降水,但是干冰的制造、保存和运输都很不方便。为此,1994年我们在“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