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依据多年来在四川盆地川西北、川西南、川南、川中、川西等矿区油气构造遥感的实践,叙述TM图像在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勘探中构造分析的独特优势,阐述TM图像在四川盆地油气构造勘探靶区预测中应用的技术思路和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TM图象解译德阳──中江地区浅层隐伏断裂构造格局袁佩新(四川省遥感中心)德阳-中江地区侏罗系次生气藏资源的分布受深、浅层断裂构造的控制,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气藏的主要类型为裂隙-裂缝型。因此查明深、浅层断裂构造展布规律是该区油气资源勘探的关...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演化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圆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圆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选取齐古背斜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地表构造测量和钻井资料等,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构造样式,通过平衡恢复技术正演地震剖面的变形过程,建立齐古背斜构造模型,构建齐古背斜平衡构造剖面,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背斜构造变形机制和演化史,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撑,多口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研究表明:准南山前第一排构造发育两期构造变形,山前的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为主,齐古背斜受隐伏构造楔前端反向断层控制,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勘探有利区,两期构造演化控制齐古背斜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解析及其油气勘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山梁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典型的前锋构造之一,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变形。矿山梁构造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则是在新生代形成的三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构造。深部构造的发育改造了上覆晚三叠世形成的浅层构造。矿山梁构造的有利勘探部位是深部的隐伏冲断构造,尤其是新生代构造变形中最早形成的构造岩片即岩片1,但该构造能否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则取决于深部构造顶部滑脱层的封堵能力。分析认为新生代形成的隐伏冲断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前锋带中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自明 《河南地质》2001,19(3):185-190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到消失的趋势。负反转构造的出现不利于该区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地质、地震和钻井等成果探讨了该区遥感图象中的线性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建立了线性构造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指出了区内线性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其次为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许多产油气的圈团就是位于多组隐伏断裂的交汇部位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8.
上扬子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海相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重力航磁异常、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浅层变形特点,探讨了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变形的区域不均一性,及其对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褶冲带在不同构造体制下发育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圈闭演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晚期天然气的聚集与散失。其中,川西前陆扩展变形带隐伏断层及牵引背斜组合对海相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川中南古背斜后期继承性演化、调整形成次生气藏,川东及川东北一带中构造层(包括上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内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发育,隐伏背斜为大型天然气成藏提供圈闭条件,湘西武陵地区除桑植-石门、花果坪等复向斜外,海相油气勘探难度大。  相似文献   

9.
柴北缘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但由于构造体系复杂,因此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主要勘探方向不明。研究表明,由于柴北缘缺乏主要滑脱层,在晚新生代强烈挤压与走滑调整的控制下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形成上、下构造层变形相对一致的“破碎型”构造体系。柴北缘油气成藏条件、晚新生代两期成藏及其与构造形成时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而喜山晚期构造调整使得油气分布复杂化,古构造发育、晚期改造强度与烃源岩演化、充注成藏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向凹陷延伸的侧翼部位是柴北缘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应坚持“破碎型”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0.
李志明  张长江  宋喜林 《地质通报》2009,28(11):1668-1673
TD-2构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部,虽然地震和重力勘探证实其是一个基底隆起背斜构造,并且据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析具有良好的油气潜力,但因缺乏地球化学信息,进一步的勘探(如钻探)尚未进行。由此,开展了多参数地球化学勘探,所用参数为土壤游离烃(C1—C5)、酸解烃(C1—C5)、ΔC和Hg。结果的综合解释得出:对评价沙漠区TD-2构造的油气潜力来说,游离烃明显好于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态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TD-2构造是一个含干气的构造,处于低—中等的逸散阶段。因此,TD-2构造应当具有一定的油气潜力。多参数地球化学勘探结果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油气勘探进展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松潘-甘孜构造带中央部位的松潘-阿坝地区是目前中国石化公司油气勘探与探索的全新领域。2002年以来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的石油地质、重、磁、电、震、遥感、化探等综合勘探与评价研究,发现了相对稳定的若尔盖隐伏地块、多个局部构造显示和化探异常区域,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下古生界生烃、上古生界储集、三叠系封盖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优选出了若尔盖坳陷的中部凸起及其向北侧凹陷带过渡的斜坡地带为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并实施了红参1井的钻探。各项勘探成果资料表明该区应该具有油气勘探前景,但三叠系巨厚且经历了多期形变改造,油气勘探的难度较大,加强随钻跟踪分析、深化油气地质研究并开展物探技术攻关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惠民凹陷钱官屯地区沉积,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钱官屯地区地层展布,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找到了以往油气勘探的失利因素,继而重点开展了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精细解释及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描述,在该区发现了工业油流。文章还分析了本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认为钱官屯地区是一个多含油层层系具大致有四种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遥感油气勘探技术具有经济、安全等优势,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针对烃类微渗漏造成地表热异常、红层褪色、低价铁富集以及黏土化等现象,利用TM数据来提取异常信息。文章在研究贵州黔西遥感地质解译的基础上,结合遥感信息探测油气模式,对贵州黔西地区的油气远景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柯东构造带柯东段中新世以来两期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其地下复杂构造制约着本区油气勘探。综合最新钻井、地震、非地震及野外露头资料,对柯东构造带柯东段进行构造建模研究,认为柯东段构造变形为两期,早期为圈闭形成期,与断层相关褶皱发育;晚期为调整期,高角度断层发育。两期构造变形作用控制着本区油气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斜坡构造带,油气勘探不断有新的发现,找到不少油气储量,如冀中坳陷的蠡县斜坡带、文安斜坡带、晋县西斜坡带、束鹿西斜坡带和二连盆地的阿南斜坡带等。  相似文献   

16.
遥感油气勘探对伊犁盆地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国强  熊介凡 《现代地质》1997,11(4):529-535
遥感油气勘探技术是通过遥感影像的构造解译及烃类微渗漏信息的提取并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对目标区进行油气有利聚集区的预测及评价。利用这一勘探技术着重对伊犁盆地的构造特性、承压盆地、构造阶地、烃类微渗漏信息等进行了解译和提取,总结出伊犁盆地油气藏预测的九大要素,确定了3条油气聚集带和14个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烃类微渗漏遥感信息提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位于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20多口探井证实,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套保地区,油气显示最井是洮13井,其次为洮5井和洮5井和洮6井。烃类微渗漏遥感直接探测技术是一种直接找油方法,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目前已被国内外石油勘探部门广泛应用。通过对液态、气态、固态石油物质光谱特性的分析,采用比值处理,加TM4/TM7、TM4/TM5、TM4/TM3来增强微弱的烃类微渗漏异常;并将波段的比值或原波段进行彩色合成提取了研究区烃类微渗漏异常,其结果与已知钻孔的含油气情况一一对应,同时在研究区西部角发现一些新的油气渗漏异常区,可作为研究区油气勘探进一步工作的优先靶区,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东某构造古水动力场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华东某构造地质、油气地质特征及古水文地质分期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油气生成时期及之后沉积水动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分析了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条件,最后指出了油气聚集区块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9.
含油气系统在琼东南盆地B构造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华  朱光辉 《地球科学》1998,23(6):600-604
从含油气系统特征出发,结合生烃凹陷的埋藏史、热史及生排烃史,动态地分析了多年来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的琼东南盆地B构造油气运聚与该构造形成演化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分别对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进行评价,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特征。其中下含油气系统更为有利,并认为地层异常高压可能成为该构造勘探成功与否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昌盆地是攀西地区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坳陷盆地。盆地内断裂褶皱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对于盆地内油气保存条件的好坏一直无法定论。通过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工作,发现了油气化探弱异常,进行了化探异常特征、存在形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七里坝构造地表的各类异常是客观存在的,该构造内存在有异常源,但异常源的烃量可能已有相当部分逸散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