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近海秋汛上层鱼资源初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Jones(1981)体长股分析法和剩余产量模型对北纬28°30′—31°30′,东经124°30′以西海域7—10月的秋季上层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析。本海域上层鱼资源以鲐鱼数量居首位,其次为蓝圆鲹。上层鱼资源约144万担,可提供持续产量70—80万担,最佳捕捞力量为211组左右。  相似文献   

2.
1983年夏季渤海上层鱼类生物量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项工作是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对该海区底层所进行的鱼类调查结束后,接着于6月和7月开展了上层的鱼类调查。调查工具为185马力双船上层拖网。网口周长为800目,目大100毫米。网囊部为20毫米目。拖网时,两船间距平均为94.5米,网袖间距平均为17.8米,  相似文献   

3.
东海北部鲐鲹鱼渔场水文特征的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北部是鲐鱼主要渔场之一 ,研究其水文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掌握鲐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渔业生产、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1 987— 2 0 0 1年在 2 9°— 32°N、1 2 4 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鱼渔场资料 ,在GIS平台上 ,用最优隶属模型划分水团 ,并研究渔场的水团和温、盐跃层特性及其月、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用于渔情预报。研究表明 ,用最优隶属模糊聚类方法划分该海域水团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鲐鱼渔情与该区域水团第一强度、第二强度之间显示了一定的相关性 ;用稳健统计学方法 ,可确定中心渔场的底层、鱼类栖息水层的温盐范围及其聚类中心值 ;鲐鱼渔情、渔场与水文跃层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1 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鳀鱼资源丰富,年可捕量庞大 鳀鱼是东、黄海区(含我国近海)尚未充分开发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黄海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对东、黄海区鳀鱼资源的调查评估,蕴藏量在280~430万吨,最大年可捕量在50~70万吨,并已基本探明鳀鱼越冬、产卵、索饵渔场分布范围及  相似文献   

6.
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所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层拖网逐月调查资料(共447站次,鱼类样品200多万尾,计2万多公斤),用传统面积法对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作了估计,并对有关开发利用问题作了讨论.1.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周年平均值是55662t,最高为9月达123824t,最低为3月,只有8333t.这种季节差异与渤海水温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密度周年平均值为0.696t/km2,约为1930年的1/5.2.渤海底层各种鱼类生物量,以黄鲫为最高,周年平均值达10500t,占总生物量的19%.其次是小黄鱼、蓝点鲅、鳀、孔鳐、黑鳃梅童、鲈、美鳐、银鲳、半滑舌鳎、凤鲚、绿鳍马面魨、棘头梅童鱼等.3.渤海底层各月鱼种相对生物量更替最高是4月转5月,达71.9%,最低为3—4月,只有24.2%,周年平均值为43.6%.4.渤海底层取样,带鱼网获量周年平均值只有11g/h,鳓鱼为73g/h,均濒临绝迹.小黄鱼达6.749kg/h,它在渤海底层的总尾数有5亿尾,显示其数量的明显回升.黄鲫为底层优势种(10.7kg/h),鳀鱼为上层优势种,6月达20.1kg/h.  相似文献   

7.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单位配合,于1983年12月,对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委托的“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滩涂资源调查及开发中的应用”攻关项目试验点之一——深圳市海岸带,首次用航空遥感方法进行了飞行实验研究。并且在海上,对海洋要素,滩涂及海岸植被等进行了同步观测。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用遥感手段对深圳市海岸带进行岸线、滩涂面积量算,滩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为开发利用和经济特区的建设提供资料。飞行试验结束后,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及其东部水域的水化学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化学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力密切相关。水化学环境的研究对于开发海洋和发展海洋水域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渤海三面为陆地所围,黄河、海河、滦河等沿岸数十条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海,是海洋生物繁殖的物质基础。因此,渤海是许多经济鱼、虾的索饵场和产卵场,亦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渔场。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在1983年的调查资料对渤海湾及其东部水域的水化学要素(S,pH,NO3-N,NO2-N,NH4-N和PO4-P)的分布及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年春、夏、秋3个季节东营近海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资料,对东营近海鲬鱼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营近海鲬鱼群体的优势体长组随着季节变化有所波动,优势体长组从大到小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但是最大体长个体和最大体重个体均出现在夏季。渔获物中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夏季雌、雄比为1.25∶1,秋季雌、雄比为1.78∶1,性腺成熟度多集中在I期和II期,摄食等级以少量摄食为主,多集中于1级和2级。东营近海鲬鱼资源丰度的季节变化波动较大,且平均渔获率和平均尾数渔获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所获鲬鱼个体体长多分布在300mm以下,体重多集中于100g以下,群体呈现小型化趋势。此外,由于时空变化出现了夏季集中,春、秋季分散的规律,笔者推测东营近海鲬鱼群体可能为生殖洄游群体,东营近海存在鲬鱼的产卵场。研究结果为渤海鲬鱼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据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1984年12月、1986年6月和1987年1—2月在闽中渔场采集的506尾白姑鱼的周年耳石样品及其生物学资料,研究了该渔场白姑鱼的耳石形态和轮纹特征、年龄形成时间和周期,给出了体长与耳石轮径和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等特征值,并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该渔场白姑鱼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80—1984年浙江冬季带鱼汛实况及有关气象资料,并查考了历史的渔汛和气象资料,提出了用副高、近岸气温、大风等气象要素预报渔汛期进展的简单方法。预报试验表明,本方法准确率较高,制作方便,适于渔业部门和渔民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南黄海若干海洋学问题的调查研究,于1984年7月底完满结束了第二航次海上调查工作。(第一航次的调查是1983年11月进行的)。通过海上调查,取得了55个站位的大面水文测量资料及5个定点锚系浮标的长周期连续测量资料;采集了与水文大面测量同步的海水中悬浮体样品、底质样品;进行了约1902公里长的  相似文献   

13.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早在50年代,张玺先生曾报道在汕头近海发现短刀偏文昌鱼(Asymmetron cultelbtm(Peter)],至今尚未有人再报道过。在1974年3月闽南渔场资源调查时,曾于314渔区第9小区(117°25′E,22°35′N)用浮游生物大网水平拖获1尾短刀偏文昌鱼,全长17.2mm,体高2.0mm,肌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9-2012年南海南部海域4个调查航次的CTD资料,计算了南海南部海域的动力高度,分析了季风转换期南海南部上层的环流结构。结果表明:2009年夏初(6月),调查区上层环流结构已经初具夏季形态,越南离岸流已明显出现;2010年秋末冬初(11月),上层环流结构基本转换为冬季环流形态,越南离岸流消失,纳土纳流出现;2011年秋季中期(10月),南海南部的环流处于夏季向冬季转换形态,越南离岸流减弱,但调查区域夏季的反气旋式环流依然存在;2012年9月夏末秋初,南海南部的环流仍然与夏季的形态相近,越南离岸流依然存在,其两侧的环流结构也与夏季相同。本文的分析结果还较为清晰地给出了南海南部环流由夏季向冬季转变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闽中渔场的温、盐跃层分布与亚硝酸盐的层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2—1983年闽中渔场鱼类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了本海区温、盐度跃层的强度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江口断面和平潭断面存在较强的跃层.温跃层一般出现在夏季.温跃层的强度可高达0.50℃/m,出现在牛山岛附近(水深10—20m).盐跃层一般出现在春季.盐跃层的强度可高达1.03/m,出现在闽江口白犬岛附近(水深0—10m).5月份处于丰水期,流量较大的闽江水排入海洋。由于其盐度低、比重小而浮于海水的上层,形成盐跃层现象.盐跃层最常出现的海区是在牛山岛附近.文中还探讨了闽中渔场的亚硝酸盐层化现象.3—8月,亚硝酸盐含量在水深0—20m层均较低,20m至底层含量则大幅度升高,亦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1月中美首次在南黄海西部开展水文和地质联合调查,该调查共设5个浮标站和54个CTD站,其中CTD站所获的温、盐度和溶解氧、透光度资料早已有过一些报道,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丁宗信等,1986;熊庆成等,1986;赵保仁等,1986)。但对这次调查所取得的浮标测流资料尚未有人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也未曾报道过。这次测流还是比较成功的,所揭示的现象使人感到振奋,而且这也是迄今在南黄海西部使用浮标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浮标阵测流工作。 本文试图结合1983年11月调查时的海上风速和沿岸水位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那里的环流状态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利于对南黄海西部水域的海流变动特征和生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本所“实验3”号1985—1987年冬季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的CTD资料,分析了1986—1987年E1 Ni(?)o事件前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上层热力结构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事件发生前的冬季,沿13°N,在124.5°—137°E存在海洋Rcssby波扰动,海洋上层热含量很丰富。该事件初期,沿5°N,在127°—135°E一带,有海洋赤道Kelvin波动。此时南、北赤道流均较弱。事件后期,海洋赤道Kelvin波扰动不明显,但南赤道流较强,且范围向北伸展。1986年10—12月,表征E1 Ni(?)o事件的上层热力结构首先在西太平洋海域出现,然后东传。1987年10—11月,表征非E1 Ni■o事件的上层热力结构率先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边界恢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0年6~9月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i)渔业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群体成熟度指数等等基础性的渔业生物学参数,阐述了该海域柔鱼的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月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中雌性个体数量大于雄性,且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及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生殖群体中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关系的差异极为显著;相同胴长组下雄性个体的性成熟率要高于雌性;北太平洋柔鱼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为261.83 mm;ML50%♂为255.60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显著小于雌性;东部海区(170°W~178°W)生殖群体比例及个体大小明显高于西部海区传统作业渔场(150°E~160°E)。判断东西部海区柔鱼是否是同一群体,还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其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利用耳石信息分析技术来确定,还可以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分析以及标志放流法来判定,结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0.
诱鱼灯光场计算及其对光诱鱿鱼浮拖网作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国富 《台湾海峡》1999,18(2):215-220
本文运用诱鱼灯光照度的有关公式,计算了光诱鱿鱼浮拖网作业中的光场分布及变化,结合鱿鱼趋光行为习性,分析现有渔具渔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使用16盏铊铟灯水上灯,诱鱼最大水平距离比仅使用水下灯增加约680倍,但水上灯从16盏增加到40盏地,从经济角度分析不很理想;在集鱼过程中,关闭最后一组水上灯后,应有白炽灯经过降压后再地渡到水下灯集鱼;导鱼灯在向网口移动的过程中应继续降低低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