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贾万忠  黄家声 《水文》1996,(1):27-30
一种适合泥沙巡测新方法的探讨贾万忠,黄家声(辽宁省水文总站)为了配合流量的巡测、间测、简测的需要,泥沙测验必须具有相应的测验方法及资料整编方法,以满足泥沙巡测的要求。泥沙巡测方案的研究,是建立在与常测法比较允许缺测、漏测基础上的。在一次洪水过程中,用...  相似文献   

2.
河流泥沙测验仪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进  宋海松 《水文》2005,25(3):38-41
为了解决河流的泥沙测验问题,人们试图用各种物理原理和方法来研制测沙仪,但是,均未达到满意的结果。分析了几种测沙仪的原理及其存在多参数的不足,介绍了振动式悬移质测沙仪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指标、比测实验及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气象织组(WMO)的第二阶段水文仪器(悬移质泥沙采样器)比测计划,长办受水电部的委托,在长江朱家沱水文站用WMO指定的校核仪器(美国P-61采样器)与我国研制的几种常用悬沙采样器进行了比测试验。为此,水电部水文局于1986年12月9~13日在重庆召开了悬沙采样器比测试验成果审定会。  相似文献   

4.
泥沙(續)     
四、泥沙测验工作: 1.泥沙测驗工作的目的在我国水利工程中,除了解决洪水問題外,泥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問題,由于对泥沙运行的理論还不够成熟,使泥沙問題更加复雜困难,也正因为对泥沙理論理解不深,测站工作同志对  相似文献   

5.
《水文》1963,(4)
水利电力部于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在北京京召开了水庫泥沙測驗研究座談会。参加单位包括十三个重点水庫、枢紐及其下游河道負責泥沙測驗的单位,部分有关科学研究及勘测設計单位,以及少数省、区水文单位等。会議目的是检查、总結自1962年9月第一次水庫泥沙测驗座談会以来泥沙测驗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經驗,并进  相似文献   

6.
适应于水文体制改革的泥沙测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占  赖世熹 《水文》2000,20(1):10-13,18
针对泥沙巡测简测基础薄弱,不适应水言语体制改革形势的现实,开展了流量输沙上对含沙量调制解调、水沙峰比例系数相关、水沙量相关告示泥沙测算方法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输水率与流是异步施测、桥上测沙、邻站相关减站和增加单站间测历时等测沙方式方法的分析,探讨了重力、波粒衰减振管等物理测沙的实用条件并做了部分试验,可人共业务水文部门因地制宜地选择交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入库泥沙实时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波  许全喜  李雨 《水文》2016,36(4):53-57
入库泥沙实时监测是三峡水库科学调度的重要基础。长江委水文局以比浊法浊度仪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三峡入库悬移质泥沙进行了1 500余次比测试验。并考虑不同水力和泥沙因子对含沙量的影响,提出了浊度与含沙量非线性回归模型及精度指标。研究表明,比浊法浊度仪施测浊度具有时效性强、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计算含沙量过程与传统方法得到的含沙量变化过程一致,沙峰含沙量、次洪输沙量推算误差均能满足三峡水库科学调度的需要,可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4)
通过开展悬移质含沙量测次精简工作,建立水位落差和悬移质含沙量之间的关系,最终推算不同水位落差节点的悬移质含沙量,在一些流域悬移质含沙量巡测方案中被认为较为行之有效。以新疆阿勒泰某水文站为研究实例,重点探讨不同水位落差节点的悬移质含沙量,从而减少悬移质泥沙测验的次数,提高含沙量巡测的效率。结果可知:水位落差和断面平均含沙量基本呈现指数级的变化,采用水位落差方法下的悬移质泥沙测验的次数相比于原测验方案有明显减少,占原方案测验次数的比例在49. 2%~67. 4%之间,相比与原悬移质泥沙的测验方案,水位落差方法下的泥沙测验方案布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3)
水文站监测的河流泥沙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局限监测技术,我国大多数水文站泥沙监测仍实行人工监测,测验工作量很大,极不适应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和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求。本文通过对潘家庄水文站单断沙关系稳定为直线等的研究分析,探讨泥沙间测方式的改革,可大大减少泥沙测验工作量,为该站水文现代化管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泥沙的侵蚀、输移和堆积过程,因而改变了流域的泥沙收支关系。在天然状况下,无定河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接近10。20世纪60年代后流域内大规模地展开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泥沙输移比急剧下降为0.2~0.4。泥沙输移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为沉积汇的形成所致。这种人为沉积汇表现为水库、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导致了泥沙输移比大幅度减小。在目前状况下,人工沉积汇的拦沙作用相当于坡面措施减蚀作用的2 4~6.3倍,表明坡面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尚有待提高,并亟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1.
齐斌  马文进  任小凤 《水文》2002,22(2):32-35,57
在悬移质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公式法及经验相关法对测点位置流速权重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河流断面特性,建立了多年综合及相邻流量测次累积面积百分数与累积流量百分数相关曲线法等不同的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借用方案。经实测资料检验,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的计算误差符合《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的精度要求,能满足悬移质泥沙测验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2.
“水文测验手册”第二册(泥沙颗粒分析和水化学分析)中,其水化学分析大部仍是目视比测法、容量分析法.总的说,操作方法比较繁锁、准确度也较差.至于应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污染物质,则存在接触有毒试剂的问题.现介绍一种水质分析的新技术——离子电极法(又称离子选择性电极),供水化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炯心 《水科学进展》2002,13(5):562-568
研究了黄河下游1950-1960年、1969-1985年144次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结果表明:泥沙输移比(SDR)随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和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存在着一个使泥沙的输移比达到最大值的最优洪水流量级(4000m3/s左右);场次洪水泥沙输移比与场次洪水最大含沙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当最大含沙量(Cmax)>300kg/m3时,泥沙输移比(SDR)<0.50,说明高含沙洪水的输移比是很低的.上中游不同源区的洪水对下游的SDR有显著的差异.来自河口镇以上清水区洪水的SDR大多数大于0.60;来自多沙细沙区洪水的SDR都大于0.50;来自多沙粗沙区洪水的SDR则小于0.50.黄河下游SDR与来自不同来源区洪水的搭配关系有关,SDR随来自粗泥沙区来沙量比例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个峰值,与之相对应的粗泥沙区沙量百分比为50%;对于细泥沙区来沙量比例而言,情形类似,与SDR峰值相对应的细泥沙区来沙量百分比为40%.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0,(4)
基于喀什地区某水文悬移质泥沙测验数据,对该测站断面平均含沙量与单位含沙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站点单断沙比例系数为0. 975,符合《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精度要求。在单断沙关系系数分析基础上,可在日后泥沙测验中,对不同水位下的单样含沙量进行测定,并间接推求对应的断面平均含沙量,从而降低悬移质输沙率的测验工作量,提高含沙量整编的精度。研究可为实现该站点悬移质泥沙间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文》1958,(2)
本文系根据水文局技術科陈道弘科长在1957年全国水文测驗技術交流会议上综合發言的記錄整理而成的。本文共分流量测驗、泥沙测驗、资料整编及其他观測等四部分。本期先刊載第一部分,其余將陸续在本刊摘要發表。在这次会议中交流的经验相当丰富,本刊除分期选登一些大会交流文件外,水文局还准备就流量和泥沙等测驗方面的经验进行综合整理,并编写几个参考文件,供各地参考。希读者对本文提出意見,以便水文局在编写参考文件时参照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预测乌江流域年平均含沙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集中 《水文》2005,25(4):6-9
引入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流域产沙进行了定量预测。根据石坝子水文站断面以上乌江流域的土壤、地质、地貌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相当稳定的特性,选取植被覆盖率、年降雨量、年平均流量和年汛期径流量共4个代表植被、气候和水流特性的主要因子对流域年平均含沙量进行了建模预测。优化得出的BP网络模型不仅拟合精度高,而且预测效果好,这为泥沙方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石坝子水文站停测泥沙测验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截流水文泥沙监测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德旭  胡焰鹏 《水文》1999,(1):11-15
基于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文泥沙监测除常规水文要素外,要求监测围堰龙口和导流明渠附近水体多维水文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因此应尽可能应用相关科技的最新成果和一切先进经验,成熟的技术方法和设备。本文介绍了其中无人立尺接测水位ADCP测流,龙口测验,GPS和数据传输等几个关键部位,关键技术室内外研究实验及现场率定校正的情况,实践证明,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截流水文泥沙监测打下了基础,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炯心 《第四纪研究》2008,28(4):569-577
通过河流输沙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河道的悬移质泥沙存贮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56~2000年屏山-宜昌河段历年的河道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两个泥沙存贮期和1个泥沙释放期。1956~1968年为第1个泥沙存贮期,河道泥沙存贮累积性增加,累计存贮量为4.0126×108t,与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导致的流域侵蚀加剧有密切的关系;1969~1983年为泥沙释放期,累积释放量为2.6533×108t——支流水库大量修建,拦截了泥沙,下泄泥沙减少,进入长江干流的泥沙减少,含沙量降低,使得干流中前期存贮的泥沙发生侵蚀而释放;1984~2000年为第2个泥沙存贮期,累积存贮量为4.0733×108t。金沙江下游重点产沙区产沙量增加,进入长江干流的泥沙增多,葛洲坝水库建成后投入运行,三峡水库大坝的建设,也导致长江干流河道中泥沙存贮量的增大。输入沙量、输出沙量和与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存贮量与降水量不相关,说明河道泥沙存贮对于降水量的变化不敏感。屏山-宜昌河道泥沙输移比的时间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在1956~1982年河道泥沙输移比呈增加趋势,1983~2000年则呈减小趋势。这种变化可以用河道泥沙存贮的变化来解释。长江上游屏山-宜昌河段河道泥沙存贮的时间变化与中游宜昌-武汉河段泥沙冲淤量的时间变化相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反的,说明上游河道泥沙存贮增多会导致中游河道泥沙存贮减少,上游河道泥沙存贮减少会导致中游河道泥沙存贮增多。  相似文献   

19.
YL-2500型泥沙强迫过滤器是泥沙测驗中加速处理悬移质水样的仪器(如图1所示),可供室內外使用延赡暇┧囊瞧餮芯渴已芯吭囍瞥晒?去年11月經水利电力部組織鉴定,同意小批生产。該仪器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水样施加压力,强制过滤,从而大大縮短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填含比与单井出水量及井水泥沙含量试验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水量与填含比关系方程式,由此式计算不同填含比条件下单井出水量增长率。通过分析不同填含比条件下单井出水量增长率关系及井水泥沙含量资料,得出适宜细颗粒地层分布区成井的最佳填含比为15~20。这一结论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