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地级行政区域市场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敏俊  赵曌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07,62(10):1063-1072
从产地-市场空间关系角度, 定量分析了我国地级行政区域的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 揭示了市场通达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我国市场潜力指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级递减,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 外围格局, 而且差异在继续扩大。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在宏观尺度上呈现高度的空间关联, 市场潜力高的区域是经济总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关联印证了市场通达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效应使得沿海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处于优势地位, 并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鉴于地区间经济联系对产地- 市场空间联系的重要性, 经济区位分析需将视野从本地市场扩展到地区间经济联系。西部地区发展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受到距离和运输成本的限制, 应重视扩大内需, 改善其市场通达性,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市场潜力模型,计算了各地的市场潜力指数,分析西部地区市场潜力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在全国处于较低的位置,在西部地区内部存在区域差异。市场潜力指数由东向西逐级递减,接近中部地区的地市市场潜力指数相对较高,远离沿海和中部地区的内陆区域市场潜力非常之低。市场潜力的贡献份额存在南北差异。西南地区除广西之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省内市场需求的贡献份额较高,同时区内非本省市场的贡献份额也较高,反映出省市之间的市场空间相互作用比较密切的特点。西北地区靠近中部地区、交通比较方便的陕西、宁夏和陇东地区市场潜力受区外市场的影响较大,甘肃大部地区和新疆主要依赖省内市场,青海主要依赖区内非本省市场。市场潜力分布的省域圈层特点明显。从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市场潜力对省内市场需求的依赖趋于加深,离经济中心距离较远的地市省内市场需求的贡献份额较高,区内非本省市场和区外市场的贡献份额省内经济中心一般高于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3.
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相对发展率、泰尔指数定量分析1995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总体增大,相对差异呈明显的倒“U”型,但金融危机过后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差异远大于各省区之间差异,各省区内部差异明显不同,黑、辽与吉、蒙东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水平匹配的“高高”、“低低”俱乐部发展趋势;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T”字型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南北差异明显,辽中南城市群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对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主体功能区划将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江苏为研究对象,借助描述区域问相互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型结合GlS技术的网络分析功能获得65个县市间的时间距离矩阵的基础上.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相互联系的强度,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地区内以及三大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尝试采用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来确定各地区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表明:各地区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差距较大并具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区域分异较为突出,苏南和苏中的区内和区间经济联系较强,区域经济联系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各地区内和地区间沿主要交通干道形成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通过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与比较,识别了全省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不仅有利于明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导向,而且有利于协调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湖南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旅游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湖南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增长的特点.2000~2007年间,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和湘中五大旅游区之间的差异以及长株潭和大湘西两大旅游区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湖南旅游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主要原因;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产业地位对比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从而进一步证明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更多的受少数较发达地区的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6.
赵儒煜  许军 《地理科学》2020,40(7):1104-1113
基于2000—2017年东北地区县域尺度生产要素与GDP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法,考察东北地区要素集聚与不平衡发展的时空特征和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 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要素集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缩小,经济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步缩小。② 要素空间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由以中心城市为主的高值区,逐渐演变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及其临近地域组成的城市群高值集聚区。二者空间耦合性较好,形成了中南部地区要素集聚与经济发展的空间高度一致性;但北部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别是北部地区的鹤岗、伊春等市的市辖区虽然要素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处于中低水平。可以看出,以哈长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为主的城市群,正日渐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区。③ 区位差异、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主导了东北地区要素集聚与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腾讯研究院公布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2016年中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总体以及各分维度发展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分异的成因进行探测与比较。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全国其他地区存在滞后,内部极化明显,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省域内部差异是导致各分维度差异的主因。(3)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在空间上既有协同发展态势也有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突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明显滞后。(4)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受区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基础与潜力以及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主因。分维度对比发现,智慧民生分维度与其他分维度发展空间分异的成因差异明显,其影响因素相对单一,且受实体经济基础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
以通达性模型和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了滇桂黔地区内32个城市在2014年和2017年两个年份的铁路通达性和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对比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变化;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可显著提高沿线城市的区域通达性,促进了多个铁路网中心城市的形成,通达性水平优化移动方向从以贵阳安顺为中心向广西东南及南部沿海移动。高速铁路开通使沿线城市交流越来越密切,贵安经济走廊、昆明、曲靖、玉溪半小时圈、北部湾都市圈等多个空间格局的初步形成,但沿线城市的通达性水平和经济联系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新光  黄安民 《地理科学》2018,38(2):233-241
搜集福建省58个县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两机制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同时考虑空间邻接和区域通达时间距离两种权重来检验高铁开通对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福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高铁缩短城市间的通达时间比简单的相邻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大;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并且前者小于后者,福建经济增长主要以劳动力带动为主;高铁开通前后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有显著差异,开通后的溢出效应小于开通前,这有利于地区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湘江经济走廊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经济区的划分,必须根据地域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基础,全面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特别是经济中心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发展,发挥地区经济优势,明确劳动地域分工,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即使之具有合理的内部经济结构、对外经济联系和相当吸引范围,同时与国民经济远景计划相结合,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湖南是一个拥有5600万人口和21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省。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只能作为一定层次的经济核心。  相似文献   

11.
刘洋  王雨飞  刘勇  王光辉 《地理科学》2016,36(9):1301-1309
以“政府干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态系统的剖析,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生态位模型,并选取东北三省地级市为评价对象,对其“强政府弱市场”格局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定量分析的主要结论为:东北三省普遍存在“强政府弱市场”现状,其中黑龙江省最为突出,其次为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强政府弱市场”格局出现多次波动,仅2003~2005年降幅较高,说明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影响效果的持续性较短;东北各地市“强政府弱市场”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溢出效应,格局较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离中心城市或沿海口岸较远的黑龙江省北部以及辽宁省、吉林省的部分内陆城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市场潜能的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雪辉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7,37(11):1617-1623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定量分析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市场潜能及其空间格局,并根据其强度划分为3个等级市场潜能区,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揭示其空间相关性随地理距离的变化规律。引入市场潜能变量作为测度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指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范围,结果显示:中国市场潜能空间分布呈“中心-外围”结构,具有从沿海向内陆阶梯状递减的趋势;市场潜能的空间自相关性随距离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市场潜能的强度不同,其空间自相关范围也有所差异;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强度随距离增加呈“∽”型趋势变化,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溢出范围为200 km以内,市场潜能越高,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性越强,溢出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GIS技术,以景点可达性为切入点,从市场供需的视角,依据市场供需的影响因素将潜力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潜力模型。研究发现:①哈大高铁使东北各地到区域内各旅游景点平均时间压缩2.5 h左右,填补了东北一日游市场区的空白,拓展了两日游市场区的范围,形成以高铁为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日游、两日游及七日游为主要形式,向高铁两侧和中心城市周边依次扩散的圈层+轴带状区域旅游空间形态。②东北城市旅游供需潜力变化均呈现随到高铁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促使供需市场向高铁沿线集聚,带动了高铁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并导致东北旅游空间集散特征更加明显。③高铁对短期游(一日游、两日游)供需市场的带动明显好于七日游市场。④基于旅游可达性,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旅游供需潜力发展状况,将东北城市旅游市场区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过渡区、边缘区4类。本文认为,应以高铁等快速交通方式和旅游枢纽城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供需空间网络的优化与对接。  相似文献   

14.
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郑蕾  刘毅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9):1329-1337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东北三省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全面经济振兴的重要契机。在中国进入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东北亚经济圈建设等为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供了机遇。利用2003~2014年的省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境外投资机构等数据,全面分析了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空间特征及其在国内地位,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深入地分析了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矿等资源型行业,具有显著的贸易服务、市场服务特征,并且对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依赖较大;技术水平和金融环境对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东北三省应推进企业联合投资和空间差异化投资战略,发挥国有企业的投资带动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技术追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with the entropy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potential values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most cities are not high. Cities with higher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valu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 is no absolu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size and potential value, large city does not always mean greater poten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urbanization rate cannot reflect th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of a regi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Unilateral pursue urbanization rate cannot improve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governments in Northeast China should revitalize local econom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areas and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or ecological economy. Finall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hoosing more integrated methodology or new models for measur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one method.  相似文献   

16.
"黄金周"山地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景宜 《山地学报》2002,20(5):531-535
山地旅游是“黄金周”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9个重要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黄金周”旅游业绩为基础,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出一个能综合定量描述旅游市场竞争格局的动态模型,据此将旅游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四种类型,并指出市场竞争态的转移规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波动型、衰退型4种模式,以发展的观点对名山旅游市场的演变进行研究,确定市场地位,明确现在和未来各山地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在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市场竞争格局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论文基于航班时刻表数据,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重叠率等方法,对比分析了2005年和2015年三大航空公司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5—2015年三大航空公司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在国内的新增通航机场主要选择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黑龙江、内蒙古和贵州等是三者新增的主要市场竞争地;三大航空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分别在各自运营基地具有较大优势,在国内航空运输集中的航段主要表现为两两竞争的格局;国际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尤其在日本和韩国市场的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8.
东北三省资源环境基础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森林、水、土地、能源和矿产5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以这5类资源作为评估指标,比较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三省资源环境基础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辽宁省的环境安全已达临界,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东北三省5种资源要素基础保障程度系数纵向排序各有不同,这与各省的资源禀赋、人口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分析显示,增强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分配节能减排指标,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