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抗旱救灾历史上,2010年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8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罕见的秋冬春连旱,旱情等级达到严重干旱,其中位于广西西北的革命老区河池市、百色市更是达到了特大干旱的等级。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地区旱情持续蔓延,当地的大米、药材、蔗糖、鲜切花等产量骤减。这一系列的干旱“病症”,已波及全国市场。不仅黄果树、漓江等景点“瘦身”吓跑游客,米价在部分城市也悄然上涨,糖、鲜切花价普遍走高,西南产药材价翻番。  相似文献   

3.
郭建军  刘尚君 《地下水》2010,32(5):16-17
对陕西省咸阳地下水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并对其在区域旱情监测与预报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研究。首先建立了咸阳市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再对旱情与承载力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利用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实例进行验证,认为动态地下水的承载力可以监测预报区域旱情。在分析结果的实现手段上,提出可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动态承载力的计算来监测和预报区域旱情。  相似文献   

4.
《水科学进展》2007,18(4):495-495
国家防总办公室2007年7月29日晚发布消息称,淮河干流洪水已经超过警戒水位20多天,据预测,即使不再发生新的降雨过程,高水位仍将维持一个星期左右。堤防在高水位长时间的浸泡下很容易出现险情。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日我国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东北中南部一带仍有强降雨。与此同时,黑龙江、内蒙古、华北北部和江南、华南等地旱情严重。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自2009年10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 至2010年春季, 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 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南, 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 气温持续偏高, 加之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 但主要控制我国北方地区, 造成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少有交汇, 致使降水偏少, 干旱发生发展. 印缅槽强度较常年偏弱, 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水汽条件不足, 向西南地区输送的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两条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常年偏弱很多, 加之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自2009年秋季以来, 长期处于下沉运动的正距平区, 造成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干旱少雨, 旱情持续. 2009年9月El Niño事件全面爆发, 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流场, 该反气旋流场较常年偏西偏南, 造成副高位置偏西偏南, 从而使得云贵高原及其周边的印度季风区的降雨量明显偏少;高原地区及南海、菲律宾附近及热带辐合带地区OLR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进而影响西南地区降水, 其内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7年吉林省西部发生了历史少有的特大旱情,给工农业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和损失.针对这一典型的干旱年份,采用多要素、多角度、科学合理的进行旱情分析,能够定性定量分析我省西部旱情,为我省西部抗旱救灾、筛选旱情影响因子和旱情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晓俊 《地下水》2008,30(5):108-109
通过对2003年度的小灌区作物旱情资料分析,作物旱情不仅与作物生长期的气象要素有关,而且与作物的田间管理(主要指灌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对作物生长有影响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才能对作物旱情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减少旱情对作物的影响,保证粮食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
对地下水动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并在区域旱情监测与预报中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再对旱情与承载力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利用大汶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实例进行验证,得出了动态地下水承载力可以监测预报区域旱情的结论。提出可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动态承载力的计算,来监测和预报区域旱情的创新性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南地区航磁数据进行化极、垂导和延拓等处理,研究西南地区航磁区域特征,确定采用航磁化极上延20 km等值线图作为西南地区航磁区域异常,对西南地区区域航磁异常划分了13个分区。结合地质、重力、天然地震和遥感等资料进行综合推断解释,将西南地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9个二级构造单元,22个三级构造单元,并重点对6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地质、矿产和航磁异常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异常带、雅鲁藏布江异常带、三江异常带等串珠状磁异常与该成矿带的矿产地位置吻合较好,证明航磁异常在找磁性矿产方面效果显著。通过航磁异常上延10 km与地震震中点位对比分析,证明航磁反映深部断裂构造特征明显,能明显反映出西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判别分析法在农业旱情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静楠  顾颖 《水文》2007,27(2):60-62,67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利用数理统计学中的判别分析法,来进行农业旱情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从水文和气象对水量进行识别,以水文、气象和作物受旱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对农业旱情进行识别。在邵阳市农业干旱研究中应用了判别分析法对当地的农业旱情进行了识别,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该方法为农业旱情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6,(5)
随着近几年华北地区旱灾发生的频率增加,旱情监测工作已经成为各地抗旱工作的主要数据依据。但廊坊市国家级报旱站各站点的田间持水量均暂时借用农业科技部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实验数据,使得土壤旱情的监测和计算结果均存在一定误差。为了确保旱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廊坊水文局开展了田间持水量测定工作,通过测定得到更为准确的田间持水量数据,为今后进一步搞好旱情报旱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土壤水模拟模型研究区域干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旨在应用平原地区土壤水模拟模型,给出区域旱精分析所需的干旱信息。以多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为判断旱情发生的临界函数,经过统计分析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平原地区分析 区域旱情严重程度的实用方法和拟定评价旱情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基于Excel平台土壤含水量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文安  姜波  张薇 《水文》2015,35(2):65-69
土壤含水量是表述土壤干湿程度,反映旱情最直接的重要指标。土壤含水量预测能够反映未来某一时段农牧业旱情发展趋势,为开展旱情预警、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指挥抗旱减灾提供决策性依据。以降水、蒸发、风速等实测信息源为影响因子,以Excel为技术平台,创建了土壤含水量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创建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改造和移植,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我国西南地区斑岩Cu(-Mo-Au)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进行了总结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构造上位于全球特提斯斑岩成矿带东段,与青藏高原演化密切相关,形成于青藏高原演化不同阶段。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中新世等4个时期。斑岩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具有多样性,包括俯冲造山岛弧、同碰撞、后碰撞和大陆转换板块边界等四类构造环境。根据斑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可划分为义敦-中甸印支期斑岩成矿带、玉龙-马拉松多古近纪斑岩成矿带、丽江-金平古近纪斑岩成矿带、冈底斯古近纪-新近纪斑岩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燕山期斑岩成矿带等五个成矿带。与世界上多数斑岩矿床一样,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与区域深大走滑断裂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金新芽  邵学强  劳国民 《水文》2012,32(6):75-79
通过对1956~2004年水文要素系列进行分析,评估浙江省历史旱情等级及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旱灾成因。结果表明,浙江省干旱频繁,1956年以来出现4次较大范围的干旱,枯水年份占40%;干旱时间长,出现连续2年、3年的干旱现象比较普遍,最长为4年;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季旱情重于冬春季,平原、海岛更易出现旱情。  相似文献   

16.
早春二月,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遭受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鹤壁市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在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旱麦田基本上可达到全部冬灌一遍,缓解了全市的旱情。  相似文献   

17.
基于供需成因分析和供需水量平衡的旱情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升乐  王旭峰 《水文》2006,26(2):6-8
以水资源的供需差值为旱情综合评价的基础,提出了两种旱情综合评价方法,即供需成因分析评价方法和供需水量平衡评价方法,应用山东省的实际资料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检验,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作用及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广泛分布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以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为主,次为志留系。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分布有众多的铀矿床、铀矿点和铀矿化点,但铀矿床相对较少。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典型的矿床有四川若尔盖铀矿床(510)、贵州白马硐铀矿床(504)和广西大新铀矿床(373)。这3个富大铀矿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与深大断裂有关,也与岩性有关,同时还与岩浆—流体活动有关。西南地区黑色岩系沉积和成岩期初步富集较高含量的铀,是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的前奏。后期改造作用和叠加成矿的方式及规模,是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铀矿大矿和富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地区黑色岩系中形成富大铀矿需要经过"三部曲":①前奏:沉积作用形成铀含量高值区(铀异常),②改造:浅源流体改造形成铀的再富集(出现铀矿点、小型或中型矿床),③叠加:深源流体叠加和改造形成富大矿(大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地区发育有我国近3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国地质灾害成因最复杂、数量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史和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现状基础上,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的主要历程,并分三个主要阶段对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山极高山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识别技术、特大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与风险防控、基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大数据智能挖掘的风险动态评价等,可供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2012年中国区域586个气象站的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计算了逐月K干旱指数, 在此基础上, 对全国16个区的干旱持续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河套、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北部、黄淮及新疆南部地区干旱的持续性较强, 常发生3个月以上的长期干旱过程, 并且容易在旱情解除后的短期内(1个月)再次出现干旱; 而南方、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干旱的持续性较弱, 以1个月的短期干旱为主, 且干旱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大多为3个月以上; 华北、河套、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北部和南部、以及华南地区的干旱过程在冬、秋季开始的频次最高, 且大部分在春季结束, 而冬、春两季的干旱明显比夏、秋两季偏多. 100°E以西(新疆北部除外)的广大地区干旱过程的开始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季, 结束时间集中在春、冬两季; 同时, 冬季和秋季干旱多发, 其次是春季, 夏季出现的干旱频次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