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用γ道集信息修正偏移速度模型的层析成像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利用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进行CRP速度扫描求取γ道集的快速方法.利用γ道集进行偏移速度分析不需对地下介质模型做任何假定.通过利用对γ道集的解释拾取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偏移速度模型修正层析成像方法.对实际数据试算结果表明本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2.
是否能够正确地建立深度域三维速度模型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败的关键 .本文根据Deregowski循环 ,利用叠前深度域地震成像对速度模型变化的敏感性 ,采用偏移迭代逐次逼近最佳成像速度 ,研究开发了一套快捷有效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深度域速度模型建立技术 .借鉴时间域CDP(共深度点 )道集上常规叠加速度分析的策略 ,在深度域CRP(共反射点 )道集上 ,提出剩余慢度平方谱的概念并建立相应的实现技术 .导出深度域中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之间的关系 ;按照串级偏移原理确定偏移循环过程中初始速度、剩余速度及修改后速度之间的关系 ;采用蒙特卡洛非线性优化算法实现从剩余慢度平方谱中自动拾取层速度 ,讨论了其地质速度约束条件和蒙特卡洛非线性优化的收敛准则 ,使得所拾取的层速度模型具有合理的地质意义并获得最佳偏移成像效果 .SEG EAGE理论模型数值试算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在海拉尔盆地霍多莫尔工区 ,5 8km2 三维资料的速度模型建立并获得满意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 .  相似文献   

3.
波动方程法共成像点道集偏移速度建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效果对偏移速度场相当敏感,建立正确的偏移速度场是实现高质量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关键。首先应用成像精度高的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抽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基于摄动法通过参数化速度函数和改进的剩余曲率分析建立偏移速度误差和成像深度误差的定量关系;最后采用单参数/多参数联合迭代反演实现偏移速度建模。对Marmousi模型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地质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建模和成像效果,一般只需分析和控制主要反射层,通过3-4次近代就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899-1908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东濮凹陷的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濮凹陷属断陷型盆地,沉积环境多变、断块破碎、构造复杂,局部构造主要受断层控制,断层两侧同一时代地层由于埋深不同,导致在大断层附近存在较大的速度横向变化.而时间偏移不能解决速度横向变化的问题,东濮凹陷今后构造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小断块和小幅度构造,所以在本区中应用了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在叠前深度偏移基础上,把时间偏移道集的高密度速度分析结果与声波测井资料相结合,形成一套各向异性参数求取方法,通过基于各向异性的叠前深度偏移改善了地震与钻井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6.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是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的重点,是影响地震成像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的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剩余曲率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旨在通过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来建立局部入射角与偏移深度之间的联系,通过角度道集剩余速度分析来修正、更新偏移速度。不同于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ODCIGs),ADCIGs较少地受到由于多路径问题而产生的波场干涉假象的影响,更适合于偏移速度分析。本文在推导出基于ADCIGs的水平地层深度剩余量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DCIGs的沿层扫描法速度更新流程,凹陷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试处理表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多分量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可以对地下复杂地质构造进行更准确的成像,精确成像的前提是获取准确的纵横波偏移速度。本文采用高斯束偏移方法对多波地震数据进行偏移速度分析,首先分别给出纵波和转换波共偏移距域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抽取纵波和转换波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然后根据共成像点道集拉平准则,分别对纵波和横波速度进行更新;当两种波成像深度不一致时,对纵波和转换波成像剖面进行深度匹配,完成高精度的纵横波偏移速度分析。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试算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多波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建模:一种直接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所产出的角道集,发展了不需要多次迭代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建模方法.文中分析了炮域波动方程偏移生成角道集的方法,给出了非均匀介质中角道集同相轴曲率与速度误差的定量关系,发展了基于同相轴曲率的速度模型直接更新算法.在初始模型较合理的情况下,应用一次炮域波动方程偏移计算,即可得到较准确的速度模型.这...  相似文献   

9.
TI介质偏移速度建模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已经趋于完善.然而,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导致成像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建立的地层参数场不够精确.当地层参数接近其真实值时,基于波动方程的剩余曲率建模方法由于不受构造的影响,能够在各向异性和横向变速介质中进行速度分析,所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偏移结果中抽取共成像道集,然后通过交互运用叠前深度偏移和参数更新实现各向异性偏移速度建模.对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的试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极大改善VTI介质反射界面成像效果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优化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阐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流程,详细介绍利用两种不同层析反演方法来优化深度域的层速度模型,对同一实际地震资料速度模型建立的应用效果表明,在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能提供准确解释层位信息的前提下,模型层析反演优化后的速度模型精度要比网格层析反演优化后的速度模型更高,且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1.
刘礼农  刘洪  李幼铭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2):312-320,T006
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介质中进行构造成像、弹性参数反演的重要环节.由于其技术实现不仅涉及波场延拓理论的创新,而且需要大规模计算,因而研究难度较大.本文以实验效果的取得为目的,完整地实现了SEG/EAEG盐丘和推覆体模型的三维波动方程辛几何算法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计算.文中详细考察了所研制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及其对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能力,具体包括:1)对于盐丘模型,文中讨论了成像参数的选择、地震子波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完成二维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比较;2)对推覆体模型,文中进行了脉冲响应测试;3)由两个模型的成像结果可见本文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已具有适应强速度横向变化、复杂构造的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盐丘模型 推覆体模型 波动方程 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介质中进行构造成像、弹性参数反演的重要环节.由于其技术实现不仅涉及波场延拓理论的创新,而且需要大规模计算,因而研究难度较大. 本文以实验效果的取得为目的,完整地实现了SEG/EAEG盐丘和推覆体模型的三维波动方程辛几何算法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计算. 文中详细考察了所研制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及其对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能力. 具体包括:1)对于盐丘模型,文中讨论了成像参数的选择、地震子波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完成二维及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比较;2)对推覆体模型,文中进行了脉冲响应测试;3)由两个模型的成像结果可见本文的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已具有适应强速度横向变化、复杂构造的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控制照明的合成震源记录交互剩余偏移速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基于控制照明的合成震源记录交互剩余偏移速度分析方法.与其他类似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的不同点在于:(1) 叠前深度偏移采用基于波动理论的快速合成震源记录算法;(2)偏移方法采用平面波震源,与速度分析方法一致;(3)应用控制照明技术,避免了因横向变速而导致的平面波震源波场在传播过程中的畸变,从而减小了速度分析的误差;(4)实用的速度谱设计,使交互偏移速度分析可行且易于操作.模型和新疆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和实用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叠前逆时深度偏移中的激发时间成像条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其他偏移方法相比,逆时偏移基于精确的波动方程而不是对其近似,用时间外推来代替深度外推.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精度,不受地下构造倾角和介质横向速度变化的限制.激发时间成像条件的求取是叠前逆时偏移的难点之一,本文采用求解程函方程的方法得到地下各点的初至波走时,以此作为叠前逆时偏移的成像条件.基于任意矩形网格和局部平面波前近似的有限差分初至波走时计算方法精度较高并适用于强纵横向变速的复杂介质.试算结果表明,在复杂介质模型中利用叠前逆时深度偏移收到了很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地消除复杂地表对地震波场的影响,提高地下构造成像的质量一直是中国西部复杂地区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难题.本文在三维复杂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1\]的基础上,研究了关于复杂地表的静校正问题,提出用三维波动方程在炮集上对地震波场进行正、反向延拓,消除复杂地表对波场的影响,实现三维复杂表层模型校正.理论和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已超越常规静校正的含义,属时变校正方法.用本方法处理复杂地表问题,不但能消除表层对不同深度反射波产生的不同时差影响,提高叠加剖面质量,而且能使校正后的地震波场保持波动特征不发生畸变,可为建立正确的深层速度模型和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频率波数域和频率空间域实现了一种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并在2-D空间进行了Marmousi模型炮集数据的处理.通过与Split-StepFourier、Phase-Screen和稳定的Born近似叠前深度偏移等方法比较,认为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不仅在效果上要优于前三者,而且还能更好地处理速度横向变化.在散射波场计算中,使用了一个更稳定的散射波场计算公式,扩大了拟线性Born近似的应用范围,使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适应更强的横向速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偏移方法——自适应空间分区裂步傅立叶(ASDSSF)偏移方法。该方法将剥层相位移方法的思想推广到裂步傅立叶偏移方法,使之当速度场出现强间断时也能精确而有效地成像。原理上ASDSSF偏移属于多参考慢度(MRS)偏移方法,本文的重点是,在不损失精度的同时选取比同类MRS偏移方法更少的参考慢度。我们根据全局速度函数的变化和误差控制参数来选择参考慢度,同一个参考慢度所对应的速度构成一个分区,每一个空间分区可以由几个空间上不连续的子分区组成,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参考慢度的个数。每一延拓步的参考慢度以及参考慢度的个数和如何构建分区都是根据速度函数自动生成,因此更为合理。为了消除速度场强间断产生的人为噪音,设计了简单有效的f-k域的光滑滤波。我们对一个生成的二维叠前模型和SEG/EAEG盐丘模型进行了试算。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The calculation of seismic wave traveltimes is a basic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in tomo-graphy, seismic wave forward modeling and Kirchhoff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Limitations withtraditional ray tracing fall into four categories. a) Analytical methods can only realize ray tracingfor simply varying velocity fields, so they have relative small applied-range; b) Shooting methodsof ray tracing can cause shadow zones. When the shadow zones exist the method will invalid; c)…  相似文献   

19.
Interval velocity analysis using post‐stack data has always been a desire, mainly for 3D data set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method that us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ted diffractions to enable interval velocity analysis from three‐dimensional zero‐offset time data. The idea is to perform a standard three‐dimensional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on stack cubes and generate three‐dimensional common image gathers that show great sensitivity to velocity errors. An efficient ‘top‐down’ scheme for updating the velocity is used to build the mode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related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wave equation based post‐stack datuming in the model building process. The proposed method relies o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diffractions along redatumed zero‐offset data and to analyse their flatness in the migrated local angle domain. The method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dditional tool for a complete,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based interval velocit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