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MDCB电磁辐射前兆仪的监测记录,对发生在台湾花莲的6.7级地震前的电磁辐射前兆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探讨了MDCB型前兆仪对台湾地区地震的一些前兆特征,结果表明MDCB型前兆仪对台湾地震有不错的监测性能,MDCB型前兆仪在短临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包头6.4级地震震前的电磁辐射与短临预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地震前兆电磁辐射接收仪在山西太原的观测资料,按照地震短临预报原理,预报了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64级地震,并与国外同类结果做了比较,指出短临预测原理用于地震预报实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存绪  史正中 《地震研究》1996,19(2):146-153
地震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重大难题,它有赖于好的前兆手段和数据算是方法,本提出“弱前兆信息”的观点,并研究了提取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方法和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地震电磁波前兆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论述了地震电磁波观测的干扰因素识别与排除,并从资料的分析处理入手,探讨了电磁辐射前兆与地震预报的关系,充分证明了利用地震电磁辐射进行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震电磁辐射特征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用地下传感器和空间辐射接收器采集地震前兆电磁辐射信息进行对比观测的方法,指出用数字和图象同步记录电磁辐射信息,能提取出特征曲线,得出这些特征曲线可用于地震短临预报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地震预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对这一演化物理问题有逐渐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地震做出中期和短临预报是很有可能的。本文以共和地震为例,对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认为,正确的认识场源关系,以场求源,以源推场,场源结合,跟踪短临异常是实现短临地震预报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利用 VLF,ELF 频段观测地震的电磁辐射前兆,探索地震的短临预报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使该方面的工作由定性向定量方面发展,总结地震电磁辐射前兆的规律,提出更为可靠的地震预报参数,需要解决各个系统的标定问题.现提出我们在该项工作中的校准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10.
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与地震短期预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石绍先  曹刻 《地震》1999,19(1):59-64
通过对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腾冲-龙陵地震区常用前兆群体非均匀度进行系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是小概率事件,其异常时间提前量平均为51天,在二个震区13.5年的研究时段中地震报,仅漏过2次M≥5.0地震;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比单项前兆异常有较多的近源短临信息,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短临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驱波观测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驱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地震预测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点。列举了国内外前驱波观测事实,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地震工作者对前驱波进行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对海城地震时期所关注的平静震兆的再认识中,阐明了经验性地震预报在探索地震预报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developmentandthevariationoftheearthquakeprocessisaverycomplicatedoneandaffectedandlimitedbymanyfactors.Thekeyoftheaccuratepredictionistosetupadynamiccomprehensivepredictionmodelbasedonthecomprehensionoftheprecursorcharacteristicandtheattentionofthevariationwithtimeofthesefactors.Inthispaper,wetrytoapplythefaultdiagnosistectonictoeanhquakeprediction.Thefaultdiagnosistectonicisanapplicableboundaryscience.Thebasicideaistojudgeifthefaultoccurinthesystemandtodeterminewhereandwhenthefaultoccuran…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预测第一线的实践中,发现一个具有显示地体构造运动和地震短临前兆意义的小震组合。2005年8月5日在云南会泽县与四川会东县交界发生的会泽会东5.3级地震之前约2个月时间内,这个小震组合发生了连续的演变现象。识别、跟踪和把握这种小震组合及其演变对于提高地震短临预测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在很早就有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动物习性异常是海城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此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因为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这一研究后来基本上被放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并进入基因层次以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又重新开始。现在的研究试图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的地震避险能力是如何遗传与进化的,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解开动物习性异常的机理,找出作为地震前兆的特有反应,从而做出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The MS=8.1 earthquake occurred in west of the Kunlun Pass on November 14, 2001. It is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hina since the last half of the century and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recent seismic history of China. Some specialists consider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capability is lowest in Chinese mainland; no striking precursory seismicity was found. The study on the precursory seismic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 has not b…  相似文献   

18.
施得旸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23,39(3):453-471
地下流体在地震孕育和前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流体对地震预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对地震孕震环境和发震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导致无法根据地表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准确预测地震。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下流体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总结,介绍地下流体研究的几种经典模型,分析了地下流体在地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并探究流体前兆形成机制。研究工作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75年2月4日海城M7.3级强烈地震成功的预报,创造了20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上的奇迹。文内回顾了成功预报的过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决策;对群测群防工作的落实;辽宁地震科技人员对地震发生的典型性地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分析。证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防的。从而增强了对地震预报的信心,激励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学科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