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质遗迹资源属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评价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属性尚未进行全面分析.论文从广义的地质遗迹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入手,进而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属性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并分析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环境属性、社会属性和科学属性之间的关系.地质遗迹资源属性的研究对于促进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思路,把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即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在研究了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涵、组成要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开放性分析、复杂性分析和系统的目标分析,以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拓宽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地质遗迹资源是地球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讨论了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认为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四种价值,即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提出地质遗迹资源管理原则:科学性原则、市场化原则、经济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原则.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管理: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地质遗迹资源资产化管理;②开展以提高资源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资源经济系统管理;③全面推行技术经济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④实施资源价值工程,强化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4.
从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分析及利用特征入手,阐述了地质遗迹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必然性,并探讨了地质遗迹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实施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三郊口保护园区地质遗迹分布、特点及形成原理,并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质遗迹典型,资源丰富,综合价值高,达到省级地质公园水平.研究成果对该区后续旅游资源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省盐津县地质遗迹资源为研究对象、乡镇区划为单元,在分析盐津县地质遗迹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中地质遗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运用特尔菲法划分出盐津县乡镇地质遗迹点质量等级,其划分结果能正确认识盐津县各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的质量状况。同时,利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盐津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盐津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综合价值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盐津县乡镇地质遗迹资源综合价值大小为:柿子镇>豆沙镇>庙坝镇>牛寨乡>普洱镇>中和乡>盐井镇>滩头乡>落雁乡>兴隆乡。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是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目前共查明地质遗迹951处,其中重要地质遗迹518处.地质遗迹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可划分为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罗霄山、湘中丘陵和洞庭湖平原6个特色明显的地质遗迹分布区,其中武陵山区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地质遗迹区.目前省内大部分重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差.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湖南省重要地质遗迹,建议科学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类型、形式和模式,并完善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梵净山地区新元代地层发育良好,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旅游价值。本文以1∶5万梵净山等四幅区调为基础,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10个大类、15个亚类,其主要地质遗迹资源有沉积地质遗迹资源等六大类。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内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评价,发现研究区主要以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资源为主,还有少数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总体质量较好。本文对研究区六大类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介绍,并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三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之一。作者依据国家有关规范要求,针对陕西省汉中黎坪省级地质公园的三大类地质遗迹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汉中黎坪地质遗迹资源具有类型丰富、价值高、观赏性强的总体特征,并从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科学性和观赏性五个方面对宝塔灰岩网纹状构造地质遗迹、中华震旦角石等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以及石脊地貌地质遗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地质遗迹资源进一步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依据,为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武红梅  武法东 《地球学报》2011,32(5):632-640
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古老地层、峡谷、溶洞、断层、褶皱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以古老地层剖面为其主体内容.本文是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该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地层学遗迹、地貌类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遗迹4大类,然后以地质遗迹资源单体或类型为评价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地质遗迹资源自身...  相似文献   

11.
四川广元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元地处龙门山造山带北段,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铸就了广元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旅游资源,它也是地球演化的历史档案,是不可再生的、不可移动的自然遗产。2005年以来,通过系统的资料查阅和多次的现场调查,根据广元主要地质遗迹和资源分布的地质背景,对地质遗迹景观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在资源品质、开发条件初步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类.地貌景观类和地质灾害遗迹3大类。本文叙述了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对地质遗迹形成演化做了介绍,为地质科研教学和地质旅游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的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阐述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形态典型、景观奇特、保存良好;地质遗迹可分为8个大类,16个亚类;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康体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尤以水体景观、峰丛地貌和黄河奇石最为典型,属于国家级资源。研究结果不仅为地质遗迹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而且对于正确认识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状况,深入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京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在几亿年的地质演变长河中,受不同时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多样、类型独特的地质奇观。众所周知,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规划、利用和保护能为地质科研教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遏制地质遗迹破坏的趋势,建议制定北京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并分期实施,近期对区内已遭严重破坏的地质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初步探讨北京地质遗迹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段,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重要的美学及科学价值。本文以王莽岭地质公园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自然属性及分布特征,将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貌景观、沉积构造、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四类,系统地研究了峡谷、岩溶、夷平面、河流阶地、瀑布等地貌的成因,为太行山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资料,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漳县韩家沟一带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代表的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典型,类型丰富,极具地区代表性。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地质遗迹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韩家沟一带主要地质遗迹划分为1大类、2类、3亚类,共计43处,并以此为基础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从地质遗迹的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观赏性、保存程度和可保护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定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按地质遗迹资源的条件指标和价值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加权处理, 计算出主要地质遗迹的综合得分,确定地质遗迹的等级,共评价出国家级地质遗迹2处,省级地质遗迹41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球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由于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众多具有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也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主要有地层剖面、构造剖面以及古生物化石等。本文系统总结我国地质遗迹分布现状、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和遗迹保护现状,分析了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五峰地质公园发育着独特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科考价值。本文通过对五峰地质公园地质背景、地质遗迹类型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园区地质遗迹保护对策,对于进一步保护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docu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geological sites are important activities in all the steps of the geo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ts day-to-day management. This documentation is mostly available on the web; it includes varied types of data such as picture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news, and blog articl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he geoheritage resources, scientists and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geoheritage and geotourism should have access to this documentation and kept updated of the most recent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a web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that automates the search and the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Algerian geosites available on the web. It is designed as a tool that continuously browses the web using the most popular search engines and then disseminates the results to the users through periodic newsletters. This proposed system will also serve to chronologically organize all the pictures of geosites gathered from the web and thus 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Algerian geosites over time. For this purpose, we use one of the crowdsourcing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at is games with a purpose (GWAP). The idea here is to involve people in sorting pictures of geosites through a playful interface.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is system is a valuable tool that can assist geoscientists and decision makers in enhancing the geoheri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