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湾地区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第四纪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地层中。气样组分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生物气气源层具强-较强的还原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较好的有机质类型等有利条件,而持续沉降、快速沉积作用和有利的沉积环境是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良好的储盖条件有利于浅层气的聚集和保存,结合钻井资料可知,该区储气层以细砂为主,由于埋藏浅、时代新、岩石疏松、未固结成岩,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本区第四纪全新世主要生气层为近岸浅海相、受海侵影响的河漫滩相和河口湾相的灰、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粉砂质粘土与亚粘土,系良好的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通段古河谷典型钻孔及剖面沉积物颗粒、微体生物化石、14C测年等的分析,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划分。该段古河谷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基本上反映了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三角洲相的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现代河床的底部,浅海相淤泥质亚黏土层已被侵蚀掉,沉积的是现代河床相砂层。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沿海平原晚第四纪超浅层生物气藏盖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晚第四纪地层的物性特征,力学性质及烃浓度值实验资料和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历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覆盖下切河谷之上的的浅海相灰色淤泥质粘土层为区域盖层,下切河人的河漫滩相灰-灰黑色粘土及淤泥质粘土层为局部盖层。粉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和粘土的粒径依次变小,比表面积依次增大,使其孔隙率、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及孔隙水压力值依次增大。粘土的压缩系数、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及抗剪强度最大,其抗变形能力相对最弱,可压缩相对最大.相对封闭性最好;而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牯土的封闭性次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盖层的封闭性增强。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为物性封闭、烃浓度封闭和孔隙水压力封闭,后者可能对生物气藏保存起着最主要的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方庆阳煤矿区龙潭煤系和茅口灰岩界限粘土岩分析结果表明:该层粘土岩为黄铁矿质高岭石粘土岩,对其化学成分中Na2O、K2O、MgO、CaO和Pb的研究认为,该层粘土岩是在安静低能、酸性介质还原环境下,为受峨眉山玄武岩影响的火山事件沉积粘土岩。  相似文献   

5.
根据钻井岩心、古生物、有机岩石学观察及有机地化测试数据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ZK01井全新统地层中两套气源岩的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控制研究区浅层生物气生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全新统河口湾—河漫滩相灰色黏土及粉砂质黏土中有机碳含量在0.20%~0.65%之间,平均0.46%,氯仿沥青"A"平均值71.71×10~(-6);浅海相深灰色淤泥质黏土有机碳含量在0.19%~0.52%之间,平均0.34%,氯仿沥青"A"平均值65.69×10~(-6);前者有机质丰度略高于后者,生气能力略强于后者。两套气源岩中有机质来源均由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两部分组成,属于混源输入,且以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为主,有机质类型为含草本腐殖型、含草本腐泥腐殖型。两套气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在0.50%~0.65%之间,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热解最大峰温峰多数低于435℃,表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具有有利于浅层生物气生成的基础地质条件、物质条件、地球化学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辽河群孔达岩系分布于营口-草河口复向斜南北两翼,主要由各类片岩、变粒岩、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成,为高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原岩属碳酸盐岩富碳的陆源碎屑-粘土沉积建造。孔达岩系中石墨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石墨与有机墨有关,可能来源于低等生物;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为温湿-亚热带,沉积物质来源于海底火山喷发和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为浅海微淡化水体,低能、强还原环境的泻湖相。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浅层生物气成藏条件、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发育3期下切河谷,形成了3套沉积层序;因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相对完整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长江三角洲浅层天然气是未经运移的原生生物气,其主要富集于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层序内,气藏为自生自储同生型的岩性圈闭。河口湾—河漫滩和浅海相泥质沉积物既是气源岩,又是盖层,后者可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河口湾—河漫滩和河床相砂质沉积物为主要储集层。因此,研究区晚第四纪多期下切河谷沉积层序有利于浅层生物气藏的形成,特别是晚期下切河谷内河口湾—河漫滩相砂质透镜体以及河床相砂体可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湾地区发现并开发了大量的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使河流梯度增加,下切作用增强,导致钱塘江下切河谷的形成。下切河谷内的沉积序列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浅海相和河口湾砂坝相。 所有的商业浅气田和气藏都分布于太湖下切河谷和钱塘江下切河谷及其支谷的河漫滩-河口湾相砂体中。钱塘江下切河谷的河漫滩-河口湾砂体埋深30~80 m,厚3~7 m,被非渗透的黏土包围,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分布的潮流沙脊。快速堆积的河口湾-浅海相沉积物为生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源岩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河漫滩-河口湾相的黏土层为研究区浅层生物气藏的直接盖层,主要分布在下切河谷内,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0~80 m、10~30 m和42.2%~62.6%。河口湾-浅海相的淤泥层为间接盖层,覆盖了整个下切河谷,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分别为5~35 m、10~20 m和50.6% ~53.9%。黏土层和淤泥层的孔隙水压力远大于下伏砂体的孔隙水压力,其差值可达0.48 MPa。在储集层和盖层分界面即浅气藏的顶部,孔隙水压力值达到最大。黏土层和淤泥层的孔隙水压力可以超过砂质储集层中气体压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黏土和淤泥盖层的高孔隙水压力可能是浅层生物气被完全封闭住的最重要因素。直接盖层的封闭能力比间接盖层要好。黏土层和淤泥层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长,有时候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表明黏土层和淤泥层的渗透性差、封闭性好。随着埋深的增加,其压实程度和封闭性能增加。与黏土层和淤泥层相比,砂层的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而且消散时间与埋深无关,表明砂层渗透性好、封闭性差。气体一旦进入砂层,孔隙水就不能有效释放,导致砂层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比黏土层和淤泥层的要长,这可能与生物气在孔隙水压力释放后的快速补充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杭州湾沿海平原大量的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下切河谷(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相,以及浅层生物气藏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末次冰期以来,随着海平面变化,杭州湾地区下切河谷演化经历了深切、快速充填和埋藏三个阶段。末次冰盛期,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大,增加了河流梯度、加强了下切作用,本区形成了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随后在冰后期被充填和埋藏,下切河谷的两侧为暴露地表的古河间地。根据岩石学、沉积结构和沉积构造特征,本区下切河谷充填沉积物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可以划分为4个沉积相类型,有河床滞留沉积物到部分曲流河沉积体系的边滩沉积、河漫滩-河口湾沉积、河口湾-浅海沉积和河口湾沙坝沉积。在河漫滩-河口湾相沉积期间,由于海平面上升、潮流体系、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空间条件适合一个潮流沙脊体系的发育,该相中砂质透镜体可能代表下切河谷内发育的潮流沙脊。对于河口湾-浅海沉积和河口湾沙坝沉积而言,由于沉积条件不再有利,没有形成沙脊沉积。所有的商业性生物气都存储在下切河谷内河漫滩-河口湾砂质透镜体中。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昆明盆地浅层天然气开发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兴毅 《贵州地质》2000,17(3):170-175
昆明盆地天然气显示遍及各层,但浅层天然气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气源主要来知第四系深灰、灰黑及黑色泥质岩和褐煤层,源岩有机质丰宽高,气源层处于还原-强还原环境。具良好的厌氧生化成气条件,经分析研究,计为该区天然气属甲烷型生物成因气。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处于凹陷与隆起之间的斜坡是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地带。盆地生储盖条件良好,资源量丰富。  相似文献   

11.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末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 3期的海平面下降,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 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漫滩-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历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 3期、δ18O 2期和δ18O 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500~800 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当时并非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盆地分析角度,研究贵州天柱大河边-湖南贡溪两个超大型重晶石矿床中重晶石(矿)岩及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地质背景。天柱-新晃-玉屏寒武纪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发育在大陆斜坡上的断陷型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由于同生断层作用将盆地切割成一系列次级盆地,大河边-碧林及龙背-铜盆盖三级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大型重晶石矿床的构造定位空间。重晶石矿层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一岩性段的黑色岩系中。 重晶石矿层是由海底低温热水同生沉积作用形成(105-192℃),古热水场的地球化学类型为硫酸盐型热水。硫酸盐型热水发生大规模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形成超大型重晶石矿床,重晶石矿层之上的黑色碳质粘土岩可能形成于封闭、还原、滞流的深水沉积环境,黑色碳质粘土岩构成矿层的封闭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钱塘江南岸萧山地区SE2孔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的 特征,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和有孔虫的分布特点,探讨了该区自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结 果表明,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南岸地区依次接受了河床相、河漫滩相、潮坪相、近岸浅海相和河口湾相5种 沉积。河床相沉积物以砂砾为主,粒度参数变化较大,概率分布曲线为3段式,频率分布曲线为不对称的双峰 式,主要发育块状层理,生物化石稀少。河漫滩相以细砂、粉砂级沉积物为主,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式,富含 生物壳体碎屑和植物根茎。潮坪相沉积物表现为粉砂和黏土互层沉积,粒度参数变化频繁,频率分布曲线多为 双峰式,韵律层理发育。近岸浅海相沉积物主要为淤泥质黏土,粒度参数稳定,概率分布曲线为2段式,以悬 浮组分为主,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式,有孔虫含量丰富。河口湾相沉积物以粉砂和细砂组成的韵律性沉积为主, 粒度参数富于变化,概率分布曲线为3段式,频率分布曲线为双峰式。  相似文献   

14.
王艳 《辽宁地质》2001,18(1):38-42
本溪盘岭地区铜、铅锌矿床类型主要有沉积-变质矿床、沉积-强烈改造矿床、沉积-变质(改造)-岩浆液叠加矿床、后成矿床4种类型。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相、矿区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化)明显受沉积环境、地层的岩性、岩相的控制,并受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成矿条件有4种:矿床原始沉积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条件;后期改造富集条件;成矿的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条件。通过成矿条件分析,本区海湾浅海环境的氧化-还原的环境是铜、铅锌有利的沉淀场所,富含有机质的薄层互层带是矿物赋存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15.
二叠系烃源岩是中国西部吐鲁番坳陷重要的潜在生烃层系。以地表剖面暗色泥岩的分析资料为主,结合部分井下烃源岩样品分析数据,详细探讨了泥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不同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吐鲁番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层系沉积时水体的环境为弱还原相—还原相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中陆源生物占优势,低等水生生物也有大量的分布。油气为还原环境沉积有机质的转化产物,坳陷具有良好的成烃潜力。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沉积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因此,烃源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反之,则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16.
从砂岩体的微观特征及粘土岩的染色特征(如碎屑沉积岩、粘土岩等特征)切入,分析了童子岩组一段的岩性相、沉积组合以及相的空间配置.提出了滨海碎屑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和浅海沉积体系为天湖山煤矿区上姚井田主要含煤段(P1t1)的沉积环境,并探讨了其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东部的诺北地区目前还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根据岩性、古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 等资料,对诺北地区第四纪七个泉组气源岩特征和产甲烷菌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环境和地球化 学条件对生物气形成的影响,预测了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诺北地区七个泉组气源岩有机质丰度低,干酪根类型以Ⅲ为 主,处于低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水体温度较低,盐度高,呈中性-弱碱性,还原性较强,有利于气源岩发育。地球化学环 境影响了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育,低温和高盐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中性-弱碱性环境和较强还原性环境适宜产甲烷菌 的生存。受地表径流影响,盐度对产甲烷菌的抑制作用在研究区内由南向北逐渐加强。对比垂向和横向运移的条件,认为 诺北地区生物气以近源垂向运聚为主;中央凹陷是区内最有利的生物气勘探区,北斜坡次之。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为产甲 烷菌提供了营养底物,早期成岩阶段弱压实作用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巨厚的沉积地层和膏岩沉积增加了盖层的封闭能力。  相似文献   

18.
藏南聂拉木县、岗巴县的古错-岗巴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位于北喜马拉雅构造分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物质为主,其黑色页岩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古错四组、古错五组和东山组。黑色页岩沉积物颗粒微细,以泥质、粘土质组分为主,砂/泥比值低,局部夹有海底扇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等韵律层,富含菱铁矿、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其沉积环境应为相变缓慢、水体低能且较为特殊(受火山活动影响)的海相还原环境。黑色页岩中的粘土质所反映出的稀土配分模式与玄武岩标准模式极为接近,显示出当时的沉积可能伴随有火山活动及基性物质的介入。综合地质特征显示出本区下白垩统黑色页岩厚度巨大,构造简单,具有较好的成烃条件,虽然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但黑色页岩仍是未来本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值得重视的积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江苏省启东市北新镇NTZK01孔岩心沉积特征,结合该孔45个有机碳样品和14个样品的渗透率值,讨论亚间冰期(LG)和冰后期(PG)海侵旋回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浅层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亚间冰期(LG)海侵旋回,海平面快速下降,地层遭受侵蚀,仅保留部分河床沉积,其最大海泛面也未保存。研究区在冰后期(PG)海侵旋回,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下切河谷区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流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底部侵蚀面为冰后期(PG)海侵旋回的底界面,最大海泛面发育在淤泥质粘土层中,最大海泛面以下为海侵旋回,最大海泛面以上为海退旋回。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4套层系5条剖面的野外测量及室内地质分析,明确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潜在气源岩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石炭系—二叠系整体以出露中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要特征,沉积浅海陆棚相、滨岸相和三角洲相,由于断层发育致使局部地层厚度减薄且泥质岩大部分缺失,可能难以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潜在气源岩;上三叠统整体以发育中薄层泥岩与中薄至中厚层砂岩互层为主要特征,沉积相类型为潮坪相、湖泊相和河流相,泥岩累积厚度较大,是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潜在气源岩;中侏罗统整体上以发育厚层泥岩、砂岩为主要特征,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是天然气水合物次要的潜在气源岩。研究结果为南祁连盆地木里坳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岩研究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