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都是比较成熟的学科。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这两大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从描述阶段跃入理论综合阶段,重新成为地球科学若干分支学科的固着点。其新理论与新假说不断涌现;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广泛采用;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日趋加强,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在这古生物学的“复兴时期”,为跟踪和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于1989年成立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正>广开科研领域注重开拓性研究尹赞勋最主要的科研领域是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他最主要成就是三本《中国古生物志》奠定了我国贝类(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即"古贝类学")之基础,他的志留纪地层及化石的一系列著作把我国志留纪生物地层学、历史地质学提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他研究的化石门类还涉及珊瑚、腕足类、锥石、笔石、古哺乳动物、古鱼类、古植物等,他所创建的"卷笔石属"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建的第一个新属。这都说明他的科研领域极大地拓展,且成就辉煌。"古生态学"是建立在传统古生物学描述、鉴定与分类基础上的高级理论形态。尹赞勋  相似文献   

3.
从近年来古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出发,探讨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认为在今后若干年内,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对古生物已有门类的重新鉴定,新属种的填平补齐以及演化谱系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古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应用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边缘学科(如古生态学)将得到蓬勃发展:“间断平衡论”作为新的生物进化模式将得到验证和发展;“生物地质学”的研究扩大了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古生物的范围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实际意义,将逐渐完善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从而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选题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化石生物学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介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古生物学主要从属于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它比较重视化石的地质学意义,偏重于以形态分类为主的描记性研究(即描述古生物学Palaeontography)和经典的生物地层学研究。 60年代对于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来说,是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代。在沉积学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板块学说迅速崛起,并被视为地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生物学在微观(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生态学)领域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进化理论处于不断深化与变革之中。另一方面,百余年来大量资料的积累也使古生物学本身孕育着新的突破。上述种种都驱使古生物学的研究重心开始历史性的转移,化石生物学即为这一转变的产物。Schopf(1972)主编的《Models in Paleobiology》和美国1975年创刊的《Paleobiology》杂志,可以作为化石生物学兴起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古海水温度不仅是古海洋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而且对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重建古海水温度一直是研究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事件的前沿科学问题,因此其重建理论和方法也备受关注。目前,古海水温度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古生物学指标和地球化学指标两大类。古生物学指标从最初仅能够定性分析的标志种及其组合等方法,发展到能够定量分析的转换函数统计法;地球化学指标从传统的氧同位素过渡到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耦合同位素Δ47等指标。对目前古海水温度重建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特别是从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对近年来新发展的指标(如:Uk′37、TEX86、Δ47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将来古海水温度重建方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拟拉且尔筵属Parareichelina最早见于和合著的《(竹蜓)的分类与演化》(1958,17页)(竹蜓)的分类表,即Parareichelina K.M.—Maclay,1956。在参考文献中却没有的著作,但注明有《古生物学基础》一书,正在印刷中。1959年,这三位学者在《古生物学基础》(竹蜓)目208页,Parareichelina属是1958年建立,模式种为Parareichelina reticulata K.M.—Maclay属征简单描述为:与Reichelina属的区别是,内圈凸镜形,外圈不包卷,隔壁褶皱。模式种的产地层位是,苏联北高加索上二叠统。代表这  相似文献   

7.
古生物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态古生物学阶段、古生态学阶段、古生物地理学阶段和古生物迁移研究阶段。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古生物学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四光教授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古生物迁移现象,并把古生物迁移资料应用于海水进退规程的研究中。到了60年代,李四光教授再次强调古生物迁移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认为,古生物迁移,不仅是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更是地壳运动理论和古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植物化石角质层分析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化石角质层分析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自然科学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结果使角质层分析成为国际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植物化石角质层分析至少已经形成了 3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从植物分类学角度 ,分析角质层的超微结构 ,使化石植物的分类和演化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2 )从植物生理学方面 ,分析化石植物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 ,推测古大气CO2 的浓度 ,揭示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生理与环境的关系 ,进而了解环境的变化 ;(3)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方法 ,研究角质层的化学特征 ,进行化石植物角质层和现代植物角质层的…  相似文献   

9.
<正> 古生物和地质学都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关系重要。广义的地层学是研究成层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的分布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地层的层序和时代及地理分布,地层分类、对比以及各种岩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而古生物学则正是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以及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古生物学已经走过近百年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深刻地改变着古生物学传统观点,大大促进了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为了回顾我国古生物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成长和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认清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以保持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活力,向着更高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古生物学原有研究领域不断受到冲击。现代科技成果迅速向古生物科学渗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导致古生物学的重大变革。 在演化论方面,70年代初由美国古生物学家N.Eldredge和S.Gould提出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alibrium)生物成种理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已经遨游太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古生物学这门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古老学科正积极地迎接挑战。它不断从科技发展和其它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中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这种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古生物正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与勃勃的生机。当前古生物学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古生物学领域内新学说、新观点蓬勃兴  相似文献   

13.
<正>9月6日,由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共同组织的"吉林省科技期刊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举行。来自省内21家科技期刊的40余位编辑参加了此次会议。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跃武教授致开幕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  相似文献   

14.
分子地层学     
分子地层学,也可称作分子古生物学(Molecular Palaeontology),是研究沉积地层中被称做“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的学科。所谓分子化石是指沉积物(岩)中那些来自生物遗体、具有一定沉积、地层和古生物学意义的有机分子,虽然经历过成岩作用的变化,但它们仍保留有原来的化学结构。分子地层学是一门介于沉积、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学、有机化学之间的边缘杂交学科。60年代后期,G.Eglinton和M.Calvin(1967)发表了“化学化石”的著名论文。随后,M.Calvin(1969)在《化学进化》一书中撰写了“分子古生物学”的章节。70年代后期,B.P.Tissot和D.H.Welte(1978)对“地球化学化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  相似文献   

15.
<正>地层中丰富的化石,记录着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演化的重要信息,是追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重要实证资料。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具悠久历史的领域。人们在识别了化石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便是思考其分类位置、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有对化石及其地理分布的朴素认识(邓龙华,1976)。古脊椎动物、古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被魏格纳作为其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殷鸿福等,1988)。  相似文献   

16.
正郝诒纯(1920—2001)湖北咸宁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等。她长期致力于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中新生代地层和古海洋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古生物学特别是微体古生物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1929年至200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走过了80年的漫长历史,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同时又是国际古生物学协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员,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近八十年来,古生物学会在团结广大会员、组织学术交流和服务社会、弘扬科学文化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广大古生物学工作者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创新进取,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以及学术出版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并于200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简述国外古生物学理论方面的进展,包括间断平衡论,分支系统学,古生态学各分支和古生物地理学生微板块假没中的应用。古生物学在其它方面的进展,特别是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和微古生物学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将不涉及。  相似文献   

20.
孙红军 《古地理学报》2006,8(3):419-426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的地质科学,其研究目标是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历史及其内部古地理单元的分布和特征。中国的古地理学研究是多来源的和多分支学科的,主要来源于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等,相应地产生了多个古地理学分支学科。不同分支学科形成多种类型的古地理图,它们是古地理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手段。多种多样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方法可以建立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学综合数据库;空间数据模型为组织多来源和多尺度的古地理信息提供框架;三维数据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古地理环境重建营造了必要条件;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使古地理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古地理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能使研究手段和水平得以提升,还能更好地为地质历史时期中沉积矿产勘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