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从宏观基础地质入手,按矿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针对东川-易门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狮山段是绿汁江组下部独立存在的地层层位;东川-易门式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其中的层状铜矿属沉积成岩成因,不是"热液成矿";所谓东川-易门式矿床(稀矿山除外)为"喷流沉积成矿"或"岩浆叠加",尚依据不足;刺穿体是构造作用产物,对成矿有利,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其中的角砾岩主要是沉积角砾岩与构造角砾岩,或沉积-构造角砾岩,不足以冠名"隐爆角砾岩(筒)"。  相似文献   

2.
郭远生 《矿产与地质》2010,24(4):289-293
东川铜矿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铜矿田。在现场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经成矿预测和工程验证,东川一、四棵树铜矿取得了找矿新突破,表明东川铜矿田仍有进一步的找矿潜力。本文分析其地质特征,探讨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指出了找矿远景,对东川铜矿田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和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水银沟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该矿床为海相同生火山铜矿床。  相似文献   

4.
金水铜矿床受构造控制,热液成矿标志明显。依据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硫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等研究认为,成矿物质来源深部,成矿作用具多阶段,成矿流体具热卤水性质;矿床初步确定为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5.
应立娟  唐菊兴 《矿床地质》2015,34(6):1309-1320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在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找矿勘查实践。文章在以往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铜矿床的成矿系列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厘定出30个以铜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结合全国地质与成矿演化,分析铜矿床成矿系列在主要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时空分布规律,其中,前寒武纪7个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以变质型和岩浆型为主;古生代8个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以海相火山岩型为主;中生代13个铜矿床成矿系列和新生代2个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均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为主。西藏地区铜矿找矿突破显著,新增2个全国范围的铜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中国铜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毅特 《云南地质》1996,15(4):319-329
东川铜矿是全国著名的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对于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岩浆成矿、同生沉积成矿、沉积—改造成矿等多种观点。笔者涉于研究课题,在分析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强调海底火山—喷气及海底喷流热卤水在成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川铜矿的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云南东川人占石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牛 《地质与勘探》2012,48(2):237-249
[摘 要]云南东川人占石铜矿位于川滇元古宙铜多金属成矿带之滇中一带,是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和云南金山矿业有限公司新近勘查开发的一个资源产地。本文重点报导了矿体特征、矿石岩石学矿物学特征,矿物生成顺序与共生、交代关系等矿床地质特征,并从这些实际材料出发,通过综合类比研究,对矿床成因进行初步讨论。研究表明,人占石铜矿床赋存于青龙山组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中,系在中元古界裂谷环境的海盆沉积碳酸盐含矿层经变质成矿作用之后,在晋宁期又叠加了热液改造富集,可以归属于“东川式冶沉积变质叠加热液改造矿床,使东川地区原始含矿层位在继因民组、落雪组、黑山组、陡山沱组“四层楼冶之后,又增加了青龙山组一层,丰富了东川成矿模式内容,为本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冈底斯成矿带铜的找矿远景有望达到世界级铜矿带规模,夕卡岩型铜矿床是冈底斯铜矿带的一个重要矿床类型,克鲁铜矿床则是该地区夕卡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对克鲁铜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其控  相似文献   

9.
中国铜矿床成矿期划分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国1085个主要铜矿床的成矿时代研究,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白垩纪、新生代六个成矿期。统计分析了各成矿期形成的铜矿床数量,在分析各成矿期地质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矿床类型铜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小坝梁铜矿床的海底火山热液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德潜  赵平  魏振国 《地球学报》1995,16(2):190-203
本文对内蒙古小坝梁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同位素及矿床地球化学作了一系列研究,并与国外同类矿床进行对比,确定该矿床属海底火山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晚华力西期。此项研究为该类矿床的勘查拓宽了思路,指出小坝梁矿区北部与东部为勘探铜矿床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云南东川杉木箐铁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基础上, 根据邻区东川式、稀矿山式铁铜矿的成矿条件和岩隆构造、重磁同现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等找矿信息, 结合省地勘基金项目勘查的最新成果, 对勘查区的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其成矿特征、物化探异常与落因铁铜矿带类似, 圈定零公里至小坡和二百二至新寨等2条重磁同现异常带(岩隆构造带)及附近区段为有利找矿靶区, 推测深部具有中-大型矿床规模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昆明东川区播卡金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卡金矿位于云南的东川区,由16条矿体组成。在搜集以往地质、化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研,研究了播卡矿区地层、岩浆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播卡矿床的成因,依据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研究了播卡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播卡金矿的成矿过程及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以澳大利亚布朗斯Cu多金属矿床为例,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是在“饥饿”沉积阶段富集了Cu、Pb、Zn等金属元素,在后期盆地卤水作用下形成矿化的一个“沉积一改造”矿床。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赞比亚铜矿带、波兰Kupfershierfer铜矿带和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床,总结了该类铜矿床成矿的一般规律,认为该类矿床的金属物质一般来源于下伏红层/风化基底: S一般来自于蒸发岩和黑色页岩,个别矿床古油气藏也提供了S源;成矿流体为中一高盐度、中温的氧化性盆地卤水,成矿物质主要以络合物(CuCl3-)的方式运移,流体驱动动力一般是区域性构造运动,放射性衰变生热和盐丘底劈也能够导致流体运移;金属矿物沉淀的主要机理是还原反应,主要还原剂是原地有机质;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成矿金属元素在氧化还原界面上与S结合沉淀析出,形成矿化。  相似文献   

14.
东川矿区几个关键构造问题与铜矿远景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初步提出了东川大型推覆体的几何结构、烂泥坪黑矿尖子控制特高品位裂隙富矿的层控脉型脆-韧性剪切带及白锡膜矿段的构造推覆模型。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著者们认为:东川地区具有发展成超大型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因而生产矿山仍有地质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新兴县都斛铜矿床处于吴川—四会深大断裂的中部边缘带,其铜成矿活动主要受本区燕山期斑岩体和NE向断裂构造双重控制,已发现的脉状铜矿体产状各异,在空间上整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状,单个矿体呈细脉分布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并具有浸染状矿化分布在花岗闪长斑岩等斑岩型矿床的矿化特征。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对比粤西地区及国内类似斑岩型矿床的找矿经验,认为都斛铜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处于斑岩矿床外围或顶部的脉状矿体带,具有寻找斑岩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依据青海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矿床物质来源、矿物、元素分带、成矿热液演化中铜多金属矿床的性状,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控矿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属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其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两个阶段。中三叠世海底火山喷发喷气活动携带大量成矿物质,在浅海台地相对低洼的部位(还原条件下)与火山碎屑物、陆源物一起沉积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矿源层"或贫矿层,在随后的(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受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作用,地层中岩石脱水、成矿元素活化、聚集形成富矿溶液,并沿地层层理、岩石破裂运移,交代岩石中化学性活泼的组分或充填于岩石裂隙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geological - geophysical - geochemical models of such typical deposits as the Tieshan - type Fe-Cu deposit, the Tonglushan - type Cu - Fe deposit, the Yehuaxiang - type Cu deposit, the Jiguanzui-type Cu - Au deposit, and the Tongshankou - type Cu(Mo) deposit. The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practical data of the polymetallic deposits dominated by copper ore in southeastern Hubei. These models, which are graphically illustrated i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geophysic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deposits in this area. The models ar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copper deposits, predicting mineral resources, choosing exploration methods, and searching for ore deposits based on existing one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8.
东川铜矿床是我国重要的沉积岩容矿的层状铜矿床(SSC),具有显著的多层位成矿特征和典型的铜硫化物分带。本研究以不同层位铜矿体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发现东川群多层位铜矿体存在浅色和深色包裹体2种类型:浅色包裹体成分以H2O为主,含丰富的石盐子晶和少量钾盐、硬石膏子晶,代表了氧化型含矿卤水,具中低温(140~300 ℃)、中高盐度(12%~44%)的特征,属于Na +、K +、Ca 2+-Cl -(SO4 2-)型盆地卤水,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岩的溶解和层间建造水;深色的含有机质包裹体代表了还原型流体,来源于黑山组碳质板岩和落雪组中的藻类生物分解。东川铜矿床以落雪组的含叠层石砂质白云岩作为主要沉淀系统,黑山组碳质板岩为隔挡层,形成一个流体封闭的物理化学圈闭,氧化含矿卤水通过供给系统运移到具还原性质的沉淀系统中,与还原型富硫流体和含有机质的地层发生混合反应,形成多层位的层状铜矿体和层控脉状铜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