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1981~2019年四川地区156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康养气候景点POI和旅游资源数据,基于空间热点聚类分析方法,从康养气候景点分布特征和气候资源特征两个维度开展四川康养气候资源分析。结果表明:四川五大经济区的康养气候景点旅游资源要素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匹配,康养气候景点等级聚集程度和康养气候区资源丰富度不匹配。五大经济区中,仅成都平原经济区康养气候景点要素与开发较为充分,攀西地区虽康养气候景点配套和开发程度较低,但所处康养气候区潜力丰富,开发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2.
近40年中国饱和水汽压差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600多个站点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地区1980~2018年不同气候区(干旱区、湿润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的时空变化特征,检测了影响中国地区饱和水汽压差变化的主导气象因素。结果发现:近40年来,我国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夏季和冬季VPD分布呈相反格局,大部分地区4个季节VPD均呈上升趋势,春、夏两季在黄河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上升趋势尤为显著。4个气候区的VPD均在21世纪初发生突变上升,其中湿润区突变年份偏早(1996年),干旱区突变年份较晚(2004年),且干旱区的上升幅度最大,约为0.04 kPa/10 a。影响饱和水汽压差增加的主导因子在不同气候区、不同季节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气温和绝对湿度的变化是影响我国VPD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2000年以后,影响半湿润区、半干旱区VPD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气温,干旱区、湿润区为绝对湿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DTOPSIS法对内蒙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内蒙中西部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整体水平按优劣可依次分为3个区:东部鄂尔多斯市为温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南部乌海市为温暖干旱区,北部巴彦淖尔市则为温暖干旱——极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呈现东部优于南、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近46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飞  唐世浩  孙涵 《大气科学》2008,32(3):499-507
利用青藏高原6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 用世界粮农组织 (FAO) 在1998年推荐的、并唯一承认的Penman-Menteith模式计算潜在蒸散量; 比较了降水量、积温降水比、气温降水比、蒸散降水比和降水蒸散比5种湿润度指标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青藏高原各气候区干湿状况及其界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5种指标中, 用降水蒸散比得到的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区的分区结果比较合理; 近46年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湿润度和每个气候区的平均湿润度均呈增加趋势, 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的界线呈向西北推进趋势, 气候在向暖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内蒙古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的四大优势和两方面不足 ,规划总结出五个旅游气候区 ,为自治区旅游资源规划与调整的科学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南各地气候资源及不同作物生育关键期气象指标和气象灾害指标,将河南省分为北亚热带气候温热湿润多雨地区和暖温带气候温暖多旱涝地区,并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各地气候资源及不同作物生育关键期气象指标和气象灾害指标,将河南省分为北亚热带气候温热湿润多雨地区和暖温带气候温暖多早涝地区,并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江源区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源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各地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三江源区热量、水分资源分布的特征大体是一致的,即由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逐渐向西北部海拔和纬度高的高原腹地减少,光照资源的分布与水分资源的分布正好相反,五道梁—沱沱河一带及其西侧为高值区,而久治—班玛一带为低值区。风能资源除五道梁和沱沱河分别属于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季节利用区和贫乏区。三江源区近50年来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光照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水分资源虽冬、春季增加显著,但夏、秋季和全年降水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蒙古116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7年当年10月到次年4月积雪日数、积雪深度、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资料,结合气象站点海拔高度,建立了滑雪旅游气候资源评估指标,对全区滑雪旅游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中等以上滑雪旅游气候资源区占70%,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区积雪日数长,积雪厚,资源稳定,滑雪旅游气候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区冬季降雪量少、积雪日数少,没有稳定的积雪,滑雪旅游气候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地区1961~2006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出现了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干燥度指数对该地区的干湿状况进行了分析,将该地区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半干旱5个干湿气候区,其中以半干旱区范围最大.不同干湿类型区域间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地势起伏亦对于湿区域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对季节间干湿状况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夏季最为湿润,而冬春两季最为干燥.对年代间干湿状况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半干旱区的范围相对较大,80年代半湿润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范围最大.对逐年干燥度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淮海地区干湿区域间的差异有变得更加显著的趋势,即半干旱区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而半湿润和湿润区的干燥度指数趋向减小.  相似文献   

12.
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TOPSIS(Dynamic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对唐山市11个县市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整体水平按优劣可分为4个区,即西北部山区(温和湿润区),中部平原(暖和较湿润区),中南部沿海(温暖区),东北、东南和西南(温和半湿润区);大致呈现纬度高的地区优于纬度低的地区、平原优于沿海的趋势;西北部的山前平原优于中部平厩,中部平原优于沿海.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青海省的农业生态气候资源,根据青海省46个台站多年平均气象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首先计算了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衡效能指数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7个类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历来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气候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往往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总体分布状况;气象环境对许多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产生影响;气象灾害不仅会直接造成社会经济损失,而且会因防御和救助气象灾害耗费大量财力。本讲从以上诸方面对气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环境、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进行了经济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15.
常煜  樊斌  张小东 《气象科学》2018,38(2):229-236
利用1991—2015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1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对内蒙古不同气候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短时强降水(1 h降水量≥20 mm)进行检验分析,采用累积概率方法定义内蒙古夏季不同气候区短时强降水。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极值自西部极干旱区向东部半湿润、湿润区递增,高值区位于大兴安岭东部,次高值区位于阴山山脉以南。内蒙古极干旱区小时降水量极值低于20 mm,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小时降水量极值高于50 mm,个别站点甚至达到100 mm以上。但在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东部小时降水量超过20 mm年平均发生仅为1次,其余地区均1次。在内蒙古极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小时降水量分别达到6.1、9.8、12.5、15.2和14.3 mm·h~(-1)属于极端降水事件,小时降水量≥20 mm不宜作为内蒙古短时强降水定义。综合上述研究,结合内蒙古地区地形、地貌等因素,将内蒙古极干旱区和干旱区短时强降水定义为5 mm·h~(-1),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短时强降水定义为10 mm·h~(-1)。  相似文献   

16.
鲍文比的大小表明地表蒸发潜热输送在总能量输送中的分配大小,即地表湿润状况。鲍文比大,地表较干燥,反之地表较湿润。这里分析了黑龙江省1 、7 月鲍文比的分布,研究了鲍文比与降水、气温、地温、风速、水汽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鲍文比与主要气象因子间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
1引言黑龙江省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大省,干旱、洪涝、冰雹和森林火灾年年都有发生。因此,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保障好粮食生产安全和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安全,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急需在全省范围建设雨情信息共享网络。2黑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AI指数、PDSI指数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发现,3种指数能够较为一致地反映全球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及不同气候区干湿变化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周期信号,并重点分析干湿指数的年代际演变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近67 a来,全球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干旱化最为显著,其次为极端干旱区、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而干旱区表现为变湿趋势;全球干湿变化存在准20 a的显著周期信号,但不同气候区的主要变化周期存在差异,其中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的主周期为准20 a,而极端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为准30 a;潜在蒸散量的显著增加趋势是导致全球干旱化的主要原因,而全球干湿变化的准20 a周期主要由降水振荡所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在对低温型食用菌生活条件和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气候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的气候指标,并建立气候模式。根据气候模式、地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及交通状况等,综合评价了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的资源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利用G IS软件将三明市分为4个栽培区,即经济效益较低区、适宜栽培区、最适宜发展区和反季节栽培区。  相似文献   

20.
在对低温型食用菌生活条件和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气候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的气候指标,并建立气候模式.根据气候模式、地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及交通状况等,综合评价了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的资源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利用GIS软件将三明市分为4个栽培区,即经济效益较低区、适宜栽培区、最适宜发展区和反季节栽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