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里的月光     
百花园默默来到城市身旁不经意拔动人世间的忧伤流浪的人在痴痴仰望回家的路途那么漫长远方倚门回归的乡音一次次淋湿游子的胸膛谁在城市的街头独自彷徨憔悴挂满年轻的脸庞月下的爱情为何短暂匆忙遍地的清辉留不住远去的倩影只有任思念把一切埋葬深夜的月亮已经隐藏谁还在把城里的月光演唱窗外的霓虹装点不眠的夜色躲在城市后面的月光让人静静想起旧日的悲凉许多与月有关的往事在这孤独的夜里情不自禁地疯长......城里的月光@姜永育  相似文献   

2.
城市、农业和工业发展造成的富营养化的水促进了蓝藻的生长,就像促进有害的海藻生长一样。这些蓝藻的繁盛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的混乱状况。窒息了水生植物,抑制了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活环境。一些蓝藻产生出能够引发严重的、偶然情况下致命的人类肝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疾病的毒素。蓝藻的繁盛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非洲的Victoria湖,北美洲的Erie湖,中国的太湖以及欧洲的波罗的海。  相似文献   

3.
大气CO_2升高的一个重要的直接效应是促进植物生长。为了了解和预报自然物种及生态系统对CO_2增加的响应,需要有新的或修正的模式方法。由于在未来100年内,大气中CO_2将增加1倍,有效的模式将成为预报响应(如生产率的变化,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及分离的碳含量的变化)的重要手段。作为研究CO_2对植被直接影响的综合计划的一部分,对模拟植物和生态系统响应的要求进行了讨讨,主要的要求是(a)一种模式的复杂程度要与一般的生态知识相适应,主要是CO_2响应函数的处理;(b)建立预报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对CO_2响应的模式;(c)评价由CO_2决定的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次要的要求是建立评价模式所需的资料条件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受一次向东南方向移动蒙古气旋强风的影响,2020年4月18日甘肃省白银市的高压输电线路出现了严重的舞动,这造成了该地区的输电线路跳闸事故.基于0.5度逐小时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数据,本文研究了这次蒙古气旋及其强风的形成机理.涡度收支的结果表明,辐合相关的垂直伸展以及垂直运动向上的正涡度输送是本次蒙古气旋形成的主因,而倾斜项的负涡度制造以及从气旋中心区域向外的正涡度输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蒙古气旋的形成.动能收支的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所伴随的风场主要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做功而迅速增强.与我国西北部其它的典型强风事件不同的是在本次事件中,未发现显著的来自于对流层高层的动量下传现象,垂直的动能输送在本次事件中仅对强风的形成有些许的促进作用.此外,水平风场对动能的输送作用使得蒙古气旋大风区的动能存在向外的净输出,这对蒙古气旋强风的生成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气象向量场的自然正交展开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证明了一个包含n个空间点的风场的时间序列的自然正交展开,可以通过形式上包含2n个空间点的标量场的时间序列的自然正交展开来实现。据此,给出了求取风场的特征向量的方法。于是展开热带候平均风场的一个时间序列,求得了具有明显天气学意义的特征向量,其主要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的演变与此期间亚洲低纬主要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间存在良好的关系;由各层前两个特征向量给出的散度和垂直运动的空间分布及这种分布随时间的演变,形象地给出了季风降水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指出对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大地形的强迫作用(热力和动力的)和海陆的热力差异起着同等的重要作用,一切区域性的,尤其靠近地形附近地区的天气气候特点,则更多的或基本上决定于地形的影响。但是地形的影响是复杂的,过去作了许多的研究,离解决问题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本文主要通过青藏高原来具体讨论地形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与全球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7.
吕红  张宏  徐虹 《陕西气象》2002,(1):36-36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特别是 Internet的迅猛的发展 ,传统的信息系统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信息的存储、传递、发布以及获取方式。如何在更为广域和异构的计算机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气象网站是这一技术发展的应用。专业气象网站竞争力 ,既取决于网站在气象资源信息利用方面的独特设想 ,又在于网站的技术含量 ,即网站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1 网站运行系统的选择实现网站开发的软件有很多 ,一是动态页面的生成与显示 ;二是静态页面的生成与显示。对于动态页面的生成 ,可以使用许多方式 ,包括传统的C…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台风风场和波浪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庄丽 《气象》1998,24(7):20-24
通过对西北太平洋1986~1996年7~11月有代表性的西行及转向北上的35个台风(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强台风)发生时船舶气象报告中的气象和波浪场资料的统计分析,说明不同强度的台风和在不同的天气形势配置下,由台风引起的风场和波浪场的分布特征是有明显差异的。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台风引起的风场和波浪场分布特征的统计模型。此模型对船舶有效的避离恶劣的台风天气和不利的海况,提供更好的海洋气象导航服务,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城市里的风     
现代城市总是与分布稠密的人口、兴旺发达的工商业、高耸密集的建筑群以及错综复杂的交通设施分不开的。人类在创造城市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气候(如噪音、热岛技应等).作为环境气象因子之一的城市里的风,也有着许多不同于乡村和其他地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马振骅  杨平  孙明忠 《大气科学》1981,5(3):332-339
在雷达观测强风暴移动的过程中,屏幕上看到的风暴回波的形态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的原因包含有风暴本身结构随时间的演变,以及雷达探测性能中与距离有关的因素。为了单独考察后者的影响,可以计算某些不同距离上固定云模式的回波图象。Atlas等曾给出了二维轴对称降水模式在近距离上的回波图象。他们的计算忽略了波束宽度的影响,但考虑了雨的衰减和距离衰减的影响,得到了蝴蝶形的回波图象模  相似文献   

11.
基于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大西洋阻塞高压平流层底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发现该冷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为16 d以下(高频尺度)和64 d以上过程(基本气流)向阻高尺度有效位能的正则传输,所获得有效位能在阻高尺度内被输运到西北和东南侧,并转换成动能,起到使阻高强度增加或者维持的作用。这种过程在西北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是阻高形态不断向西北侧扩展的原因。在传统的认知中,大气有效位能从大尺度向小尺度传输,但本研究发现,阻高发生时,有效位能在平流层底部的传输方向表现为从高频尺度和基本气流尺度同时向阻高尺度传输。此外,前人的研究表明,阻高发展加强之后对流层中阻高动能向有效位能转化使得阻高消亡,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两种能量的转换方向在平流层底部完全相反——由有效位能向动能转换,起到了使阻高加强或维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对流层顶附近的动力学对于阻高的发展和维持非常重要,上述发现增进了对这些动力学深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An assessment of the post-Kyoto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nd the altered role of climate finance post-financial crisis, is presented. First, the paradigm shift of the Cancun Agreements is examined from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impasse in the negotiations, caused by the underlying over-emphasis on burden sharing reductions in emissions, can be overcome. Second,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wo modelling exercises, it is demonstrated how climate finance can encourage the decoupling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conomic growth and thereby help alig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global climate goals. Third, a framework to place carbon finance within current discussions is sketched regarding both the reformation of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a sustainable economic recovery that is beneficial for North and South while addressing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upgrading climate finance is the key to triggering the shift to a low-carbon society and a system is proposed in which an agreed social cost of carbon is used to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certificates to reorient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global savings towards low-carbon investments.

Policy relevance

Investments that alig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objectives are shown to substantially lower the social cost of carbon and deliver long-term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s. These reductions are greater than those contributed by the sole carbon price signal generated by a world cap-and-trade system. Carbon finance, as a part of the broader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s and overseas aid, can help overcome the dual adversity of climate and financial crisis contexts. The carbon certificate, with an upfront agreed social cost of carbon, can be used as its instrument. The portion of the banking system that intends to reorient a significant part of world savings towards low-carbon investments could thus issue such carbon certificates. By giving carbon assets the status of a reserve currency, the system could even respond to the need of emerging countries to diversify thei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trigger a wave of worldwide sustainable growth through infrastructure markets.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中低纬度海表温差与副热带高压异常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敖大  孙照渤  周丽贤 《气象学报》2009,67(6):1025-1031
中国夏季天气变化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密切,而中低纬度热力差异可能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发生变化的莺要原因,文中利用NCAR/NCEP再分析位势高度、垂商速度和海表温度场资料,在对太平洋海表温度合理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海表温度EOF分解的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关系,定义了太平洋中、低纬度海表温差指数,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分别与中纬度太平洋的(30°-40°N,180°-140°W)和低纬度太平洋的(10°S-10°N,140°~100°W)两块区域海温关系密切,对由此两区域定义的温差指数分析发现,1976年前后温差指数出现一次显著的由弱变强的年代际突变,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副热带高压异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温差大值年,副热带高压偏强,面积增大,西伸尤其明显;温差小值年,副热带高压偏弱,面积减小,东撤明显.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NCAR/CAM3.0模式数值模拟都发现,夏季中低纬海表温差增大将引起哈得来环流加强,副热带的下沉速度加大,使副热带高压增强;夏季中低纬海表温差减小将引起哈得来环流减弱,副热带的下沉速度减小,使副热带高压减弱.冈此夏季中低纬海表温差的变化是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Dabie Mountains(DBM)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2013 mei-yu season is investigated with forecasts of a regional 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is verified against surface rain-gauge observations. The observed morning precipitation peak on the windward(relative to the prevailing synoptic-scale wind) side of the DBM is reproduced with good spatial and temporal accurac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BM and a nocturnal boundary layer low-level jet(BLJ) due to the inertial oscillation mechanism is sh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precipitation peak. The BLJ is aligned with the lower-level southwesterly synoptic-scale flow that carries abundant moisture.The BLJ core is established at around 0200 LST upwind of the mountains. It moves towards the DBM and reaches maximum intensity at about 70 km ahead of the mountains. When the BLJ impinges upon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 DBM in the early morning, mechanical lifting of moist air leads to condensation and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是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高原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它影响着盛夏的大气环流,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影响力方面,进一步确认了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5月中旬以前)环:流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使副热带高压带首先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亚洲季风因而在孟加拉湾爆发.结果还表明,用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年际变化的联系方面,发现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弱)的年份,高原感热加热气泵(SHAP)高(低)效工作,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减弱),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和上层辐散均增强(减弱),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还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研究还表明,盛夏的南亚高压存在"青藏高压型"和"伊朗高压型"的双模态,它们与高原加热状态有关,且显著地与亚洲季风区的气候分布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18.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4,18(Z1):792-800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平均北界(海冰范围)的变化及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间的联系。1976年前,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而1977年-1980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与此相对应,这两个时期的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时期,南极高压和绕极低压带偏弱,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槽脊位置偏西,南印度洋和南大晒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南太平洋副热带西凤减弱、中纬度西风加强,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尼西亚低压带发展,南方涛动处于正位相阶段;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时期,则相反。分析表明,南方涛动与南极海冰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并以南极海冰超前南方涛动约2个月时的关系最好,其次是南极海冰落后南方涛动4个月。  相似文献   

19.
用检测极端降水过程的EID方法确定梅雨雨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典  陆尔  赵玮 《气象科学》2018,38(1):37-45
梅雨期是江淮流域夏季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先前研究提出的从时域上寻找极端降水过程的EID方法,可用来确定梅雨雨期的开始和结束及梅雨的强度。该方法含有一个介于0~1之间的可调参数a,通过对其设定不同的值,可确定出一年中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雨期)。以南京的梅雨为例,通过试验将参数a取值为0.10,用EID方法获得了气候态的梅雨雨期,它于6月19日开始,7月12日结束,这大体与传统认定的梅雨期相符。对于逐年梅雨雨期的确定,情况稍有复杂。在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出各年的强降水时段后,在62 a里去掉了12个异常的年份,包括雨期太长和太短、及太早和太晚的年份。然后对其余50个梅雨较为典型的年份进行平均。结果显示,平均的入梅日期为6月24日,平均的出梅日期为7月14日,平均雨期为20 a,这也大体与传统认定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0.
利用第二次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综合科考"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立体综合加强期观测试验2019年5月、7月和10月珠峰、林芝、那曲和狮泉河站点的探空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在西风南支与高原季风不同风场控制下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感热潜热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风南支风场下各站点大气边界层高度较高原夏季风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