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大豆原产于中国,现已在世界五大洲广为种植,种植面积7460万公顷,年产量1.68亿吨,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及食用蛋白源。中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在最近的10多年里,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而且自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豆粕和豆油的进口国家,并且进口数量越来越大。目前,进口大豆数量剧增,国产大豆不断积压,本土企业逐渐式微,外资对行业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中国大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7,(9):26-28,25
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概念 “中国的农业”在人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湘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人教版课本(2001年第1版)98页提到“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业生产部门,叫做种植业。”这是狭义的种植业。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对蔬菜、牧草、瓜果、花卉、药材等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②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③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西大豆生产、贸易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西大豆近十年快速发展,产量迅速提高,国际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本文对巴西大豆产业发展作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政府强大的科技投入和产业政策支持,使巴西大豆不断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成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第一来源。借鉴巴西大豆成功经验,作者提出了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们知道,华侨和中国血统的人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聚居处,被称为“唐人街”,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唐人街”这个名称并不是外国人叫出来的,而是中文译名。究其原因,是由于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兴盛的朝代,当时中外交流特别活跃,外国人常把中国称为“唐”的缘故。“唐人街”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采金最早的国家之一。大约四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已开始采金。商、周时代,掌握了黄金的冶炼和冷加工技术。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山东、黑龙江和云南等地,都出现过采金热潮。我国历史上采金以砂金为主。唐朝刘禹锡有一首名的《浪淘沙》词:  相似文献   

7.
全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的研究是农业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进行合理灌溉的重要依据。基于三江平原22个气象站点2000—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利用国际粮农组织 (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作物需水量年际变化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作物需水量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三江平原16 a来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537.4 mm,日均为 3.5 mm,呈波动减少趋势。(2)生长季内,水稻在分蘖期需水量最大,为177.1 mm,玉米在七叶期需水量最大,为99.7 mm,大豆在结荚期需水量最大,为96.1 mm;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净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95.4 mm、130.8 mm和72.2 mm,对灌溉的依赖程度水稻>玉米>大豆。(3)由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三江平原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净辐射、气温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7,(4):47-47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材,我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课本中的彩照、地图插图等,紧扣“高”“寒”二字,采用讲述、分析、启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6,(5):46-47
印度经济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整整晚了10年,许多经济政策还没有到位,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这使熟悉了中国投资环境的西方投资对印度很不习惯。印度的企业通常都是遵守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而印度各邦、各县的化、宗教和习俗差异很大,所以政策法规也有所不同,因此,国外投资常常感到非常困惑。德国的一个企业家代表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的情况,认为在中国创办外资或合资企业要比印度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报》2021,76(8):2068-2068
正2021年8月9—16日,首届国产地理分析模型培训班在线举办。本次培训班由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旨在提升地理模型的社会服务价值,重在推广自主研发和自主改进的地理模型,促进国产地理分析模型的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这一主题,在初中地理的课本上没有出现,但中国西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为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在学完“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巾国西部”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6,(3):45-46
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章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以平均每年9.5%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是美国的3倍,比其他任何经济体都要快。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章预测,在经济规模上,中美之间,中国将是绝对的赢家,它的生活水平将与美国持平。《纽约时报》一篇题为(2040年的中国》的章这样写道:“到2040年,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各类科学会议上随处可以听到中,而美国国内音乐排行榜上的中歌曲也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4.
叶雷  张超 《地理教学》2004,(3):39-41
自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GIS产业一直以上升趋势不断发展,GIS专业人员的需求有增无减。在中国刚起步几年的GIS产业化过程中,已经有国产GIS软件进入国外的市场。GIS产业化的良好前景也为普及GIS教育奠定了市场基础,也为发展中国GIS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彭金凤 《地理教学》2004,(8):30-30,29
本节课是地理八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第一课时,基本内容是介绍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及中国山区的有利条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海拔;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及主要山脉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16.
傅亚维 《地理教学》2007,(12):26-28
一、调整“人口增长”专题教学策略的由来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之强,中国人口的增长、发展和变化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变化影响很大。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人口增长”专题,是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金字塔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理解两类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差异。因此,“人口增长”专题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教育的好教材和好机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应航线。中国石油进口多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左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目前,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可见,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的经济安全息息相关。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面对多国角逐的战略要地,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怎么得到保障?现有的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是否足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大批闽粤地区的平民百姓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在那里,他们人生地疏.言语不通,为了谋生,只得聚居在一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华人生活区。华人开设的餐馆、店铺鳞次栉比,醒目的汉字招牌比比皆是.牌楼矗立,宫灯高挂。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7,(10):45-45
北欧的劳动力价格高昂,所以无论是当地品牌还是外国品牌,都很难见到“瑞典制造”、“丹麦制造”等字样。但如果问售货员哪些产品是“中国制造”时,他们一时也答不出来。用斯德哥尔摩大学华人经济学教授房晓辉的话说,在北欧,“中国制造”已经是“大隐于市”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钥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时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