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于长春 《吉林地质》2013,(3):9-11,36
含煤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是进行找煤勘查工作的必要基础。本文全面分析了黑龙江省5个主要舍煤地层的含煤情况及分布,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主要煤炭矿区、煤炭资源储量较大的勘查区的含煤地层,进而分析了黑龙江省寻找煤炭资源勘查方向和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依据钻探资料对永陇矿区天堂勘查区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分布与厚度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天堂勘查区含煤地层的赋存主要受三叠系基底形态的控制,基底的隆起与凹陷控制了含煤地层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在凹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大,煤层较厚,隆起区延安组沉积厚度小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3.
山西大同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及其层序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山西大同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该区的含煤地层虽包括碎屑-碳酸盐屑混合滨岸沉积,三角洲沉积及河流沉积三大类,但以河流沉积为主,通过这些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基准面升降沉积相带的迁移规律,总结了碎屑储层和沉积相带分布与层序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含煤地层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含煤层多、厚度大,向东含煤层数量减少、厚度减薄,大型矿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该区的含煤盆地多为向斜盆地,含煤情况比较好的大型矿井都在向斜的北翼,而向斜南翼基本没有形成较好的煤层。在含煤盆地内,距断陷中心较远且沉降幅度不大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聚煤条件,而在沉降幅度较大、沉积地层较厚的沉降中心地带反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可采煤层。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本区成煤期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根据生物地层学证据,可将鸡西群和龙爪沟群进行对比,它们的时代无疑应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淮北闸河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岩矿鉴定、光谱分析、X衍射、沉积磷酸盐分析等先进的实验手段,对淮北闸河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区二叠纪时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蔚县矿区是河北省正在开发的第三大矿区,随着矿区整体开发的推进,井下揭露资料的在增多。结合以往报告中矿区的构造规律、构造特征,对矿区构造发育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煤系沉积及以后的燕山和喜山期均有活动,对本区含煤沉积和后期改造均有控制作用。从总的区域构造分布看,含煤盆地沉积主要受北东向反射弧的次一级断裂坳陷所制约,同时也存在着次一级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复合交汇控制特征。  相似文献   

7.
九道岭井田位于辽宁阜新煤田的西南部,勘查面积24km^2,煤炭资源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作用,并对其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可采煤层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道岭井田沙海组聚煤作用可分为两个主要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第一旋回的上部4煤层及5煤层沉积时期:第二聚煤期为第三旋回顶部的二煤层沉积时期。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含煤地层6个变量的因子分析,说明矿区控制含煤沉积的主要地质因素首先是奥灰表面古地形,其次是聚煤期古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木里煤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含煤盆地发展模式、含煤地层沉积体系的分析,初步总结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的煤层沉积规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江仓组下段(J2j1)和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其中,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最发育,是聚乎更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整个煤田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性的构造运动,对含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含煤地层形成过程中总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为山间盆地型的开放式泄水湖泊环境类型。通过对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井田含煤地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含煤地层划分及各矿区煤层对比关系的统一方案,从而基本解决了木里煤田以往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所存在的对比不清、划分不明的现象,为该区煤层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梅河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断陷型聚煤盆地,应用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研究梅河盆地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预测含煤远景。采用相模式研究与测井曲线、煤岩、砂岩粒度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梅河组垂向沉积序列及含煤岩系沉积聚煤环境、盆地构造格架、富煤带赋存规律,分析矿区外围含煤远景,为老矿挖潜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井田勘探和矿井生产的地质资料,对上京井阳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该井田以褶皱为主,尤以翻卷褶曲为特征,并且其复杂的构造格局是在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含煤盆地形成阶段;Ⅰ级褶皱和辗掩断层形成阶段;Ⅱ、Ⅲ级褶皱和一系列正断层形成阶段;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和定型阶段。  相似文献   

12.
绿水洞井田可采煤层为龙潭组一段的K1煤层,通过煤层稳定性探采对比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认为地质勘查阶段在确定煤层稳定性时,应当剔除因褶皱、断层和陷落柱等因素引起煤厚突变的地质点。通过大量地质资料分析了影响矿区煤层稳定性的因素,认为褶皱在侧压力及垂直压力作用下分别导致褶皱核部煤层增厚和变薄;正断层和逆断层分别导致其附近煤层变薄和增厚;陷落柱多使其附近煤层变薄。勘查阶段煤层稳定性的合理确定为煤矿合理布置采掘巷道和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泉店井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断层及褶曲的分布,探讨了井田的构造演化,分析了构造特别是断层对二1煤层的影响,为今后煤矿开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织金矿区大冲头井田地处纳雍织金凹褶断束东翼阿弓向斜的中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轴向NE的不对称向斜,断层发育,以走向NE、落差〈20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四个角、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及南东翼煤系地层较浅部位,对+1 350m水平以上的煤层有影响;褶皱主要分布在阿弓向斜南东翼和井田东北、西南角,挤压带次级褶曲对煤层影响较大。井田的四角部位和向斜两翼煤系地层出露地段为复杂构造,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井田构造基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区内中小型构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织金煤矿肥田二号井田位于黔西弧形构造体系之东翼,根据井田综合勘探地质成果分析,井田构造属华夏系构造体系,井田内褶曲轴和断层走向具有NE和NNE向发育特征,正断层主要分布于浅部和深部、逆断层主要分布于中深部。通过研究井田内褶曲轴和断层的生成机理,认为区内构造形迹属顺序生成和依次诱导派生,具有成生联系。初次应力作用形成主褶曲(珠藏向斜)、二次应力作用形成走向主断裂(F21、F42、F68)和次级褶曲(普戛小背、向斜)、第三次应力作用形成倾向断裂。井田地质构造研究为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6.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煤炭资源评价和开采、煤矿瓦斯灾害预测、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含煤岩系的岩体结构是控制其变形的基础因素这一前提,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取决于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岩体强度因子和取决于岩层厚度的分形维数两个参数,以断层发育的安阳双全井田、褶皱发育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及滑动构造发育的荥巩谷山井田为例,系统探讨了岩体结构对含煤岩系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低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多的分形维数低值区,含煤岩系以韧性变形为主,多形成褶皱,煤体变形程度深,为瓦斯灾害严重区和煤层气难以开发区;高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少的分形维数高值区,含煤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发育断层,构造煤难以区域展布,只分布在断层附近。可见含煤岩系变形不仅与岩体强度有关,而且受岩层厚度的控制。统计层段内刚性岩层的存在增加了岩体强度,岩层复杂程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岩体强度。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岩体变形行为和程度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测井曲线在许疃井田煤岩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疃井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西南部,临涣矿区的南端。井田东西宽3~7km,南北长8~12km,勘探面积约55km。通过分析该区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和伽马伽马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对该井田的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其中82煤层下铝质泥岩的高伽马异常可作为本井田82煤层判定的主要依据;而位于11煤层至石炭系第一层石灰岩间自上而下的缓波状视电祖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曲线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煤系地层与石炭系地层划分依据。三个实例表明在该井田利用测井曲线异常形态及组合特征,可有效进行煤岩层变化规律研究、层位划分及断层判定。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褶皱和断裂构造对煤层瓦斯赋存影响的基础上,根据黄陵一号煤矿的区域地质演化情况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影响黄陵一号煤矿2号煤层瓦斯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井田深部煤层瓦斯的赋存状况进行了预测,对矿井后期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官寨井田位于贵州省黔西县东部,4、9号煤层为井田全区可采煤层。根据大量瓦斯地质资料分析,发现4号煤层大部分区块瓦斯含量大于15.0mL/g·daf,其中大于20.0mL/g·daf的区块主要分布在井田西部边缘;在井田西部瓦斯含量一般为10.0~15.0mL/g·daf;西部煤层露头和张性断层附近含量均小于10.0mL/g·daf。9号煤层瓦斯含量大于20.0mL/g·daf分布于井田中东及北东部,并由往西南及中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小于10.OmL/g·daf分布于井田南部煤层露头附近。由于井田构造复杂,瓦斯含量明显受断层和煤层埋深影响,数据显示:闭合断层附近瓦斯含量明显增高,张性断层附近含量变小,同一煤层随埋藏深度增加瓦斯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