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矿物自发裂变径迹的统计误差、自发与诱发裂变径数量的比值对姝影响,提出了自发裂变烃迹统计误差对ξ值的影响强于诱发裂变径迹、自发与诱发裂变径迹数量的比值对ξ值有显著影响的观点;利用ξ值计算矿物裂变径迹年龄时,正确识别和统计自发裂变径迹是提高裂变径迹年龄准确度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裂变径迹分析探讨房山岩体地质热历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翟鹏济  张峰  赵云龙 《地球化学》2003,32(2):188-192
测定了房山岩体内部相的花岗闪长岩中磷灰石和榍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和磷灰石自发和诱发裂变封闭径迹长度。根据磷灰石自发裂变封闭径迹平均长度和年龄对岩体热历史进行了模拟和探讨,长度分布模拟特征和参数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并依据磷灰石和榍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封闭温度探讨了岩体的冷却和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3.
用裂变径迹法测定白云母和玻璃陨石的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矿物中微量铀杂质在长久地质时间内发生的自发裂变的碎片径迹测定矿物年龄的方法,称为裂变径迹法。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核裂变径迹测定年龄技术,已在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和考古工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裂变径迹测定年龄技术,是应用各种天然矿物或材料中微量杂质铀的自发裂变碎片,在绝缘固体介质中产生的辐射损伤痕迹(即裂变径迹)测定年龄的方法。该法的优点之一是应用范围广,在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常可找到合适的测定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前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温度是导致径迹退火的唯一诱因之上的。然而,辐射损伤是否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尚处于争论中。文章采用云南临沧四块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方法,对辐射损伤与裂变径迹退火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云南临沧磷灰石单颗粒年龄71~15 Ma,封闭径迹长度9~16μm, U含量24~290μg/g。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封闭径迹长度以及单颗粒年龄分别随相应U含量增加而减小。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变化趋势初步表明了辐射损伤能够促进裂变径迹退火,是导致裂变径迹退火的另一诱因,为辐射损伤诱发裂变径迹退火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具有在较低温度下能够退火的特征,以及锆石径迹封闭温度在750℃以上的特点,研究同一矿石中两种不同单矿物产生的裂变径迹与记录条件(径迹长度变化)。测定白云鄂博主矿成矿年龄数据属于海西中晚期,其值为3.3 ̄4亿年,是改造后形成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自1940年发现~(238)U自发裂变现象的20年之后,1962年Price等首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云母中经化学蚀刻扩大了的~(238)U自发裂变径迹。1965年,Walker等基于自发裂变径迹计数测定了矿物的年龄,提出了裂变径迹定年法。现在裂变径迹(FT)分析巳从一种不太成熟的传统地质年代学成为一种分析(低温)地质热历史的有经济价值的技术。裂变径迹的时间—温度路径不仅提供了地壳动力学机制的年代学,而且也提供了估计地壳冷却和剥蚀作用的速率的定量指标。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还提供了关于地壳碰撞的时限和随后的抬升及侵蚀参数,为决定岩石圈的拉伸和裂陷作用后的剥蚀型式提供证据。该方法巳在许多地质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碎屑颗粒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提及方法学。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颗粒年龄地的核心是通过逐一测定计算单颗粒裂变径变年龄,然后将获得的一批单颗粒年龄进行高斯拟合或二英式拟合,获取其最佳的颗粒年龄分布,从而反演样品的不同源区的热历史。碎屑锆石和磷灰石因其在风化剥蚀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而成为目前进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中最常用的矿物类型,特别是碎屑锆石的裂变迹密度大,单颗粒的裂变径迹具有可定年的统计意义,从而成为颗粒裂变径迹测年方法的首选矿物。  相似文献   

9.
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变径迹定年是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人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它的退火特性,例如使用总体定年时,先把样品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经高温退火,退去所有的自发裂变径迹,再送反应堆辐射,用来测诱发裂变径迹密度。但直到80年代初,裂变径迹分析方法还...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矿物或岩石中铀、钍裂变的碎片径迹来测定铀、钍含量及矿物年令的方法,是裂变径迹法在地质上的应用途径之一。早在1939年就发现铀在受到热中子轰击下,会产生裂变,但一直到1962年普赖斯(Price)等人用蚀刻法把裂变径迹扩大到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之后,裂变径迹法才开始应用到地质研究上来。我国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这项工作的。1978年我们初次尝试使用诱发裂变径迹法(同时配合其他方法,如重砂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等)确定岩石矿物的铀含量和了解铀在岩石矿物中的配分状况,初步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锆石的特点是含铀量高,并作为耐风化的稳定副矿物广泛地产出于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是裂变径迹定年技术中应用最广的矿物之一。锆石径迹定年技术中,关键是选择适宜的制片方法和最佳蚀刻条件对此许多研究者已做过大量探讨,目前采用的蚀刻方法有:375—500℃高温下磷酸蚀刻法,220℃下NaOH或200℃下NaOH+KOH蚀刻法和150—180℃温度下的HF+H_SO_4蚀刻法。因锆石颗粒一般都比较小,为了准确地统计每个锆石颗粒同一内表面上的自发和诱发裂变径迹密度,一般采用的步骤是:先将锆石晶粒固  相似文献   

12.
锆石国际标准样和华南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刘顺生 《地球化学》1989,(3):271-275
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菲什峡谷的凝灰岩中分选出来的锆石,已定为裂变径迹年龄测定方法的国际标准样。本文报道对锆石国际标准样和华南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结果,完成的数据与其他国内外实验室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吻合,并特别详细介绍了锆石裂变径迹的蚀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0~4000的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在不同深度共测定了38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分布在98.6-3.2Ma之间,年龄值的变化规律总体上是随钻孔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地表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是87.1Ma,至3899m深处则为3.2Ma,基于磷灰石中裂变径迹的退火特征,反映出地壳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年龄值随深度的变化,也有若干波动,尤其是1550~2450m之间的这部分岩心,在年龄随深度变化的趋势上是不连续的,这部分岩体可以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构造作用带。根据年龄一深度关系和约束径迹长度的分布特征,对超高压变质岩体的后期折返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物裂变径迹技术是一种低温热史及年代学测定技术,广泛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沉积物来源、造山带隆升剥蚀、地质年代学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造山带构造隆升速率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笔者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利用裂变径迹反演热史、裂变年龄和矿物对-封闭温度法确定构造隆升速率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分析其优缺点,指出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构造隆升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中甸地区位于西南三江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Cu-Mo多金属复合叠加成矿带.本文采用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对区内晚白垩世铜厂沟、休瓦促、热林成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开展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史演化模拟,揭示了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及热史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变化于52±2~96±5 Ma;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值变化于15±1~48±3 Ma,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中心年龄与池年龄在误差范围也基本一致.通过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揭示出云南中甸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热事件.第一阶段(96~60 Ma),主要为岩浆侵位后快速降温的热史演化阶段;第二阶段(52~39 Ma),为缓慢的降温作用过程;第三阶段(16~15 Ma),揭示了受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区经历了快速降温的地质演化过程.综合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典型成矿斑岩体具有相似的隆升过程和剥蚀历史,并获得了剥蚀量与剥蚀速率的定量计算结果,为区内矿床的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华南花岗岩中铀活化转移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章邦桐 《地球化学》1994,23(2):161-167
采用诱发裂变径迹法研究,发现华南产铀花岗岩副矿物中的铀沿微裂隙活化转移和交代蚀变矿物的自洁作用迫使载体矿物中的铀活化再分配的地球化学现象。与经过0.05mHC1溶液浸泡的花岗样品进行第二次诱发裂变径迹照射结果对比,确认为活化铀的存在,并具有易转移的特点。蚀变轩上岩取订及铅同位素组成研究提供了铀在热液蚀变过程中活化转移的佐证。γ能谱测量结果证实,花岗岩中的部分铀在风化作用过程中已活化转移而钍则基本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包括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MH)0~5000m和先导孔(PP2)0~1000m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折结果,先导孔PP2的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变化范围为79.5±5.1~50.4±6.2Ma,主孔的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变化范围为98.6±17.0~2.9±2.0Ma,主孔在4200m以下,磷灰石样品中实际上已不存在自发裂变径迹,表明裂变径迹时钟已经“置零”。实验资料表明,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值随样品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直到一定深度,即达到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封闭温度(~120℃)以后,年龄值为零。根据主孔0~2000m和先导孔0~1000m的裂变径迹年龄剖面,作为一级近似,计算出超高压变质岩体在90~30Ma期间,平均隆升速度为~35m/Ma。对主孔测定了9个样品的约束径迹(Confined track)长度,样品约束径迹平均长度的变化范围约为13.1~7.4μm,总的变化趋势是:约束径迹平均长度随样品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样品的约束径迹长度分布都具有双峰型特征。根据裂变径迹年龄和约束径迹长度的资料,应用计算机模拟得到了样品的时间-温度(t-T)轨迹。结果表明,岩体从早白垩世(~120Ma)快速冷却以后,在晚白垩世和始新世又经历了两次加热作用,始新世末岩体所达到的温度大约是80℃,随后岩体则一直上升和缓慢冷却到现今所处的位置。在最后~30Ma岩体的平均隆升速度为~53m/Ma。  相似文献   

18.
从磷灰石封闭径迹长度探讨北京房山岩体地质热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鹏济  赵云龙 《铀矿地质》1999,15(1):24-26,8
笔者测定了房山花岗岩中磷灰石诱发裂变封闭径迹长度共223条,平均长度为16.14±0.74μm,长度分布直方图表现为窄而对称;测定自发封闭径迹长度共187条,平均长度13.04±1.76μm,其长度分布直方图变宽,长度误差增大。表明房山岩体抬升是缓慢的冷却过程,由13μm的平均自发长度推知其古环境温度最高约为72℃。  相似文献   

19.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是基于铀裂变辐射损伤效应的一种同位素热年代学方法.在分析裂变径迹定年的原理和方法、常用年龄值及裂变径迹退火作用等基础上,综述了目前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在造山带隆升-冷却、沉积盆地分析、盆山耦合关系、断裂活动时限及热液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裂变径迹定年法中国际标样的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鹏济  赵云龙 《铀矿地质》1995,11(4):240-243
第6届国际裂变径迹测定地质年代学术讨论会上推荐标准化刻度裂变径迹定年法,并推荐了几种定年标样。本文通过标准铀玻璃刻度系数定出值,利用外探测器法测定了国际标样中的3种桔石和两种磷灰石的年龄(FCT27.7±0.8Ma,BM16.1±0.5Ma,TR60.0±3.OMa,Durango30.8±1.9Ma),在误差范围内与参考年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