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2.
西准噶尔地区,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地块以及外准噶尔地槽皱褶带。准噶尔地块是古生代巨型地槽区内的一个稳定地块,它直接影响着周边地槽的发展和构造图式。本文着重从沉积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系统阐述和提出了西准噶尔地槽发展史的多旋回性及构造迁移特征。横向迁移自南而北,纵向迁移则由西向东进行。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下古生代活动带分布于甘、青两省之间,北邻阿拉善和塔里木地块,南侧与柴达木地块相连。近年来对其地层、构造及地质演化模式有不少专题论述。这个活动带具明显的线状特征,呈NWW—SEE走向,延伸千余公里。它是在下元古界基底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下古生代地槽。其堆积物被泥盆纪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上古生界一般未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这说明本区在志留纪末经加里东运动结束了活动带的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胶东地块研究,认为胶东与朝鲜半岛京畿地块连成一体。早古生代及其以前为地块(古陆);晚古生代以来,并非“铁板一块”,裂解产生临津江—烟南冒地槽带,以及诸城海湾沼泽盆地。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早古生代地槽,呈北西向展布于西自阿尔金山脉南缘、向东延伸至六盘山和陇中高原地带,长愈1000公里,宽达300—400公里。它曾经历了从中寒武世至中奥陶世以裂陷为主以及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局部褶皱上升的两个不同构造发展阶段,于晚志留世末全面褶皱回返,形成祁连山早古生代地槽褶皱系。因它具有明显的地槽活动标志,特别是它的构造变动强度和幅度涉及面广,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而且地壳演化遗迹保存完整,旋回性明显,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闽西南—粤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特征、铜、(伴生)银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指出本区地壳经历了从太古代陆核阶段→中元古代—早元古代地槽裂谷阶段→晚古生代地台断拉谷阶段→中生代地洼陆相火山岩阶段的多阶段演化,形成了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地台盖层和地洼盖层的四层结构。铜、(伴生)银矿床赋在于三个构造层七个层泣中,与一定的沉积建造有关。成矿作用与各大地构造阶段发生的主要构造热事件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多因复成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疆手风琴式开合的判别标志明显。开合历史分为前震旦纪、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三大阶段。开合演化都是在前期陆壳基底上,经开裂而形成再生地槽,由裂谷进一步发展成为有限洋盆,而后又逐步聚合形成新的陆壳。其总的发展过程是古陆壳(古克拉通)→裂谷→有限洋盆→新陆壳(新地台)→拉伸推覆→盆山。  相似文献   

8.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
博罗霍洛褶断带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属中天山褶皱裂隆起带的一部分,北邻准噶尔阿拉套晚古生代岛弧,南毗伊犁地块。博罗霍洛褶断带的发展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密切相关,它的雏型可追溯到晚元古代已展现出东西向隆起带,早古生代成为在陆裂谷,到晚古代随着天山地槽的封闭开始褶皱隆起,中新生代以升降运动为主,造成强烈的构造复活并产生大量新断裂。  相似文献   

10.
本区属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塔里木—中朝地块之间的古生代陆间地槽,经历了由活动—稳定—活化解体—再稳定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两大变质旋回。在前震旦纪变质旋回中,先后发生了太古期、早元古期和晚元古期变质作用,它们的热流值表现为由高到低的旋回性变化。在古生代变质旋回中,加里东期和华里西期变质作用广泛发育,它们的变质作用类型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变质带则是具有由北部和南部边缘向内部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内蒙地槽到底有多长?在大兴安岭一带分布的地层主要是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其岩性与锡盟的地层相同,应为内蒙地槽的东延部分,黄汲清认为阿拉善是属于太古代的地块,但在阿拉善一带亦发现了石炭纪的化石,证明阿拉善在古生代即被海漫,因而阿拉善地块是不存在的,当时应该是地槽;向西额济纳旗、再向西黑鹰山、马宗山一带为华力西期的褶皱带,至哈密附近敦煌系中亦发现了古生代化石,所以认为东起大兴安岭,经原来的满蒙地槽,西至天山褶皱带,整个这一长条是相连着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3.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高俊  钱青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地质通报》2009,28(12):1804-1816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伊犁地块南缘活动陆缘、中天山复合弧地体、西天山(高压)增生楔和塔里木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综述了西天山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新资料,讨论了其增生造山的过程。西天山增生造山与早古生代帖尔斯克依古洋、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南天山洋和晚古生代北天山洋3个代表洋盆的演化相关,增生造山结束的时间可能是早石炭世末。二叠纪时期,西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西天山为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并非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及其特点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大地构造的观点来看,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体系:西部是活动性比较大的、古生代的、经过中、新生代又复活了的、地槽型强烈褶皱地区,褶皱带之间往往夹着大小不等的“中间地块”;东部则是活动性较小的、以前震旦纪结晶片岩和轻变质岩系作基底并以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和中生代陆相沉积作盖层的地台型断裂褶皱地区。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找油领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一)大地构造位置准噶尔盆地锒嵌在天山、西准噶尔界山及阿尔泰山之间,是典型的中间地块盆地.就其演化史和构造发育史看,它又是一个大型的复合迭加盆地.地处中亚内陆,在前中生代时期它本是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延部分.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定义域“北东以克拉麦里——额尔齐斯——斋桑缝合线与西伯利亚板块拼接,其南和西部以北山——南天山——东乌拉尔为界与塔里木——中朝和东欧二板块相邻”.作为准噶尔盆地基底的古地块是包含在哈萨克斯坦板块内为数甚多的古陆块之一,在早古生代时期它是包括巴尔喀什及吐鲁番——哈密在内的巨块古陆区,我国境内的中天山岛链是它的活动陆缘;奥陶纪时西准噶尔裂陷槽产生将巴尔喀什地块分出,晚泥盆世时博格达——哈尔里克裂陷产生又将吐鲁番——哈密地块隔离;北天山优地槽是同白垩纪以来沿日本琉球岛弧弧后由微拉张而出现的冲绳海槽机制一样,所不同的是北天山是晚古生代产生而已.  相似文献   

16.
天山及邻区各微地块上分布有震旦纪—早寒武世火山-沉积岩系,寒武系底部均发育含磷层,震旦系中见2~3层大致可对比的冰碛岩,暗示各微地块当时可能是一个统一大陆块的组成部分。震旦纪—早寒武世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火山活动是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的前兆,意味着早寒武世为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时限的下限。中天山巴仑台微地块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底部的粗碎屑岩,是碰撞造山中晚期的地质记录。它意味着天山古生代洋盆已经闭合。石炭纪时,天山造山带已进入新的造山后裂谷拉伸阶段,发育有大规模大陆裂谷双峰式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早石炭世是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的上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吉林东部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对比研究,无疑对揭示朝鲜半岛的地质属性、中朝板块北缘东延及演化有着重要的贡献。针对中国吉林东部延边地区和朝鲜咸北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化石组合、沉积特征、基底性质以及岩浆序列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朝鲜二叠纪鸡笼山腕足动物群与中国北方二叠纪哲斯腕足动物群有明显差异,与吉林地区范家屯组,尤其是延边地区庙岭组有较强的可对比性;中国吉林—延吉褶皱带和朝鲜咸北地块均以元古宇为基底,没有太古宙岩石出露;在晚古生代期间,中国吉林东部—延边地区和朝鲜咸北地区沉积环境、岩浆活动相似;朝鲜咸北地块和狼林地块的边界断裂——输城川断裂带应与华北地块和吉黑造山带之间缝合线的东端—古洞河断裂相连接,吉黑造山带东部地块和朝鲜咸北地块在晚古生代时期应处于同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基础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对涉及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格局存在争议或认识模糊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北天山洋盆和康古尔洋盆的属性及相互时空关联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准噶尔-吐哈地块为相对刚性的、深部为0.8~0.55 Ga新生地壳但表层存在>1.0 Ga古老陆壳残片的具有大洋高原性质的统一块体,北界范围随着北部边缘的裂拚演化过程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基于对吐哈地块与中天山之间新发现的大草滩蛇绿岩以及其他蛇绿混杂岩带的系统梳理,提出古生代两阶段不同性质的洋盆演化模型。具有显著不同板块分隔意义的北天山洋盆主要出现于寒武-中泥盆世,代表长期分隔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中天山-塔里木板块的主大洋,而康古尔古洋盆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叠加在已经缝合的北天山洋盆的古大陆边缘体系之上重新打开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有限小洋盆。结合近年来其他相关研究新成果,重新构建了东天山地区新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活动论观点,概括地探讨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四项基本特征:全球最复杂的地块、褶皱带镶嵌体系,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古生代与中、新生代之间大地构造面貌的变格,以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化;认为这些特征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板块构造活动的结果,因而可以在中国板块构造演化的统一模式中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