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石油物探测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物探测量是工程测量的一个重要分支,石油物探测量信息数据库采用Visual FoxPro6.0编制,内容涵盖整个石油物探测量领域,解决了石油物探测量信息管理的瓶颈问题,具有用户界面良好、操作简单、在线帮助、安全保密性能好等特点,是石油物探信息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油物探测量的特点,分析了石油物探测量综合数据采集系统,论述了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实现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物探测量规范》实施以来,有力地指导了石油物探测量工作,规范了甲、乙方及第三方(监理方)的行为,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测量质量,满足了物探工程对测量的要求。但规范中存在一些执行时容易使人模糊的条款以及某些值得探讨的地方。结合当前物探行业的测量设备、测量技术现状及工作实践等,从 GPS 精度、仪器检验及控制点可靠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方博  王佳  高赫  张芳菲  吕春东 《测绘科学》2019,44(4):81-86,109
针对已有的测量叶面积指数(LAI)的方法中,LAI测量结果受其定义、采样方法、数据分析和仪器误差等影响产生极大差异的问题,该文使用地面激光雷达(TLS)提取LAI,对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单株树木进行了扫描,通过对数据预处理提取出树冠点云,将其模拟为半球图像后运用球极平面投影和Lambert方位角等面积投影两种投影方法,通过统计面积的方法分别计算不同投影方法和图像划分方法下的孔隙率,进而计算出真实叶面积指数。同时与利用叶面积指数仪LAI-2000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激光雷达提取单木真实叶面积指数与实测值对比,两种投影下18个环的图像划分方法均更接近真实值,其中在Lambert方位角等面积投影下计算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顾及高程变化的公路控制测量坐标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使高山区公路控制测量中投影长度变形值满足规范要求,结合投影理论方法,计算分析了各种测量坐标系下的投影长度变形值,提出了顾及测区高程变化建立分段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投影长度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小投影长度变形对油气管道工程的影响,对影响长度变形的每个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不同位置和不同高程的投影长度变形进行了实际统计和数据分析,总结了投影长度变形的规律。针对油气管道工程的特点,分别对线路工程、穿跨越工程和场站工程提出了相应投影长度变形的不同处理方案,提高了测量成果的转换精度,避免了施工测量中烦琐的投影长度变形计算,为高精度施工提供了数据保障,同时也为水利、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测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RTK技术在石油物探测量应用中的几个技术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多年从事石油物探RTK测量的实际经验,就RTK技术在石油物探测量应用过程中的基准站选择、坐标转换、坐标转换参数、物理点的复测检核、跨带施工等问题进行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精度GPS实时差分(RTK)定位技术是目前各领域最广泛使用的测量技术之一,尤其是在石油物探测量中,提高了测量成果的精度,满足了三维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提高了作业速度,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深受人们的青睐。本文从RTK基准站选择、转换参数求取、数据链传输、流动站作业过程等方面,探讨了石油物探测量中对RTK技术的不利因素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石油物探测量的任务是:依据物探观测系统设计,将物探测线的物理点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放样到实地,为物探野外施工、资料处理及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和图件。随着RTK作业在石油物探测量中的普及应用,测点密度日益提高,施测范围越来越大,作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山区、林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大大抑制了RTK电台的作业半径;大量的中继电台也加大了数据延迟;施测效率一再下降。适合恶劣环境与复杂地形的施测方法的探寻与研究日趋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和石油物探测量的需求出发,在Android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物探测量手簿放样软件。该软件已能替代商业GNSS接收机手持终端采集软件,完全能满足野外物探测量作业的需要。在Android手机普及的情况下,野外测量无需再专门购置设备,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云南澜沧老厂矿床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澜沧老厂矿床地质研究中,高分辨率QuickBird 影像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异常信息:影像线-环结构反映出矿床的控矿环形构造及隐伏构造信息;影像色调异常斑块显示了地面围岩蚀变区域;遥感异常与物化探异常的高度吻合,为地质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提供了有用信息和佐证.  相似文献   

12.
石油物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同石油物探信息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工程系统。通过数据库存储与石油物探相关的数据和图形信息,实现物探信息的科学管理、动态查询和决策分析。在此围绕石油物探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建立,从物探数据模型、数据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数据库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根据物探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项目为主线的数据管理方法;根据系统既有地理信息数据,又包含物探专题数据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科学的数据库结构;并强调了数据安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的是以研究地区金矿成矿规律、找矿前提为指导, 采用对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 提取与成矿有关的信息。通过建立综合解译标志和三维综合解 译, 分析成矿地质条件;通过控矿因素数理统计、定量计算, 确定成矿最佳因素组合及图像标志, 并圈定成矿远景地段, 指出工业矿床存在的可能空间位置, 经实地综合方法验证, 达到找矿的目的。同时, 对遥感技术勘查金矿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畅毅  张小红  郭斐  畅鑫 《测绘科学》2012,37(5):33-35,48
本文指出了采用GPS技术进行石油物探测量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差PPP快速静态定位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并将其应用于物探测量,结果表明:当GPS接收机数据采样间隔设置为1s,整个观测时段不少于1h的前提下,在待测点上静态观测3s~5s的定位精度在平面方向优于5cm,解决了物探测量中作业范围大、精度要求高和无基站支持等困难地区的定位问题,对于探区物理点的实测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质测绘是调查地址与勘查矿产并编制成果图件的总称,包括测量地质点和地质剖面、测量物化探、测量矿区控制与矿区地形、勘探网布测、勘查工程定位测量、测量坑探工程、测量井探工程以及测量露天矿测量等。而高科技软件GPS技术(特别是GPS-RTK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地质测绘工作中,使用该技术可以准确地处理复杂的工作流程,并清楚地绘制出三维图像。本文详细介绍了GPS-RTK技术,举例说明其在地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制图已势在必行,传统的手工制图将成为历史。在编写石油物探成果报告时,为使物探图件的制作更加精确、美观,运用CorelDRAW12可取代手工绘图快速进行计算机制图,首先绘制图廓、建立数学基础,其次制作地理底图,最后再从工作站导入石油物探图件的专题要素进行编辑,之后导出所需格式文件供其它软件使用,可满足石油物探成果报告上交归档电子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石油物探成果报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三部分,首先阐述了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环形构造图象显示特征。其次,结合物化探 异常、钻探资料、以及地表地质、矿化和围岩蚀变等资料论述了侵入岩体的存在。最后探讨了它 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油气藏中的挥发组份通过上覆地层微裂隙渗漏到地表,形成烃类物质地球化学异常晕。遥感作为一门新技术,已有效地应用到地表油气微渗漏异常的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国外在因烃类微渗漏而造成的油气田地表土壤变化、岩石蚀变和地植物异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在探索其形成机制方面的进展,并介绍国外石油遥感专家利用各种遥感手段进行烃类微渗漏探测的有效方法,望能达到推动我国石油遥感研究进一步深入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测量评论》2013,45(55):2-10
Abstract

Crabs! Thousands of bright red crabs on a white foreshore; clinging black mud in tidal creeks with an overhanging tangle of tropical forest. These dominate one's memories of the Irrawaddy Delta in 1924. The Forest Department of Burma is the custodian of some 1,000 square miles of valuable forest reserves in the delta of this great river. The survey and production of “Forest” maps of this area was long overdue, postponed by reason of the immense expense and difficulty of a ground survey. Air survey, develope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ideally suited to this type of country but was still in its infancy, so that prolonged negotiations were necessary to persuade the Government of Burma to risk £25,000 on what appeared to them a doubtful proposition, as this was one of the first of the peace-time air surveys to be undertaken. Eventually, in July 1923 the contract was signed. Ronald Kemp, the first Chief Inspector of Civil Aircraft in India, gave up that post and formed an air survey company to carry out the photography as the first of his many survey contracts in India and Burma; I was in charge of the ground work and subsequent map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