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海洋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属于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对象为海洋产业布局,以及海洋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海洋产业可分为传统的、新兴的和未来的三种,作者探讨了它们的内容及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80年代以海岸带、90年代以海岛为主,以后将以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为主。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方法为主,文章结合作者住长山群岛的实践,阐述了海洋开发的若干问题,提出开展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同时,要开展更广泛的海洋人文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导致浅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海洋生境被破坏、浅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资源日益衰退。传统的浅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仅限于单一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浅海湿地生态修复原理为基础,综述前人研究,提出了关于浅海富营养化修复和生物资源恢复的关键设施和技术,以期为中国退化浅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栾维新  王海壮 《地理科学》2005,25(5):544-550
从海岛区域陆海面积比较、海岛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群岛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可能性、群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群岛区域差异的特殊地理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了在群岛区域内部各海岛乡镇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海洋水产业、海上交通运输及财政投资上的差异。认为,①技术进步是改善海岛区域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②政策是形成海岛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资源要素对群岛区域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④区位条件对海岛的影响在加剧。研究结果对指导长山群岛区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谋求把区域发展的理论应用到群岛这类特殊区域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4.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人类活动,围填海虽然促进了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破坏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1949年至今的福建省围填海活动的进程,可以将福建省围填海活动进程划分为20世纪后50 a的粗放开发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逐步管控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福建省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沉积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消除或减少福建省围填海活动对近岸海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管控与生态修复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管理对策——以庆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智全  张军  黄高宝 《中国沙漠》2010,30(3):614-619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而干旱、半干旱区更是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不同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以庆阳市为例,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土壤沙漠化敏感性、水环境敏感性和生境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将庆阳市划分为生态环境不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4个等级。并提出了不同敏感性区域的环境保护对策和产业调整方向,以作为庆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功能区划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而塔里木河流域由于缺少生态功能区划导致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缺乏针对性,生态引水工程布局欠佳,以及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的成效低下。为此,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相结合,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即将该流域分为2个生态大区、4个生态区、28个生态亚区。研究成果不仅为流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相似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海岛旅游,特别是群岛旅游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海岛因给旅游者远离城市喧嚣和彻底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睐,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地中海地区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众多岛屿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本文首先对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对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旅游的案例来分析海岛旅游的开发特征: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海岛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以航海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平衡旅游淡旺季,发展多种旅游;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最后讨论地中海海岛旅游的开发经验,以供其他海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而要把两者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始终面临着经济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的两难矛盾。一方面,我国的西部既是生态屏障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和环境敏感地区,最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周梦潇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1):90-101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 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解透光层水团的特性及变化, 一方面可为南极半岛海洋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也可为南极磷虾等中上层海洋生物的分布及其致因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3月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的透光层温、盐数据, 本研究梳理了该区域的水团属性和分布。结果显示, 南设得兰群岛北侧较深水区水团垂向结构明显, 由上至下依次为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南侧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威德尔海过渡水特征几乎占据了整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南侧水团结构较为复杂, 包括了威德尔海过渡水、别林斯高晋海过渡水和德雷克海峡水等。阐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复杂的水团结构对于进一步开展南大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其平均海拔达4 727 m,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与生态屏障作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西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独特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并对邻近区域环境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为目的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围绕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为指导,采用"3S"技术、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分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风险对生态安全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评价.通过多学科综合集成,揭示了生态环境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体系,为维护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We have defined the goals and objectives of Shantar Islands National park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2013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ea of Okhotsk in the Tuguro-Chumikanskii municipal district of Khabarovsk krai. An outline is given of the natural complexes and floral and faunal diversity of terrestrial and coastalmarine ecosystems of Shantar Islands. Their importance is determined for the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differentiated regim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National Park.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nature reserve zone and the specially protected zone is to ensur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unique natural complexe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Sea of Okhotsk. Within these territories, economic activity and recreational utilization are prohibited. The zones of educ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tourism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spiritual,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recreation and imply different modes of visitation. Natural sites are highlighted, which are of interest as touristic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ic activity in the islands of National Park involves creating on the territories of the recreational zone a number of economic facilities and service centers for visitors.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protection zone for historical sites that includes the chapel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discoverers of Shantar Islands, and the territory of the former plant for whale oi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end of the commercial fur seal hunt in 1984, the economy of the Pribilof Islands, Alaska, has lacked a stable, lasting basis.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effort to understand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Pribilof Islands as a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we examined current and recent conditions on the islands to assess local perceptions of, and prospects for,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well-being. We found few correl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The lack of apparent conne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levels and economic or environmental stimuli is likely attributable to one or more of several factors: (a) modest economic dependence on the environment; (b) predominance of other economic inputs to the economies of the islands; (c) islanders basing residence choices largely on non-economic factors; and (d) the islanders' tolerance for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uncertain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economic analysis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dynamics of th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contrary to many other case studies and an expectation of tight coupling and clear connections between society and ecology in the Pribilofs.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considerable debate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the first humans on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Much disagreement has arisen because of the differing techniques used to fix the time when the first humans arrived on particular islands. There is also considerable discussion about how stable, at a variety of timescales, Pacific Island environments were in the absence (or presence) of humans. John Flenley has proposed that archaeological dates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 the times of initial human arrival on many Pacific Islands, the most accurate estimates of which come from palynological analyses. This paper offers some support to this view, from consideration of reef‐growth hiatuses in Fiji, yet doubts that initial human arrivals were coincident with ecological crises. There is considerable evidence that natural climate changes, particularly short‐term ones, caused maj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s on Pacific Islands, during both their pre‐ and post‐settlement histories, and that human arrival was marked in most cases by only marginal disruptions.  相似文献   

14.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承载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地缘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学术界,特别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界,对有关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积累部分缺失,导致中国对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认识模糊混乱。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区域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虚拟地球空间定位与GIS技术,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对"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的地理学意义及其政治属性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后,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在岛屿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广使用"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企图消除"琉球群岛"的政治属性,肢解琉球群岛,抹煞琉球群岛传统历史,在琉球群岛法律地位认识的问题上制造混乱,诱导国际社会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坚持使用"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对于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和东海海洋权益以及今后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禀赋、环境本底和生态条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居民海岛——平潭大屿岛开发前(2014)和开发后(2019)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承载力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较高承载力",2019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唐盟 《热带地理》2015,35(5):739-744
以南海海域200 m等深线水深图和南沙群岛海域11幅1﹕250 000海图以及1﹕800 000海图为基础数据,使用ArcGIS 10.1,采用墨卡托投影,CGCS 2000坐标系对海图进行配准并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图中水深点、岛礁位置信息、礁坪、礁体位置信息。通过对被越南侵占的南沙群岛29座岛礁的空间分析,认为被占岛礁在空间上存在“一纵一横”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沙群岛被占岛礁南子岛、景宏岛、南威岛、六门礁从N至W构成了4个核心和广雅滩1个次核心的岛礁空间分布战略格局。通过对被占岛礁面积、礁坪面积及礁体面积进行插值处理,叠加分析,按重分类方法将插值结果按数值大小划分为5类,予以揭示被占岛礁的重要程度及未来开发潜力。通过分析越南侵占岛礁的岛屿面积与礁体面积比值,指出鸿庥岛、景宏岛、西礁、中礁、毕生礁、六门礁、柏礁有较大填海造陆潜力的岛礁。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刘小宇  郭建科  孙才志 《地理研究》2016,35(6):1193-1202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部分,志愿者服务有效实现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全民管理思路。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记录梳理,就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概念、服务动机、服务决策、服务内容、服务支持和服务机制深入剖析,从庞大有序的服务系统、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三方面分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机制;提炼出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的四个支持:宣传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支持和立法支持。并以美国海峡群岛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和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尚需研究的诸多内容,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下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识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变化下,珊瑚礁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珊瑚礁对气候变暖抵抗力的有效方式,而维持珊瑚礁弹性是其核心内容。针对珊瑚礁最具有威胁性的热压力因子,基于南海1982—2009年卫星观测海表面温度(SST)数据和CMIP5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SM2模型预估的2006—2100年南海SST数据构建热压力强度模型,从维持珊瑚礁弹性的角度识别IPCC 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结果表明:RCP 4.5和RCP 8.5情景下13%左右的南海诸岛珊瑚礁识别为保护优先区。根据热压力强度与珊瑚抵抗力及避难所关系,西沙群岛七连屿和晋卿岛近年观测与未来预估的热压力强度均比较低,在保障其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建议实施完全保护;东沙群岛东沙环礁和中沙环礁排洪滩近年观测急性热压力强度较高但未来预估热压力强度较低,建议实施50%禁止利用保护;中沙群岛黄岩岛近年观测和未来预估的急性热压力强度均比较低,建议实施50%多用途保护。南沙群岛有14%左右的珊瑚礁识别为保护优先区,根据其热压力强度可实施30%~100%禁止利用保护或30%~50%多用途保护。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及保护对策,可为维持珊瑚礁生态弹性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沙岛礁及周边港口可达性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伟  苏奋振  周成虎  吴文周 《地理学报》2014,69(10):1510-1520
中国的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岛礁星罗棋布,但受到岛礁自身面积及其他自然条件的限制,自持力和承载能力都较差,需要外界的持续补给才能维持大量人口的活动。南沙岛礁远离大陆,分布于被称为“危险地带”的珊瑚礁丛中,补给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南沙群岛的岛礁部分被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非法侵占,这些被其他国家非法控制的岛屿和沙洲的控制态势对其周边的海域产生一定的控制,并且将对通过的船舶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南沙岛礁补给困难和控制态势复杂的现状,本文从南沙岛礁的自然条件和控制态势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累积成本距离和加权Voronoi图的综合可达性指数,通过建立水深与航行成本的分级对应关系,构建了南沙岛礁及周边港口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了南沙23个岛礁和周边国家9个重要港口之间的综合可达性指数,通过分析南沙主要岛礁和周边国家重要港口之间的综合可达性的优劣,可以为中国在南沙建设补给和中转基地选址提供决策参考。可以为中国开发和管理南沙群岛、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湿地生态恢复的相关概念,针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基址及总体规划,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恢复技术要点,以促进海珠湿地的生态恢复,同时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