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与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基于海洋半球台网计划(OHP),由日本建立的OHP地震台网、OHP数据中心,日本研制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由ODP(大洋深钻计划)Leg191布设的海底钻孔宽频带地震观测站的总体进展.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发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并提出在我国沿海大陆架海域筹建海底钻孔式长期地震观测站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7年2月9日报道,挖掘日本周围的深海底以解释日本列岛的形成历史,这一考察项目工作预定于今年6月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克雷普斯海洋研究所为中心,并有日、苏、英、法、西德五国学者参加的国际深海底挖掘计划(IPOD)的一环,对夏威夷到连接堪察加半岛的天皇海山脉、日本、  相似文献   

3.
为了调查生存于深海底的白瓜贝(海贝的一种)的生态情况并探索它与关系到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壳活动的关系,日本科学技术厅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将于1993年夏季在相模湾初岛(静冈县)附近海域的海底设置有关观测装置。利用深海摄像机等长期监视贝类的活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美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讨论会于1986年6月12—14日在拉皮德城的南达科他矿业技术学校举行。象一年前在休斯敦举行的讨论会一样,拉皮德城的讨论会是由美国能源部(DO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起的。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 NSF 部分由36所大学的一个联合体通过一家名为地球大陆地壳深部观测和取样公司(简称 DOSECC)的非赢利公司管理。在 DOSECC 开始拟订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时举行的首次讨论会上总结了能源部热状态计划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果,并由北美地球科学家提出了具体的钻探实验设想。此外,南达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全观式三维地震采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科学钻探不仅是打一口钻,而是深部钻探同地球物理遥测结合起来的相互反馈系统,这里地球物理遥测主要是指三维深反射地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三维地震调查是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数据采集中提出了全观式三维地震调查新技术,它是指排列不滚动的三维地震调查,即将地震检波器铺满全部测区的一种地震采集方法,尤其适合于有限面积的三维地震工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1)快速高效; (2)叠加次数高; (3)与常规三维地震相比成本大幅度减少.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内进行的全观式三维地震测量,全面实现了预期目标,包括:(1) 配合钻探查明孔区地质构造,将钻探的一孔之见扩展到深6000m、长宽超过3000m的三维岩柱;(2)提供高精度定位的地壳反射体以供标定;(3)发现中、下地壳及地幔内的反射体等.  相似文献   

6.
钻探日本海     
参加海洋钻探计划(ODP)的科学家们已拼成了一幅边缘海的古地质记录图。由于使用最新的技术,他们可探测到地壳的深部以监测由板块运动引起的现代活动性。这项试验是在日本海进行的;日本海将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分开,是环太平洋边界最大的边缘海链。象菲律宾海、Sula海、Celebes海、Bamda海和南中国海一样,日本海古海洋地壳插入地球内部的深海沟边缘。由于地壳融化,在海沟与边缘海之闻形成了火山弧。火山密布的日本列岛及  相似文献   

7.
“超深科学钻探”对全面推进地震预报、开发地下资源和验证板块构造理论等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在日益深化。1988年3月,科学技术厅的航空电子等审议会(会长梅泽邦臣)地球科学技术部会地圈分科会(主任末广重二)还将对包括钻探候选地点在内的推进方针作出汇总。  相似文献   

8.
塞浦路斯地壳研究计划是国际地壳研究计划钻探组织(ICRDG)与塞浦路斯政府通过其地质调查部的一项联合探索研究。此计划的目的在于应用高速钻探与广泛的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塞浦路斯特罗多斯(Troodos)地区的蛇绿岩再次进行详细研究。由8个国家的约100位地学家组成 ICRDG 的小组,包括许多熟悉蛇绿岩和通过“格洛马尔挑战者”(Glomar Challenger)工作而熟悉实地的海洋地壳情况的专家参加,这样就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评价蛇绿岩。目前正集中研究阿格罗基皮亚(Agroki-pia)和帕勒霍里(Palekhori)两地之间蛇绿岩的北缘,在此地段的研究钻探和相应的标图工作  相似文献   

9.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10.
<正>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东海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是我国开展深井地震学观测研究迈出的第一步。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地球物理学界开始从地面观测向地下深井发展,前苏联等国相继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科学钻探。1995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组织成立,中国为其成员国之一。此后随着项目的进行与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家规划建设了多个深井钻孔与观测台站,组建了区域深井观测台  相似文献   

11.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2.
大陆科学钻探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陆科学钻探是国际岩石圈动力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之一,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地学高科技系统工程。大陆科学钻探不仅具有直接揭示地壳内部组成、结构、构造、流变学、流体作用、热历史,应力及应变机制以及重塑地壳与岩石圈动力学的重大理论意义,并且具有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减灾及保护环境的实际经济价值.2.大陆科学钻探在世界范围内实施30年来已取得巨大进展,解决深部水资源、深部流体资源、深部地热资源、壳幔过渡、岩石圈动力学及变形、地球历史、生物圈及环境变化、地应力、地下强磁区、矿床成因以及盆地演化、碳氢化合物成因与迁移等科学问题已成为世界性地质目标。3.作为地质大国,面临地球科学新挑战以及21世纪资源、减灾及环境的需求,填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空白已成为当务之急。4.根据需用科学钻探解决的中国关键性深部地质问题,提出选址原则及十大选区(域),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战略目标提出切合国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谭茂金  郭越 《地震》2013,33(4):225-237
大地震发生后, 在断裂带开展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发震机理的快速反应和科学计划手段。 测井技术是重要的井中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本文结合日本Nojima断层科学钻探、 美国San Andreas科学深钻、 台湾车笼埔钻探和中国汶川地震科学钻探研究成果, 综述了国内外地震科学钻探计划实施和研究进展, 对比和分析了测井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最后, 对地震科学钻探井中观测研究提出了建议, 并展望了测井技术在地震科学钻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深地震测深是地球科学中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壳深部探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含有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信息的地震记录。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一批有关地壳结构的有意义的结果,大大地加深了对我国大陆地壳结构的认识,并且在研究大地构造,地壳演化、成矿规律以及地震成因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对地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毁灭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的强烈颠簸和重创之后,日本“地球”号(Chikyu)钻探船被赋予了一项非常适合自己的新的使命:在靠近引发海啸的9.0级东日本地震震中的断裂带开展钻探业务并进行温度测量。  相似文献   

16.
会议 名 称会议地点联 系 人 及通讯地址1985.21985.51985.61985.6.26—281985.7.29—8.9阿拉伯和东北非泛菲地壳演变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4项目会议)海洋地质学会议国际中、南美洲近代地壳运动讨论会国际非洲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两年一次会议)欧洲岩石圈演变会议大陆扩张构造学会议国际地球化学勘探会议(地球化学勘探协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国际数学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海洋断裂带会议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第二次会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第二届国际土壤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欧洲勘探地球物…  相似文献   

17.
测井技术的应用及其在科学钻探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井技术是从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60年代渐趋成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油田、煤田等地质勘探工作中.上世纪开始的DSDP(深海钻探)、ODP(大洋钻探)I、CD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KTB(德国的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等项目采用测井曲线研究古环境、古气候,确定地层性质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极大的拓展了地球物理测井在地质上的应用范围,使测井技术由油气、煤炭测井的地层分析上升到测井地质的成因研究,也渗透到提取古气候信息的领域上.我们在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钻探工程中也采用了测井技术,旨在通过与岩芯多指标对比分析,探索应用其指示意义测井技术在石油、盐类资源普查及古环境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1956年由兰伯特(W.D.Lambert)、布兰杰(J.D.Boulanger)和梅尔基奥尔(P.J.Mel-chior)三位教授组成的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IAG)特别委员会推荐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地球潮汐观测计划”,使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付诸于行动。正如在他们的“观测目的”中所陈述的:“在潮汐观测中,这一点是已知的。即:月与日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直接作用必须同海水质量(海洋潮汐)的上升和地壳表面上空气质量运动的间接影响区分开来。这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大洋钻探与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8-1983年的深海钻探(DSDP)导致了地球科学的革命;1985年以来的大洋钻探(ODP)正在把地球科学提升到地球系统演化的高度。本文从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分、结构与动态和大洋与气候变化的原因与效应两方面简述了大洋钻探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方向,指出大洋钻探与我国地球科学的密切关系。当前,世界上正在组织"新世纪大洋钻探"计划,我国是参与还是旁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地球科学下世纪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1979年7月16—22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一次有关板内火山和海底火山活动的国际科学讨论会。这个讨论会是由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系等5个单位联合主办的。讨论会的目的是从板块构造的观点出发,共同使用夏威夷野外观测结果,检验并解释板块内部及海底火山活动的资料。会议共分为七个专题,即(1)板内火山活动。(2)沿中洋脊的海底火山。(3)板内火山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过程。(4)海洋磁异常的起源及应用。(5)夏威夷岛的起源。(6)岩浆能量的研究。(7)夏威夷活火山的研究。世界一些著名的火山学家和地震学家,如下鹤大辅、安芸敬一、伊顿等人均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并宣读了有关论文。现根据这次讨论会出版的论文摘要,选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